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国伟专利>正文

颅内引流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8643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脑外科手术后引流用具,即颅内引流爪。它是在连接管上段粗扁管内设有三根细扁管,细扁管两侧有梭形侧孔,头端为绊状,三根细扁管可任意伸出呈“爪”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引流效果强大,操作方便、安全,特别适用于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硬膜外、硬膜下及多层次引流。(*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颅内引流爪本技术涉及一种脑外科术后引流用具,尤其是一种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用的颅内引流爪。目前用于脑外科手术后引流的有硅胶、橡胶管置于颅内,外接普通无菌引流袋,该管颅内段多由手术医师剪侧孔或由中间劈剪为两半,或其它修剪方法,此方法医师修剪麻烦,对于手术层次多者,须置二支以上的引流管,因无负压引流以及手术范围大,一支引流常不彻底,医师自剪侧孔引流管,有时有损伤脑组织的危险,也有一种负压引流装置,但负压较大,若用于硬膜下脑内极易将神经组织吸入管内,致脑神经组织损伤,同时,其侧孔也易被颅内组织堵塞,以致引流失败。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效果强大,安全方便的多支开颅手术后的引流装置——颅内引流爪。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来实现的,它是将三根细扁管一端设在连接管上段的粗扁管内,  三根细扁管的两长轴侧壁上设有梭形侧孔,三根细扁管的另一端伸出部分分布为爪形,头端为绊状,连接管粗扁管的上部外侧设有固定环,连接管下端连有可控负压吸引器。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根据颅内范围大,层次多及脑神经极脆弱,脑内出血量相对少,脑脊液产生多的特点采用多支引流,它是在连接管上段粗扁管内设有三根细扁管,细扁管两长轴侧壁上有梭形侧孔,其另一端伸出部分三根管分布为爪形,各支引流管的长度可按需要拉出或插入,到达引流的任意区域。本技术适应范围大,引流效果强大,手术医生操作方便、安全。适合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尤其适用于颅内硬膜外、硬膜下及多层次引流。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将三根细扁管(1)的一端设在连接管(5)上段粗扁管内,三根细扁管(1)的两长轴侧壁上设有梭形侧孔(2),三根细扁管(1)的另一端伸出部分分布为“爪”形,三根细扁管的头端(3)为绊状,各细扁管(3)的长度-->可根据使用时所需方便地拉出或插入在连接管(5)上段的粗扁管内,连接管(5)上段粗扁管的外侧壁上部设有固定环(4),连接管(5)下段设有控制阀(7),在连接管(5)下端接有可控负压吸引器(6),可控负压吸引器(6)上有排液活塞(9)和带无菌过滤透气膜活塞口(8),可控负压吸引器(6)压缩程度与引流负压成正比,取除过滤透气膜的活塞口(8),活塞则为零负压引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颅内引流爪,由引流管、可控负压吸引器组成,其特征在于三根细扁管(1)的一端设在连接管(5)上段的粗扁管内,三根细扁管(1)的两长轴侧壁上设有梭形侧孔(2),三根细扁管(1)的另一端伸出部分分布为爪形,头端(3)为绊状,连接管(5)粗扁管的上部外侧设有固定环(4),连接管(5)下端连接有可控负压吸引器(6)。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颅内引流爪,由引流管、可控负压吸引器组成,其特征在于三根细扁管(1)的一端设在连接管(5)上段的粗扁管内,三根细扁管(1)的两长轴侧壁上设有梭形侧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王国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