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包括穿刺针、手柄、牵引环以及牵引环推拉装置;所述的穿刺针固定在手柄前端,穿刺针与手柄均为中空结构,且空心部分连通;所述的牵引环的末端固定在牵引环推拉装置上,前端依次穿过手柄及穿刺针的空心部分;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设置在手柄上,并能控制牵引环从穿刺针的针尖处探出和收回。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辅助传统缝合器械,降低宫颈锥切手术后创面缝合的难度、减少手术失误和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
技术介绍
宫颈锥形切除术是妇科治疗宫颈病变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在实施宫颈锥形切除手术后的创面缝合过程中,需要从宫颈创面的外侧向内侧进针以及从内侧向外侧出针,现有的临床实践中,基本上是采用持针器夹持缝针进行缝合,由于窥阴器、阴道、宫颈创面内侧操作空间小、视野欠佳,再加上锥切创面的形状局限性等因素,导致从锥切创面内侧向外侧走针难度极大:一、由于操作空间狭小、视野欠佳,医务人员难以从锥切底部进针,也难以精确定位出针部位;二、由于持针器与缝合针分离,手术过程中,缝合针容易打转,易导致操作不精确甚至缝合动作失败,增加手术难度和宫颈组织创伤;三、为了创面的有效止血及理想的缝合部位,术者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因此增加组织损伤并延迟手术时间;为了克服单纯采用现有缝合器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辅助传统缝合针完成缝合操作,降低缝合难度、提升手术效率,为此,始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以降低宫颈锥切手术后创面缝合的难度、减少手术失误和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手柄、牵引环以及牵引环推拉装置;所述的穿刺针固定在手柄前端,穿刺针与手柄均为中空结构,且空心部分连通;所述的牵引环的末端固定在牵引环推拉装置上,前端依次穿过手柄及穿刺针的空心部分;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设置在手柄上,并能控制牵引环从穿刺针的针尖处探出和收回。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包括开设在手柄表面且与手柄空心部分贯通的滑槽以及能够在滑块内前后滑动的推块,在所述滑槽的一侧边设有卡齿,在所述推块的一侧设有卡柱,卡齿与卡柱相配合进行限位,所述牵引环的末端固定在推块前端。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包括开设在手柄表面的若干定位孔以及套设在手柄空心部分且能够在其中前后移动的内套杆组成,内套杆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进行限位的弹性凸粒,所述牵引环的末端固定在内套杆前端。所述的穿刺针为弧形弯头状。所述的穿刺针的针尖上设有斜口。由于从创面内侧向外侧走针的难度要大大高于从创面外侧向内侧走针,采用本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后,可以避免在创面内侧的狭小空间内进行缝合的操作不便,简化从创面内侧向外侧走针的操作,改为通过本技术辅助从创面外侧向内侧穿刺,释放牵引环,将缝线穿过牵引环并回收牵引环,从而将创面内侧的缝线从穿刺处牵引至创面外侧,完成从创面内侧向外侧走针的步骤,使进针出针精准定位,操作简单,减少反复操作所致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牵引环推拉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牵引环推拉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标号说明穿刺针1,手柄2,牵引环3,牵引环推拉装置4,滑槽41,卡齿401,推块42,卡柱402,定位孔43,内套杆44,弹性凸粒404。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揭示的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包括穿刺针1、手柄2、牵引环3以及牵引环推拉装置4;穿刺针1固定在手柄2前端,穿刺针1与手柄2均为中空结构,且空心部分连通;牵引环3的末端固定在牵引环推拉装置4上,前端依次穿过手柄及穿刺针的空心部分;牵引环推拉装置4设置在手柄2末端,并能控制牵引环3从穿刺针1的针尖处探出和收回。如图2所示,牵引环推拉装置4包括开设在手柄2表面且与手柄空心部分贯通的滑槽41以及能够在滑槽内前后滑动的推块42,在所述滑槽41的一侧边设有卡齿401,在所述推块42的一侧设有卡柱402,卡柱402与卡齿401相配合进行限位,牵引环3的末端固定在推块42前端。当需要完成牵引环3的伸缩动作时,只需要医务人员通过握持在手柄2上的大拇指向针尖方向推动推块42,直至固定在推块2前端的牵引环3从针尖处探出并释放出满足操作需要的大小的牵引环时,大拇指停止推动推块42,推块42与滑槽41通过卡柱402与卡齿401限位固定;当牵引环3牵引住遗留在创面内侧的缝线后,大拇指向针尖反方向推动推块42,直至牵引环3夹带着缝线收回,当抽回手柄2时,可将缝线从穿刺位置一并拉出。如图3所示,牵引环推拉装置4包括开设在手柄2表面的若干定位孔43以及套设在手柄2空心部分且能够在其中前后移动的内套杆44组成,内套杆44上设有与所述定位孔43相配合进行限位的弹性凸粒404,牵引环3的末端固定在内套杆44前端。当需要完成牵引环3的伸缩动作时,只需要医务人员按压内套杆44上的弹性凸粒404,推动内套杆44相对于手柄2向针尖方向移动,直至固定在内套杆44前端的牵引环3从针尖处探出并释放出满足操作需要的大小的牵引环时停止,弹性凸粒404重新弹起并与手柄2上的定位孔43配合限位,当牵引环3牵引住遗留在创面内侧的缝线后,再次按下弹性凸粒404,拉动内套杆44向针尖相反的方向移动,直至牵引环3夹带着缝线收回到针尖内的空心部分为止。图2及图3只是本技术所述牵引环推拉装置4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4只要能实现控制牵引环3从穿刺针1的针尖处探出和收回的功能即可。优选地,为了方便宫颈锥切手术中狭小或深部组织的缝合,所述的穿刺针1为弧形弯头状.优选地,为了使得手术中穿刺针1能够受力集中,更容易穿过需要缝合的组织侧壁,所述穿刺针1的针尖上设有斜口。优选地,所述的斜口尖部边缘较为锋利,其余部位边缘可钝化,以利于在满足穿刺需要的同时保护缝线。所述牵引环3由牵引线弯折制成,这种牵引线由现有技术中具有一定硬度的韧性材料制成,这样便于在牵引环推拉装置4的推拉作用下完成伸缩动作,且从穿刺针1的针尖处探出后能够释放出牵引环。本技术是这样工作的,如图4及图5所示:在进行缝合时,先采用传统的缝合器械,即通过持针器夹持连有缝线的缝针,完成从创面外侧向内侧进针的步骤;接着,需要完成从创面内侧向外侧走针的步骤,在这一阶段,不再采用传统宫颈手术的创面缝合步骤,即:继续用持针器夹持缝针找进针位置从内向外扎针,而是剪断创面内侧的缝线,取出缝针,使创面内侧遗留一段缝线,然后在宫颈创面外侧找准理想出针位置,手持手柄2,使固定在手柄2前端的穿刺针1从原计划出针位置穿刺进入到创面内侧原计划进针位置;接着通过牵引环推拉装置4推动设置在手柄2及穿刺针1空心部分的牵引环3向针尖方向移动,并从针尖处探出,直至释放出满足操作需要大小的牵引环;再将创面内侧的缝线穿过牵引环3;最后通过牵引环推拉装置4拉动夹带了缝线的牵引环3收回,卡住缝线,再将手柄2回抽,将缝线从穿刺位置一并拉出之后,再次释放牵拉环,释放缝线,此时即完成了从创面内侧向外侧走针的过程。由于宫颈手术锥形创面内侧的操作空间狭小而创面外侧的操作空间较大,因此从创面内侧向外侧走针时操作及定位难度要远高于从创面外侧向内侧走针,术者往往难以从锥切底部进针,且难以精确定位出针部位,因此,术者在创面内侧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多次观察尝试。另外,由于传统持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手柄、牵引环以及牵引环推拉装置;所述的穿刺针固定在手柄前端,穿刺针与手柄均为中空结构,且空心部分连通;所述的牵引环的末端固定在牵引环推拉装置上,前端依次穿过手柄及穿刺针的空心部分;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设置在手柄上,并能控制牵引环从穿刺针的针尖处探出和收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手柄、牵引环以及牵引环推拉装置;所述的穿刺针固定在手柄前端,穿刺针与手柄均为中空结构,且空心部分连通;所述的牵引环的末端固定在牵引环推拉装置上,前端依次穿过手柄及穿刺针的空心部分;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设置在手柄上,并能控制牵引环从穿刺针的针尖处探出和收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宫颈手术缝合辅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环推拉装置包括开设在手柄表面且与手柄空心部分贯通的滑槽以及能够在滑块内前后滑动的推块,在所述滑槽的一侧边设有卡齿,在所述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敏,
申请(专利权)人:李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