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501433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9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固定有温湿度控制电路板,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安装板上还固定有弹性插拔板,所述弹性插拔板上设有凸出的压片及用于插入及拔出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推拉板,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压片位置相对应且大小相匹配的通孔,当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时,所述压片恰好卡在所述通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与壳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关系,安装拆卸灵活,便于后期检修和维护,节约成本,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温湿度控制装置一般包括壳体及安装在壳体内部的温湿度控制电路板,温湿度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温湿度传感器电路和加热电路,温湿度传感器电路和加热电路配合使用预防和去除壳体内部的凝露。温湿度控制装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温湿度控制电路板有可能会出现老化或短路断路等情况,需要及时更换,现有的温湿度控制电路板与壳体不可拆卸,更换时需要将壳体、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和接线端子全部更换,浪费成本,费时费力。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温湿度控制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拆卸灵活、减少维修成本的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固定有温湿度控制电路板,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安装板上还固定有弹性插拔板,所述弹性插拔板上设有凸出的压片及用于插入及拔出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推拉板,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压片位置相对应且大小相匹配的通孔,当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时,所述压片恰好卡在所述通孔内。优选的,所述壳体内壁上对称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伸入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卡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若干第一接线端子,所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并列排列在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所述壳体底部设有若干夹块,所述夹块上安装有第二接线端子,当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时,所述夹块夹住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直接接触。优选的,所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相互平行,所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优选的,所有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相互平行,所有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壳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关系,安装拆卸灵活,便于后期检修和维护,节约成本,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安装板、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和弹性插拔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记如下:1、壳体;101、通孔;102、第一滑槽;103、第二滑槽;2、安装板;3、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01、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端;302、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303、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侧壁;304、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侧壁;4、弹性插拔板;401、压片;402、推拉板;5、夹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壳体I和安装板2,所述安装板2上固定有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安装在所述壳体I内部,所述安装板2上还固定有弹性插拔板4,所述弹性插拔板4上设有凸出的压片401及用于插入及拔出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的推拉板402,所述壳体I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压片401位置相对应且大小相匹配的通孔101,当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安装在所述壳体I内部时,所述压片401恰好卡在所述通孔101内。在本技术中,所述壳体I内壁上对称设有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包括第一端301、第二端302、第一侧壁303和第二侧壁304,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端301与所述安装板2固定连接,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302伸入所述壳体I内部,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侧壁303和第二侧壁304卡在所述第一滑槽102和所述第二滑槽103之间。所述第一滑槽102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滑槽103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一侧壁303与第二侧壁304之间的距离。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上设有若干第一接线端子,所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并列排列在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302,所述壳体I底部设有若干夹块5,所述夹块5上安装有第二接线端子,当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安装在所述壳体I内部时,所述夹块5夹住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302,且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直接接触。在具体应用时,为了便于走线和固定位置,所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相互平行,所有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有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相互平行,所有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2上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和两个对称设置的弹性插拔板4,所述壳体I整体为长方体形,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壳体I的第一至第四侧壁围成一个闭合空间,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位于所述闭合空间内。所述壳体I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壳体I的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壳体I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所述通孔101,所述壳体I的第一侧壁的内壁上设有两个第一滑槽102,所述壳体I的第三侧壁的内壁上设有两个第二滑槽103,其中一个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卡在一组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之间,第二个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卡在另一组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之间。为了便于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滑入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之间,本技术设计所述第一滑槽102的宽度从所述靠近所述安装板2的一端到远离所述安装板2的一段逐渐减小,设计所述第二滑槽103的宽度从所述靠近所述安装板2的一端到远离所述安装板2的一段逐渐减小。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安装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时,推动弹性插拔板4,将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沿着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滑动,使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第二端302卡入所述夹块5内,使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接触,所述压片401滑入所述通孔101内,使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与壳体I相对固定不动;当需要拆卸安装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时,按下压片401,拉动弹性插拔板4,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沿着第一滑槽102和第二滑槽103滑动拉出。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3与壳体I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关系,安装拆卸灵活,便于后期检修和维护,节约成本,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上示意性的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固定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插拔式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和安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固定有温湿度控制电路板,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安装板上还固定有弹性插拔板,所述弹性插拔板上设有凸出的压片及用于插入及拔出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的推拉板,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压片位置相对应且大小相匹配的通孔,当所述温湿度控制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时,所述压片恰好卡在所述通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攀攀杨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海亚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