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8069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6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潜油电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包括叶轮和导轮;叶轮包括出油口、加速滑道、叶槽、尖端和叶墙;导轮包括导流滑道、接流槽、接流墙和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叶轮上加了加速滑道,该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集油端的宽度大于出油端宽度,加速槽从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宽度在逐渐减小,这样可以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增加油速,从而提高出油率,叶轮的叶槽利用特殊角度以及数量,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油速,导轮上也利用相同的原理,并且叶墙、接流墙上均设有一层润滑层,减少了摩擦,提高了产油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产油量更高,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潜油电泵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
技术介绍
导轮,是液力变矩器的反应元件,引导传动皮带通过障碍物或转换传动皮带方向时所用的一种滑轮,位于涡轮和泵轮之间。引导传动皮带通过障碍物或转换传动皮带方向时所用的一种滑轮。位于涡轮和泵轮之间,是液力变矩器的反应元件,通过单向离合器单方向固定在导轮轴或导轮套管上。我国自1981年引进潜油电泵技术,潜油电泵作为重要的机械采油设备在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潜油电泵下入深度受电机额定功率的限制,套管尺寸和井底高温时潜油电泵的下入深度受到限制。大型高功率设备没有足够的环形突然空间冷却电机,会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由于整套装置都安装在井下,一旦出现故障,需要起出全部管柱进行修理,导致作业费用增加和停产时间过长。我国自1981年引进潜油电泵技术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潜油电泵作为重要的机械采油设备在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时至今日,潜油电泵已发展为不再以单一的设备存在,而是以一整套系统存在。潜油电泵的电机带动叶轮高速旋转时,充满在叶轮内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经叶轮流道甩向叶轮四周,使压力和速度同时增加,逐个泵的叠加后就获得一定的泵的扬程,将地下的井液送到地面泵站。但是现有的潜油电泵叶导轮磨损速度较快,因而严重影响了产油量。在专利号为CN201220184542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潜油电泵叶导轮,包括一叶轮和一导轮,叶轮和导轮上均设置有一油道和多个叶片,叶轮和导轮相互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位于叶轮和导轮的连接处,第一安装槽内安装有第一减磨垫,第二安装槽内安装有第二减磨垫。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潜油电泵叶导轮在叶轮和导轮的连接位置设置两个安装槽,并在安装槽内安装耐磨垫;进而大大减少了叶轮和导轮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使得叶轮和导轮的磨损速度变慢,延长了潜油电泵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产油量。上述专利文件减少了叶轮和导轮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使得叶轮和导轮的磨损速度变慢,延长了潜油电泵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产油量,但是对于如何提供一个产油量高,结构简单的叶导轮缺少技术性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用于解决如何减少叶导轮的造价,具有更高的产油量,结构更简单,缺少技术性解决方案。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包括叶轮和导轮;所述叶轮包括出油口、加速滑道、叶槽、尖端和叶墙;所述导轮包括导流滑道、接流槽、接流墙和输出端;所述尖端设置在所述叶墙远离所述出油口一端,所述叶墙以出油口为圆心逆时针围绕所述出油口分布,所述叶槽设置在所述叶墙的间距之间,所述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所述加速滑道设置在所述叶槽内,其集油端设置在所述出油口一端加速槽的分布与叶槽的分布一致,其出油端设置在所述叶槽的出口处,所述导流滑道沿所述叶槽出口处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盘旋分布,所述导流滑道与竖直方向呈45°夹角,所述接流墙沿所述导流滑道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盘旋分布,所述接流墙与竖直方向呈60°夹角,所述接流槽设置在所述接流墙之间,所述接流槽出口处与输出端相连,所述集油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宽度,所述加速槽从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宽度在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导轮设置在所述叶轮的竖直向上位置。优选的,所述叶墙、接流墙上均设有一层润滑层。优选的,所述尖端的尖端部分与所述叶墙呈30°夹角。优选的,所述叶槽有5个,每2个叶槽之间的夹角是72°。优选的,所述潜油电泵用叶导轮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在所述叶轮和导轮的外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叶轮上加了加速滑道,该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集油端的宽度大于出油端宽度,加速槽从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宽度在逐渐减小,这样可以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增加油速,从而提高出油率,叶轮的叶槽利用特殊角度以及数量,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油速,导轮上也利用相同的原理,并且叶墙、接流墙上均设有一层润滑层,减少了摩擦,提高了产油量;本技术结构简单,产油量更高,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导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叶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加速滑槽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包括叶轮和导轮;叶轮6包括出油口7、加速滑道11、叶槽10、尖端9和叶墙8;导轮包括导流滑道5、接流槽4、接流墙3和输出端2;尖端9设置在叶墙8远离出油口7一端,叶墙8以出油口7为圆心逆时针围绕出油口7分布,叶槽10设置在叶墙8的间距之间,加速滑道11包括集油端12、加速槽13和出油端14,加速滑道11设置在叶槽10内,其集油端12设置在出油口7一端加速槽13的分布与叶槽10的分布一致,其出油端14设置在叶槽10的出口处,导流滑道5沿叶槽10出口处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盘旋分布,导流滑道5与竖直方向呈45°夹角,接流墙3沿导流滑道5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盘旋分布,接流墙3与竖直方向呈60°夹角,接流槽4设置在接流墙3之间,接流槽4出口处与输出端2相连,集油端12的宽度大于出油端14宽度,加速槽13从集油端12到出油端14,其深度和宽度在逐渐减小。具体的,导轮设置在叶轮6的竖直向上位置,叶墙8、接流墙3上均设有一层润滑层,尖端9的尖端部分与叶墙8呈30°夹角,叶槽10有5个,每2个叶槽10之间的夹角是72°,潜油电泵用叶导轮还包括外壳1,外壳1设置在叶轮6和导轮的外部。本技术在叶轮上加了加速滑道11,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叶轮和导轮;所述叶轮包括出油口、加速滑道、叶槽、尖端和叶墙;所述导轮包括导流滑道、接流槽、接流墙和输出端;所述尖端设置在所述叶墙远离所述出油口一端,所述叶墙以出油口为圆心逆时针围绕所述出油口分布,所述叶槽设置在所述叶墙的间距之间,所述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速槽和出油端,所述加速滑道设置在所述叶槽内,其集油端设置在所述出油口一端加速槽的分布与叶槽的分布一致,其出油端设置在所述叶槽的出口处,所述导流滑道沿所述叶槽出口处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盘旋分布,所述导流滑道与竖直方向呈45°夹角,所述接流墙沿所述导流滑道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盘旋分布,所述接流墙与竖直方向呈60°夹角,所述接流槽设置在所述接流墙之间,所述接流槽出口处与输出端相连,所述集油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宽度,所述加速槽从集油端到出油端,其深度和宽度在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油电泵用叶导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叶轮和导轮;所述
叶轮包括出油口、加速滑道、叶槽、尖端和叶墙;所述导轮包括导流
滑道、接流槽、接流墙和输出端;所述尖端设置在所述叶墙远离所述
出油口一端,所述叶墙以出油口为圆心逆时针围绕所述出油口分布,
所述叶槽设置在所述叶墙的间距之间,所述加速滑道包括集油端、加
速槽和出油端,所述加速滑道设置在所述叶槽内,其集油端设置在所
述出油口一端加速槽的分布与叶槽的分布一致,其出油端设置在所述
叶槽的出口处,所述导流滑道沿所述叶槽出口处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
盘旋分布,所述导流滑道与竖直方向呈45°夹角,所述接流墙沿所述
导流滑道竖直方向顺时针向上盘旋分布,所述接流墙与竖直方向呈
60°夹角,所述接流槽设置在所述接流墙之间,所述接流槽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圆圆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博铭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