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61964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4 1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各第一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H型钢梁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H型钢梁、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长,可观性较好,并且结构简单,框架的刚度较强,施工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各第一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H型钢梁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H型钢梁、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长,可观性较好,并且结构简单,框架的刚度较强,施工方便。【专利说明】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框架体系,具体涉及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ECS159:2004)提供的用于钢管梁柱节点一榀框架主要由内隔板式、外环板式等形式的节点。但到目前为止,现有技术中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钢梁节点连接存在以下不足:I)内隔板式节点中的内隔板与梁的翼缘在同一水平面内时,节点满足刚性节点的要求,但这种节点当管柱边较长时才能使用。因为当边长较小时不仅焊接困难,而且将妨碍管内混凝土浇筑,另外梁翼缘与内隔板在柱壁同一处两侧熔透焊缝,焊缝的质量较差,钢材产生较大焊接残余应力,使得节点处的钢材容易产生分层或脆性破坏,进而降低框架的使用寿命。2)影响建筑外观和使用。如外环板节点,该节点施工简单、传力明确,并不受钢管边长的限制,但需要足够大的水平环板保证节点的强度,用钢量比内隔板节点大。并应用于边角柱时,水平环板不仅妨碍墙板的安装,而且造成加强环突出建筑立面,使得室内外节点处有凸角,影响观感,需要靠装饰或吊顶来解决。3)框架中节点力学性能和施工的简易性、经济性不能两全。在实际应用中,有些节点类型力学性能较好,框架的整体刚度也好,但材料用量大,施工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的使用寿命长,可观性较好,并且结构简单,框架的刚度较强,施工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各第一 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 H型钢梁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 H型钢梁、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其中,第二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二 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与上方第一 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二 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与下方第一 H型钢梁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 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与下方第一 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三H型钢梁,其中,各第三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三H型钢梁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上盖板、第一下托板、第一连接角钢、第二连接角钢、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一下托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一侧板正对第二侧板,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连接角钢及第二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一螺栓穿过第一侧板及第一连接角钢将第一侧板与第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二侧板将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二侧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下托板、第三连接角钢、第四连接角钢、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二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二下托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三侧板正对第四侧板,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三连接角钢及第四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三螺栓穿过第三侧板及第三连接角钢将第三侧板与第三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连接角钢及第四侧板将第四连接角钢与第四侧板相连接。还包括第五侧板、第六侧板、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其中,第五侧板侧面的中部固定于第二 H型钢梁的正面,第六侧板的中部固定于第二 H型钢梁的背面,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分别位于第二H型钢梁上方及下方,其中,第一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一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之间,且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及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的下端及第二支撑方钢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板的两侧。还包括若干组第三固定件,其中各组第三固定件均包括第七侧板及第八侧板,第七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八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 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 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下面的第一 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还包括若干组第四固定件,其中各个第四固定件均包括第九侧板及第十侧板,第九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十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 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 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并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21),各第一H型钢梁(21)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H型钢梁(21)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H型钢梁(22)、第一支撑方钢(81)、第二支撑方钢(82)、第三支撑方钢(83)及第四支撑方钢(84),其中,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81)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21)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82)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21)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83)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21)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84)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21)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设有若干第三H型钢梁(23),其中,各第三H型钢梁(23)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三H型钢梁(23)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3)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侧面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斌郝际平樊春雷薛强孙晓岭陈永昌黄育琪王磊何梦楠尹伟康刘瀚超张峻铭赵子健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