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00068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9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锅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包括锅具本体和手柄,温度传感器沿着锅具本体的侧壁延伸至手柄的端部,并与数据采集器直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适用于锅底的温度传感器结构,通过两个多段式外壳之间上下轻微转动,使温度传感器能够配合锅具底部热胀冷缩引起的变形,避免热电极受损,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多组热电极并联及安装多组传感器的方式,扩大温度测量范围,也可使用各种不同直径的锅具;温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采用热电偶原理直接连接,以持续及时地传递温度数据;此外,传热导片贴合锅具底部的上层金属板,使检测数据更接近锅底内部真实温度值,以减小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锅具
,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

技术介绍

国内市场上没有锅底有传感器的家用烹饪锅具,无法协助烹饪者定量控制烹饪温度,整个烹饪过程采用开环控制锅具温度,更无法实现烹饪过程自动化和程序化。
目前,某些厂家为了提示锅底温度,在锅底涂覆温度感应涂料,用颜色变化的方式提醒用户锅底温度的变化。但是,相对温度定性显示不够精确和方便,通过肉眼查看反馈,增加了烹饪的操作难度,对不同烹饪手法需要的温度也无法区分。
在专利号为ZL200520113972.8的一种具有温度显示功能的平底锅中,公开了一种锅底设有温度传感器,手柄设有显示器的平底锅,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数据并将数据通过导线传递到手柄的显示器上。但这样的锅具存在以下缺点:1,锅底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锅底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温度传感器受损,温度检测功能失效;2,锅底只安装一个温度传感器,无法进行锅底不同位置的温度采集;3,温度传感器与显示器之间采用导线连接,导线与温度传感器连接处的温度变化,使测量误差增大。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适应锅底温度变化,且测量范围大、误差小的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适应锅底温度变化,且测量范围大、误差小的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包括锅具本体和手柄,锅具本体的底部金属板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手柄上设有数据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温度传感器沿着锅具本体的侧壁延伸至手柄的端部,并与数据采集器直接连接,温度传感器包括热电极、传热导片和多段式外壳,热电极的探测端设有传热导片,若干组热电极并联,若干个传热导片分别安装在若干个多段式外壳上,热电极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器连接。
所述的传热导片与锅具本体底部的上层金属板贴合。
所述的若干个多段式外壳逐一头尾相连,相邻的两个多段式外壳之间上下转动并形成175°-200°的夹角。
所述的多段式外壳的头部设有凹槽,尾部设有凸块,一个多段式外壳的凸块插入另一个多段式外壳的凹槽内。
所述的热电极外设有绝缘套。
所述的热电极的冷端与热端之间的距离≤500毫米。
所述的温度传感器有一组或若干组并联而成。
所述的锅具本体的底部直径为120毫米-210毫米。
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设计了适用于锅底的温度传感器结构,通过两个多段式外壳之间上下轻微转动,使温度传感器能够配合锅具底部热胀冷缩引起的变形,避免热电极受损,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多组热电极并联及安装多组传感器的方式,扩大温度测量范围,也可使用各种不同直径的锅具;温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采用热电偶原理直接连接,以持续及时地传递温度数据;此外,传热导片贴合锅具底部的上层金属板,使检测数据更接近锅底内部真实温度值,以减小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温度传感器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多段式外壳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在加热前,温度传感器与热源之间的间隙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在加热时,温度传感器与热源之间的间隙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的多段式外壳夹角示意图。
参见图1-7,1为锅具本体;2为温度传感器;3为手柄;4为数据采集器;5为热电极;6为多段式外壳;7为传热导片;8为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3,本技术是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包括锅具本体和手柄,锅具本体1的底部金属板内设有温度传感器2,手柄3上设有数据采集器4。温度传感器2沿着锅具本体1的侧壁延伸至手柄3的端部,并与数据采集器4直接连接,可以持续及时传输出被测部位的温度数据,达到相对快速监测锅具烹饪时的温度的需求。
参见图4,温度传感器2包括热电极5、传热导片7和多段式外壳6,热电极5的探测端设有传热导片7,传热导片7增加了被测部位的受热接触的面积,起到稳定数据的作用。若干组热电极5并联,若干个传热导片7分别安装在若干个多段式外壳6上,对锅具本体1的底部进行多点温度探测。热电极5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器4连接。
传热导片7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上层金属板贴合,使传热导片7最大可能的接触锅底内部金属材料,以接近被探测部位的温度及锅内底部的温度,从而保证检测数据更接近锅内底部真实温度值。
参见图5,若干个多段式外壳6逐一头尾相连,相邻的两个多段式外壳6之间上下转动并形成175°-200°的夹角,使温度传感器2可以轻微上下变形。
参见图8,当多段式外壳6向上转动到极限位置时,相邻的两个多段式外壳6之间的夹角为175°,当多段式外壳6向下转动到极限位置时,相邻的两个多段式外壳6之间的夹角为200°。
在加热前,参见图6,温度传感器2与热源8之间有内凹间隙;在加热时,参见图7,由于锅具本体1底部变形,温度传感器2与热源8之间的间隙变小,两个多段式外壳6之间能够轻微地上下转动,使温度传感器2可以轻微上下变形,适应由于热胀冷缩引起的锅底变形,从而保护热电极5不受损。
多段式外壳6的头部设有凹槽,尾部设有凸块,一个多段式外壳6的凸块插入另一个多段式外壳6的凹槽内。调整多段式外壳6的数量和传热导片7的安装位置,以组成不同的温度传感器2,可以适用于底部直径为120毫米-210毫米的锅具本体1。而对于同一底部直径的不同材质锅具,可以选择把热电极5安装在不同位置达到最佳的温度探测效果。
多段式外壳6由瓷材料制成。瓷材料具有高绝缘、耐高温和高强度的特点,配合多段式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锅底在加热后产生的轻微变形。
热电极5外设有绝缘套。
在温度传感器2与数据采集器4构建的整个回路中,不采用补偿导线。热电极5的冷端与热端之间的距离≤500毫米,并且正常烹饪时锅具本体1的底部温度即热端最高250℃左右,数据采集器4即冷端最高温度40℃左右,所以在控制冷端与热端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即使不采用补偿导线,对温度采集后的显示影响也不大。
热电极5工作温度为-20℃~700℃,由于电灶的炉面温度范围在室温至600℃之间,所以温度传感器2的感应温度范围相对较大;又因用锅具频繁长时间工作,环境因素变化多样,因此选用了寿命长、热响应速度快、机械强度高、温度范围广、精度要求不高的热电偶原理,并选用对应的热电极5及其能够长期工作的-20℃~700℃温度区间。
本技术可以采用多组热电极5检测锅底不同位置的温度数据,以检测锅底温度的均匀性,从而为烹饪时放入食物锅底温度不均匀提供烹饪参考温度。如果在长期使用中出现断路时,多组热电极5并联也能保证锅具的温度检测功能继续正常工作。同一锅具也可以安装有一组或若干组并联而成的温度传感器2,以增加温度采样点。
本技术检测家用烹饪锅具的内部锅底温度数据,为闭环控制烹饪温度提供了基础数据,结合数据分析和控制灶具的控制器,最终到达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控制烹饪温度减小烹饪过程中破坏有益物质、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量、减小烹饪产生的PM2.5和PM10。此外,本技术的温度传感器稳定性强,易于制造生产,模块化结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包括锅具本体和手柄,锅具本体(1)的底部金属板内设有温度传感器(2),手柄(3)上设有数据采集器(4),其特征在于:温度传感器(2)沿着锅具本体(1)的侧壁延伸至手柄(3)的端部,并与数据采集器(4)直接连接,温度传感器(2)包括热电极(5)、传热导片(7)和多段式外壳(6),热电极(5)的探测端设有传热导片(7),若干组热电极(5)并联,若干个传热导片(7)分别安装在若干个多段式外壳(6)上,热电极(5)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器(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包括锅具本体和手柄,锅具本体(1)的底部金属板内设有温度传感器(2),手柄(3)上设有数据采集器(4),其特征在于:温度传感器(2)沿着锅具本体(1)的侧壁延伸至手柄(3)的端部,并与数据采集器(4)直接连接,温度传感器(2)包括热电极(5)、传热导片(7)和多段式外壳(6),热电极(5)的探测端设有传热导片(7),若干组热电极(5)并联,若干个传热导片(7)分别安装在若干个多段式外壳(6)上,热电极(5)的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器(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热导片(7)与锅具本体(1)底部的上层金属板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锅底温度传感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个多段式外壳(6)逐一头尾相连,相邻的两个多段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灿
申请(专利权)人:米技电子电器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