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49487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7 18: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包括:压机向下运动压制第一上模,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从模套内穿过第一上模的内腔伸入第二钢管中;在第一上模上放置第二上模,压机向下运动挤压第一钢管的上端;在第二上模的上方放置第三上模,压机向下运动挤压第一钢管的上端;在模套下方连接第一下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对第一钢管的下端进行挤压;在第一下模的下方放置第二下模,压机向下运动对第一钢管的下端进行挤压,得到锥套。本发明专利技术挤压工序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挤压方法,成形的锥套精度高,挤压的模具相应的受到的应力较小,使用寿命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
技术介绍
电梯是用于承载一定载荷的运动设备,一般包括起曳引媒介和悬挂作用的曳引悬挂索(或称曳引悬挂带),具体实现时需要将悬挂带或悬挂索的两端分别固定到电梯对应的承载结构部件上。对于悬挂带的头部的固定通常采用楔形接头装置。将悬挂带穿过锥套和楔块配合面上的悬挂带穿引槽,在悬挂带承载物的重力作用下,悬挂带被夹紧在楔形套和楔块之间。锥套的成型质量和强度是保证电梯运行安全的重要元素之一。现有的楔套工艺过程为:首先,将模芯插入到绳头楔套的胚料内,并将插有模芯的绳头楔套的胚料放置到承载块上,然后,给压块施压将绳头楔套胚料压扁,压扁后,更换模芯,并将模芯插入到压扁后的绳头楔套胚料中,然后,对胚料再一次压扁成型,最后,将更换的模芯退出。在第一次压扁过程中,由于模芯的宽度有限,当绳头楔套胚料被压扁后,模芯无法将压扁后的绳头楔套内部空间完全填满,因此,在压扁过程中,两侧边变尖,使得两侧边的变形大,如果两侧边的变形量大于了材料极限变形量,则会发生拉裂现象,从而影响绳头楔套的质量和强度,另外,进行第一次压扁工序后还需要进行整形,增多了工艺步骤,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生产锥套的工艺对于减少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现有技术的工艺操作繁琐,且对使用者操作要求较高,为了克服上述诸多问题,本申请研究出一种锥套的制备方法,只需利用模具挤压钢管成型即可,使用和操作简单,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所述挤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第一钢管由模套的下端向上插入模套中,第一钢管的下端与第一顶杆对准接触;S2、压机向下运动压制第一上模,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从模套内穿过第一上模的内腔伸入第二钢管中;S3、在第一上模上放置第二上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穿过第二上模的内腔伸入第二上模上方的第二钢管中;S4、在第二上模的上方放置第三上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运动伸入第三上模的内腔中;S5、在模套下方连接第一下模,在第一下模的下方对应第一下模内腔放置第二钢管;S6、卸掉模套,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对第一钢管进行挤压,第一钢管的下端由上向下穿过第一下模伸入第二钢管中;S7、在第一下模的下方放置第二下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接触,第二下模对第一钢管进行挤压,所述第一钢管的下端由上至下伸入所述第二下模中,得到锥套。进一步的,步骤S7之后还包括退料步骤:S8、将第一上模、第二上模和第三上模组成的上模组件与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组成的下模组件翻转,在第一下模和上模组件下方的工作台之间设置等高铁;S9、在第二下模的内腔中放置第二顶杆,压机向下运动,第二顶杆将锥套从下模组件中挤出;S10、再次翻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在第三上模中放入第三顶杆,压机向下运动,第三顶杆将锥套从上模组件中挤出,完成退料。进一步的,步骤S1中,在第一顶杆上套设有垫圈。进一步的,步骤S4中,第一钢管伸入第三上模内腔的距离小于第三上模内腔的长度。进一步的,步骤S5中还包括在第三上模上方安装钢槽。进一步的,步骤S6中,第一钢管伸入第二钢管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钢管的长度。进一步的,步骤S7中,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钢管的长度。进一步的,步骤S8中,第一下模的外围固定有连接块,所述等高铁是卡合于所述连接块与工作台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钢管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均为无缝钢管。本专利技术的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挤压工序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2、本专利技术的挤压方法,成形的锥套精度高,挤压的模具相应的受到的应力较小,使用寿命显著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图1A-1N是本专利技术电梯钢带锥套的成形过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得的锥套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上模,2-模套,3-第一钢管,4-第一顶杆,5-垫圈,6-垫块,7-第二钢管,8-第二上模,9-第三上模,10-钢槽,11-压铁,12-第一下模,13-连接块,14-第二下模,15-第二顶杆,16-等高铁,17-第三顶杆,18-锥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梯钢带锥套的成形过程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第一上模1的下方连接模套,将第一钢管3由模套2的下端向上插入模套2中,第一钢管的下端与第一顶杆4对准接触。步骤S1中,在第一顶杆4上套设有垫圈5,第一顶杆4是放置在垫块6上的。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管的直径为45mm,长度为200mm。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管的尺寸不做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S2、将第二钢管7放置于第一上模1的上方,压机向下运动压制第一上模1,第一钢管3的上端受挤压从模套2内穿过第一上模1的内腔伸入第二钢管7中。S3、卸掉第二钢管7,在第一上模1上放置第二上模8,将第二钢管7放置于第二上模8的上方,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3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穿过第二上模8的内腔伸入第二钢管7中。S4、卸掉第二钢管7,在第二上模8的上方放置第三上模9,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3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运动伸入第三上模9的内腔中。步骤S4中,第一钢管3伸入第三上模9内腔的距离小于第三上模9内腔的长度。S5、在第三上模9上方安装钢槽10,在模套2下方连接第一下模12,在第一下模12的下方对应第一下模12内腔放置第二钢管7。所述钢槽10中放置有压铁11。S6、卸掉模套2,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12对第一钢管3的下端进行挤压,第一钢管3的下端由下向上穿过第一下模12伸入第二钢管7中。所述步骤S6中,第一钢管3伸入第二钢管7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钢管7的长度。S7、卸掉第二钢管7,在第一下模12的下方放置第二下模14,压机向下运动,使得第一下模12和第二下模14接触,压机继续向下运动,第一下模12对第一钢管3的下端进行挤压,所述第一钢管3的下端由上至下伸入所述第二下模14中,得到锥套18(如图2)。所述步骤S7中,第一下模12和第二下模14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钢管的长度。S8、卸掉钢槽10中的压铁11,将第一上模1、第二上模8和第三上模9组成的上模组件与第一下模12和第二下模14组成的下模组件翻转,在第一下模12和上模组件下方的工作台之间设置等高铁16。所述步骤S8中,第一下模12的外围固定有连接块13,所述等高铁16是卡合于所述连接块13与工作台之间。S9、在第二下模14的内腔中放置第二顶杆15,压机向下运动,推动第二顶杆15,所述第二顶杆15将锥套18从下模组件中向下挤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第一钢管由模套的下端向上插入模套中,第一钢管的下端与第一顶杆对准接触;S2、压机向下运动压制第一上模,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从模套内穿过第一上模的内腔伸入第二钢管中;S3、在第一上模上放置第二上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穿过第二上模的内腔伸入第二上模上方的第二钢管中;S4、在第二上模的上方放置第三上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运动伸入第三上模的内腔中;S5、在模套下方连接第一下模,在第一下模的下方对应第一下模内腔放置第二钢管;S6、卸掉模套,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对第一钢管进行挤压,第一钢管的下端由上向下穿过第一下模伸入第二钢管中;S7、在第一下模的下方放置第二下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接触,第二下模对第一钢管进行挤压,所述第一钢管的下端由上至下伸入所述第二下模中,得到锥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作锥套的挤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将第一钢管由模套的下端向上插入模套中,第一钢管的下端与第一顶杆对准接触;S2、压机向下运动压制第一上模,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从模套内穿过第一上模的内腔伸入第二钢管中;S3、在第一上模上放置第二上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穿过第二上模的内腔伸入第二上模上方的第二钢管中;S4、在第二上模的上方放置第三上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钢管的上端受挤压由下向上运动伸入第三上模的内腔中;S5、在模套下方连接第一下模,在第一下模的下方对应第一下模内腔放置第二钢管;S6、卸掉模套,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对第一钢管进行挤压,第一钢管的下端由上向下穿过第一下模伸入第二钢管中;S7、在第一下模的下方放置第二下模,压机向下运动,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接触,第二下模对第一钢管进行挤压,所述第一钢管的下端由上至下伸入所述第二下模中,得到锥套,步骤S7之后还包括退料步骤:S8、将第一上模、第二上模和第三上模组成的上模组件与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组成的下模组件翻转,在第一下模和上模组件下方的工作台之间设置等高铁;S9、在第二下模的内腔中放置第二顶杆,压机向下运动,第二顶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卫东杨根山王海峰波波索夫·阿列克谢葛俊旭王坚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