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雷专利>正文

颈椎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7738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寝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枕头。该种颈椎枕具有枕主体,枕主体具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枕芯和套在枕芯外的枕套;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兜托;在该颈椎枕平放、且从上向下观察其枕主体时,枕主体的基本形状是缺口设置在后方的凹字形;兜托与枕主体固定连接且设置在枕主体的缺口内;在该颈椎枕平放、且从后向前观察其枕主体时,所述兜托位于所述枕主体的上下方向的中部。该种颈椎枕能够较好的适应不同头形大小的使用者,可起到较好的保温和固定作用,还可较好地适应仰卧位和侧卧位睡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寝具
,特别涉及一种枕头。
技术介绍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坐姿或睡姿不正确造成的颈部过度疲劳引起的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和一些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目前颈椎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推拿、牵引、挑灸、提筋与刮痧、气功、红外线照射和充氧自体血回输疗法等。手术治疗对部分患者,可使其症状在术后获治愈或好转。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颈椎的特殊解剖机构,导致手术操作复杂,成功率低;(2)为创伤性治疗,有相当风险;(3)术后颈椎病有复发比例,并且再次手术难度极大且成功的可能性更小;(4)手术费用昂贵。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颈椎病的症状、体征的来源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病变是软组织病变,是可逆的,仅少数病变是不可逆的,这也是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可以缓解或治愈的病理学基础。我国30年万余例资料统计,非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达98%,症状治愈率达70%左右。在非手术治疗中,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早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牵引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其作用机制为(1)解除颈部肌肉痉挛。(2)椎间隙增宽,负压增大,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外突力,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3)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挤压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关节囊的粘连得以松解。(4)使水肿的神经根制动休息,促使水肿吸收,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与神经根间的位置关系,对神经根起减压作用。(5)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囊,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6)牵引后可使颈椎管纵径(总长度)拉长10mm以上,使迂曲的颈脊髓得以伸展,改善脑脊液循环和颈脊髓的血液循环。这是牵引对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机制之一。(7)伸展被扭曲的椎动脉,改善脑的血液循环。(8)使迂曲、有皱折及骨化的韧带紧张,减缓对脊髓的压迫,并且有助于移位的椎间盘复位。牵引法适用颈椎间盘脱出,颈椎失稳,根型、颈型、交感型颈椎病,小关节紊乱,寰枢关节移位,椎体脱位,重度椎管狭窄,轻度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椎体大型骨赘及骨桥形成等病症。但不适于重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重型椎管狭窄、局部感染、下颌关节炎以及颈椎严重畸形等病症。目前市场上的牵引装置主要是特制枕头和单纯机械的杠杆或滑轮样装置,单纯机械的杠杆或滑轮样装置包括机械电子多功能微机牵引床和颈椎气囊等。一个成年人每天睡眠6~9个小时,即每天有1/4~1/3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所以采用适合颈部生理要求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是药物治疗所不能代替的。人在熟睡后,颈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来维护椎间结构的正常关系,如果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会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就会将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造成颈椎失稳、关节错位,进而发展成为颈椎病。中国专利申请200420033062.4公开了一种颈椎整复枕,包括枕头主体,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枕头主体中部设有一向下凹陷的头枕区,头枕区前方设有一略高于头枕区的颈托,其高度为7~10厘米。该种颈椎整复枕的头枕区被枕主体所包围,其头枕区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不同的使用者其体形、头形并不相同,如果使用者的头形对于其头枕区相对过大或者过小,则不利于头部的固定和枕头对颈部的保温的作用,影响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所以该种颈椎整复枕具有适用范围较窄的缺点;另外该种颈椎整复枕用于承托使用者头颅、提供支撑力的部分是靠放置枕头的床体实现的,其形变范围受到床体自身材质限定,在竖直方向上的形变范围较小,所以对使用者颈椎弯曲程度的自适应调节效果有限。中国专利申请200420011403.8公开了一种颈椎康复枕,包括适应于仰卧时的颈垫和头垫;颈垫上表面按颈椎生理弯曲设计成圆弧面,颈垫两端向一侧增宽,用于侧卧时支撑颚部,在颈垫增宽部分之间安放头垫,头垫的高度低于颈垫,在颈垫和头垫之间有使两者连接起来的拉链、纽扣或尼龙搭扣。该种颈椎康复枕存在的问题是头垫和颈垫的高度差是相对固定的,不适用于侧卧位睡眠,舒适度也较差;同时该种颈椎康复枕也不能起到对颈部保温和护持头部的作用;另外该种颈椎整复枕用于承托使用者头颅、提供支撑力的部分是靠头垫实现的,所用头垫的形变范围受到自身所用枕芯材质限定,且在竖直方向上的形变范围较小,所以对使用者颈椎弯曲程度的自适应调节效果有限。中国专利申请02813519.9公开了一种波凹枕,该波凹枕的中间部分为下凹部分,且其与颈部接触处适当凸起,以适合颈部垫护需求,从而使人倍感舒适,易于入睡,能有效地预防和改善颈椎病变,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这种枕头制作方法较为复杂,故成本较高;另外,在使用这种枕头时,头后部要全部陷入枕头中,不利于头部的透气;再有,这种枕头由其中间的下凹部分承托使用者头后部的重力,该重力由下凹部分传递给枕面,形成对枕面的拉力,对于该申请中的摘要附图的结构来说,由于枕头凸台为环行,故该枕头在使用时因为其环形凸台后部的阻抗形变的支撑力的存在,使枕头的下凹部分在竖直方向上的形变范围较小,所以对使用者颈椎弯曲程度的自适应调节范围有较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较好的适应不同头形大小的使用者的颈椎枕。该颈椎枕使用时可对颈部起到保温作用和对头部起到护持作用,且使用时可较好地适应仰卧位和侧卧位睡眠的需求。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颈椎枕具有枕主体,枕主体具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枕芯和套在枕芯外的枕套构成;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枕主体还具有兜托;在该颈椎枕平放且从上向下观察其枕主体时,枕主体的基本形状是缺口设置在后方的凹字形;所述兜托与枕主体固定连接且设置在枕主体的缺口内;在该颈椎枕平放、且从后向前观察其枕主体时,所述兜托位于所述枕主体的上下方向的中部。所述兜托为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兜托。所述的制成兜托的柔性材料为1~10层布,优选2~5层布。所述枕主体分为1个颈枕部和2个相对称的头枕部;所述的颈枕部位于两个头枕部之间,且位于两个头枕部的内侧的前端,从而使颈枕部与两个头枕部形成所述的凹字形的整体形状;所述的颈枕部的高度略低于头枕部的高度;所述的颈枕部的与头枕部的表面相接的上下两个表面为弧形;所述的兜托设置在颈枕部与两个头枕部所围成的空间内、也即设置在枕主体的缺口内,其前端固定连接在颈枕部的上下两个弧形表面的连接处、其两侧各自与相应的头枕部的内侧相固定连接,从而不仅使兜托与枕主体固定连接,还使兜托距枕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具有使用时可使使用者头颈舒适安置的相对应距离,也即在从后向前观察枕主体时,兜托位于所述枕主体的上下方向的中部。所述的兜托两侧的长度小于等于凹字形枕主体的内侧竖边、且大于等于15mm,优选为小于等于凹字形枕主体的内侧竖边、且大于等于30mm;其远离颈枕部的外端为直线形或弧线形。所述兜托具有夹层,夹层中设置有磁疗片。所述枕芯的位于颈枕部的部位设置有磁疗片、中药包和按摩器这三种中的1至3种。所述兜托的厚度大于等于0.1mm且小于等于10mm,优选大于等于0.2mm且小于等于5mm。各头枕部的内侧的位于缺口的部分的形状为在颈椎枕平放、且从上向下观察时呈向内的弧形。本专利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颈椎枕平放、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颈椎枕,具有枕主体(1),枕主体(1)具有由柔性材料制成的枕芯(2)和套在枕芯(2)外的枕套(3);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兜托(5);在该颈椎枕平放、且从上向下观察其枕主体(1)时,枕主体(1)的基本形状是缺口(4)设置在后方的凹字形;兜托(5)与枕主体(1)固定连接且设置在枕主体(1)的缺口(4)内;在该颈椎枕平放、且从后向前观察其枕主体(1)时,所述兜托(5)位于所述枕主体(1)的上下方向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雷
申请(专利权)人:吴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