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贯通性且孔隙率可控的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烧结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贯通性且孔隙率可控的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烧结方法。
技术介绍
多孔金属材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优异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根据其孔洞的形态,可以将多孔金属材料分为独立孔洞型的和连续孔洞型两大类。因多孔金属材料拥有比重小、刚度大、比表面积高、减震性好、消音降噪效果优良、电磁屏蔽性能高等特点。作为功能材料,目前主要应用于催化剂载体、高温液体过滤器、原子能、电化学、石油化工、冶金、医药、热交换器等领域。作为结构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机械、建筑等领域。制造金属多孔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金属堆积烧结法、添加造孔剂法、浆料发泡烧结法、模板法、熔模铸造法、燃烧合成法等。其中,金属堆积烧结法是将堆积的空心球(或粉末)进行高温烧结,通过高温扩散形成冶金结合制备多孔金属的方法。添加造孔剂技术是将造孔剂与金属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烧结前或烧结后通过加热(或溶解)等方法去除造孔剂,进而获得多孔结构。浆料发泡法是以金属粉末为原料,通过添加发泡剂等配成浆料,再加入模具中进行加热,由于添加剂和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贯通性且孔隙率可控的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烧结方法,所述方法采用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烧结模来实现,其主要包括外套(2)、上压头(1)、下压头(6)、内套(5)以及压柱块组合构件,外套(2)为具有一定壁厚的圆筒;上压头(1)是一个与外套(2)内径相匹配的圆柱体;下压头(6)为同轴的三段圆柱体构成,上圆柱的直径与外套(2)内径相匹配,中圆柱的直径与外套(2)外径相等,三段圆柱中下圆柱的直径最小;内套(5)为带有通孔的圆柱体,其外径与外套(2)的内径相匹配;压柱块组合构件包括上压柱块(3)和下压柱块(7)两组,每组压柱块均为圆柱体,上压柱块(3)、下压柱块(7)的个数与内套(5)上通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贯通性且孔隙率可控的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烧结方法,所述方法采用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烧结模具来实现,其主要包括外套(2)、上压头(1)、下压头(6)、内套(5)以及压柱块组合构件,外套(2)为具有一定壁厚的圆筒;上压头(1)是一个与外套(2)内径相匹配的圆柱体;下压头(6)为同轴的三段圆柱体构成,上圆柱的直径与外套(2)内径相匹配,中圆柱的直径与外套(2)外径相等,三段圆柱中下圆柱的直径最小;内套(5)为带有通孔的圆柱体,其外径与外套(2)的内径相匹配;压柱块组合构件包括上压柱块(3)和下压柱块(7)两组,每组压柱块均为圆柱体,上压柱块(3)、下压柱块(7)的个数与内套(5)上通孔的个数相同,其直径与内套(5)上通孔的直径匹配,上压柱块(3)、下压柱块(7)的长度可因需要改变;所述模具的材质为高强度石墨、连续编织碳纤维增强的氮化硅、碳化硅或氧化铝;所述内套(5)上的通孔按中心对称分布,设计成5孔、9孔、17孔或33孔;所述内套(5)上的通孔的轴线方向与内套(5)轴线方向的夹角成1~2°;所述外套(2)与下压头(6)在装配时,采用过盈配合方式;所述外套(2)的壁厚为30~40mm,内套(5)上通孔的长度尺寸为10~50mm;所述下压头(6)的下圆柱直径与加压台上卡槽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外套(2)的外径为170~180mm,外套(2)的内径为100~110mm;所述内套(5)的高度为110~120mm,上压柱块(3)、下压柱块(7)的高度为5~30mm;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步骤一、将金属纤维先进行螺旋缠绕处理后,再进行折叠编织冷压处理,最终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龙,胡明,张瑞霞,李成海,廖平,
申请(专利权)人:佳木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