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6648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0 0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包括:上支撑箱梁;下支撑箱梁;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的顶升油缸;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和所述下支撑箱梁之间的拼装式调节柱,所述拼装式调节柱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底部的固定支撑柱,以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箱梁的调节短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顶升平台中存在上下箱梁提升步距不能满足一个层高的要求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超高层大型建筑越来越多,超高层核心筒结构水平结构与竖向结构往往分开施工,核心筒竖向结构采用能够自爬升的模架体系-整体顶升平台。在超高层整体顶升平台包括顶升系统、桁架系统、挂架系统以及模板系统,顶升系统中利用油缸压力提供顶升力,通过上下箱梁的交替提升实现一个楼层的爬升,但面对超高层建筑楼层多且变化比较大的情况,往往会碰到上下箱梁提升步距不能满足一个层高的要求;也存在支撑箱梁多次爬升将产生不必要的施工缝,影响结构安全。如何避免此类施工缝的出现是个亟需解决的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以解决现有的顶升平台中存在上下箱梁提升步距不能满足一个层高的要求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包括:上支撑箱梁;下支撑箱梁;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的顶升油缸;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和所述下支撑箱梁之间的拼装式调节柱,所述拼装式调节柱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底部的固定支撑柱,以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箱梁的调节短柱。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柱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支撑管柱,所述调节短柱包括与所述支撑管柱数量对应的多个调节管柱,所述支撑管柱与对应的所述调节管柱通过法兰连接。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管柱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横杆。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柱的横截面为矩形,包括分别设于四个顶角的四个所述支撑管柱,位于对角的两个所述支撑管柱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横杆。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斜撑连接于所述支撑管柱与所述调节管柱的斜撑件。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斜撑件包括:设于所述支撑管柱与所述调节管柱上的连接板;以及斜跨于所述支撑管柱与所述调节管柱的斜撑杆,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管柱上的连接板的第一端和连接于所述调节管柱上对应的连接板的第二端。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斜撑杆的两端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对应的螺栓孔。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管柱中面向相邻所述支撑管柱的每一侧以及所述调节管柱中面向相邻所述调节管柱的每一侧均设有所述连接板。本技术顶升平台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箱梁之间连接有多个所述调节短柱,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短柱之间斜撑有第二斜撑杆,所述第二斜撑杆的端部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调节短柱上的连接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和下支撑箱梁之间设置拼装式调节柱,当上下箱梁提升步距不能满足一个层高的要求时,只需在固定支撑柱与下支撑箱梁之间连接一定高度的调节短柱,直至满足一个层高的要求,解决现有的顶升平台中存在上下箱梁提升步距不能满足一个层高的要求等问题,避免了额外增加施工缝,保证了结构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顶升平台爬升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顶升平台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顶升平台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顶升平台中拼装式调节柱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顶升平台中调节短柱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请参照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顶升平台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顶升平台剖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箱梁10;下支撑箱梁11;连接于上支撑箱梁10的顶升油缸2;以及连接于顶升油缸2的活塞杆20和下支撑箱梁11的拼装式调节柱3,拼装式调节柱3包括:固定连接于活塞杆20底部的固定支撑柱30;以及可拆卸连接于固定支撑柱30和下支撑箱梁11的调节短柱31。请参照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技术顶升平台爬升原理示意图,本技术在高层建筑楼层上施工时,上支撑箱梁10位于第N-1层楼板上,下支撑箱梁11位于第N-2层楼板上,当活塞杆20与拼装式调节柱3的长度之和小于第N-1层和第N-2层的高度之和时,顶升油缸2向上顶升上支撑箱梁10时,只能将上支撑箱梁10顶升到第N层楼板下方的第N-1楼层之间,而这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施工缝,影响结构安全,为了解决该问题,只需在固定支撑柱30与下支撑箱梁11之间连接一定高度的调节短柱31,直至活塞杆20与拼装式调节柱3的长度之和大于或等于第N-1层和第N-2层的高度之和,进而顶升油缸2能够将上支撑箱梁10顶升到第N楼板上,活塞杆20向上回缩并通过拼装式调节柱3带动下支撑箱梁11上升,解决现有的顶升平台中存在上下箱梁提升步距不能满足一个层高的要求等问题,避免了额外增加施工缝,保证了结构的安全。以下对上述组件进行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和图2,上支撑箱梁10连接着顶升油缸2的缸体,并且支撑于桁架40的支撑格构柱41连接于上支撑箱梁10,支撑格构柱41与顶升油缸2同轴设置,顶升油缸2的缸体位于支撑格构柱41内。顶升油缸2顶升上支撑箱梁10,进而将桁架40往上提升,通过上支撑箱梁10和下支撑箱梁11的交替提升实现一个楼层的爬升。如图3和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顶升平台中拼装式调节柱的俯视图,顶升油缸2的活塞杆20通过拼装式调节柱3连接于下支撑箱梁11,拼装式调节柱3包括固定支撑柱30和调节短柱31。其中,固定支撑柱30连接于活塞杆20底部,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活塞杆20底部设有底座201,固定支撑柱30固定连接于底座201底部。对于固定支撑柱30,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支撑柱30包括设于顶角的多个支撑管柱301,支撑管柱301固定连接于活塞杆20底部,例如,支撑管柱301顶端焊接于底座201底部。如图4所示,当固定支撑柱30的横截面为矩形时,支撑管柱30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于四个顶角处。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固定支撑柱30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三角形或其它多边形,支撑管柱301的数量对应于顶角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以固定支撑柱30的横截面为矩形为例进行阐述。更近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支撑管柱301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横杆302,第一连接横杆30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箱梁;下支撑箱梁;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的顶升油缸;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和所述下支撑箱梁之间的拼装式调节柱,所述拼装式调节柱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底部的固定支撑柱,以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箱梁的调节短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顶升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箱梁;下支撑箱梁;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的顶升油缸;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箱梁和所述下支撑箱梁之间的拼装式调节柱,所述拼装式调节柱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杆底部的固定支撑柱,以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撑柱和所述下支撑箱梁的调节短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柱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支撑管柱,所述调节短柱包括与所述支撑管柱数量对应的多个调节管柱,所述支撑管柱与对应的所述调节管柱通过法兰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升平台,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管柱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横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升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柱的横截面为矩形,包括分别设于四个顶角的四个所述支撑管柱,位于对角的两个所述支撑管柱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横杆。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明胜苏亚武周洪涛柯子平亓立刚裴鸿斌刘鹏于海申杨晨吴立成杨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