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3616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30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圆盘和插筒,所述圆盘的圆心处设有一个通孔,插筒垂直固定在圆盘下方的中心处,且圆盘的通孔的中心线与插筒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插筒的下端密封,且插筒的下端呈锥形;还包括提撬结构,所述提撬结构包括左提手、右提手、第一转杆、第二转杆、第一撬棒以及第二撬棒,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均设置在圆盘内且能够自由转动,所述左提手和右提手均为半圆环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徒手很轻松地将插筒拔出,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标识杆的插接领域,具体是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力标识杆一般包括杆体和设置在杆体上的标识布或标识牌,一般是将电力标识杆插接在需要标识的地方,用于起到提示或警示的作用。为了方便电力标识杆插接,且防止电力标识杆倾倒,一般会有一些辅助插接的结构,比如套筒之类的,先将套筒插入地里,再将电力标识杆插入套筒中,这样既方便插接,又不容易出现倾倒的问题。但是后期取套筒相对麻烦,因为套筒往往露在地面的部分很少,徒手基本不容易取出套筒,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工具,导致操作较为麻烦,而且也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目的是解决目前用于辅助固定插杆的套筒不易取出,或取出较为麻烦,进而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圆盘和插筒,所述圆盘的圆心处设有一个通孔,插筒垂直固定在圆盘下方的中心处,且圆盘的通孔的中心线与插筒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插筒的下端密封,且插筒的下端呈锥形;还包括提撬结构,所述提撬结构包括左提手、右提手、第一转杆、第二转杆、第一撬棒以及第二撬棒,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均设置在圆盘内且能够自由转动,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关于圆盘的圆心对称,所述左提手和右提手均为半圆环形,左提手的一端与第一转杆的外端紧固,左提手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杆的外端活动固定,所述右提手的一端与第一转杆的外端活动固定,右提手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杆的外端紧固,所述第一转杆的内端与第一撬棒的一端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转杆的内端与第二撬棒的一端紧固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撬棒垂直于左提手所在的平面,第二撬棒垂直于右提手所在的平面。优选的,所述左提手所在圆的直径长度与右提手所在圆的直径长度相等。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原有插筒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提撬结构,左提手和右提手不仅提供了着力点,方便往上将插筒拉出,而且在将左提手和右提手从水平状态拉至竖直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撬棒和第二撬棒也随之运动,并使插筒周围的泥土松动,从而在无需借助外部工具的基础上,可以很轻松地取出插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左提手和右提手打开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左提手和右提手收起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提撬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圆盘,2、插筒,3、左提手,4、右提手,5、第一转杆,6、第一撬棒,7、第二转杆,8、第二撬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圆盘1和插筒2,圆盘1的圆心处设有一个通孔,插筒2垂直固定在圆盘1下方的中心处,且圆盘1的通孔的中心线与插筒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插筒2的下端密封,且插筒2的下端呈锥形。本实施例还包括提撬结构,提撬结构包括左提手3、右提手4、第一转杆5、第二转杆7、第一撬棒6以及第二撬棒8,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均设置在圆盘1内且能够自由转动,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关于圆盘1的圆心对称,左提手3和右提手4均为半圆环形,左提手3的一端与第一转杆5的外端紧固,左提手3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杆7的外端活动固定,右提手4的一端与第一转杆5的外端活动固定,右提手4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杆7的外端紧固,第一转杆5的内端与第一撬棒6的一端紧固连接,第二转杆7的内端与第二撬棒6的一端紧固连接。这里说的内端和外端是相对而言的,第一转杆5靠近圆盘1中心的一端为内端,而远离圆盘1中心的一端则为外端,第二转杆5的内端和外端也是同样的道理。本实施例的左提手3所在圆的直径长度与右提手4所在圆的直径长度相等,左提手3、第一转杆5、第一撬棒6三者联动,右提手4、第二转杆7、第二撬棒8三者联动,插筒2插入地里时,左提手3和右提手4收起,分别位于圆盘1的两个半外沿上,左提手3和右提手4正好将圆盘1围住;当要取出插筒2时,向上拉动左提手3和右提手4,使其合在一起,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随之转动,随着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的转动,第一撬棒6和第二撬棒8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从而使插筒2周围的泥土松动,进而通过继续上拉左提手3和右提手4,很轻松地即可将插筒2拔出。为了使插筒2获得较好的插入效果,同时也方便取出,作为优选,本实施例的第一撬棒6垂直于左提手3所在的平面,第二撬棒8垂直于右提手4所在的平面,即是,当左提手3和右提手4向下放平时,第一撬棒6和第二撬棒8刚好处于竖直状态,此时插筒2的插入阻力相对较小,很方便插筒2插入地下。本技术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技术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技术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盘(1)和插筒(2),所述圆盘(1)的圆心处设有一个通孔,插筒(2)垂直固定在圆盘(1)下方的中心处,且圆盘(1)的通孔的中心线与插筒(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插筒(2)的下端密封,且插筒(2)的下端呈锥形;还包括提撬结构,所述提撬结构包括左提手(3)、右提手(4)、第一转杆(5)、第二转杆(7)、第一撬棒(6)以及第二撬棒(8),所述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均设置在圆盘(1)内且能够自由转动,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关于圆盘(1)的圆心对称,所述左提手(3)和右提手(4)均为半圆环形,左提手(3)的一端与第一转杆(5)的外端紧固,左提手(3)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杆(7)的外端活动固定,所述右提手(4)的一端与第一转杆(5)的外端活动固定,右提手(4)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杆(7)的外端紧固,所述第一转杆(5)的内端与第一撬棒(6)的一端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转杆(7)的内端与第二撬棒(6)的一端紧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便于拔出的插杆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盘(1)和插筒(2),所述圆盘(1)的圆心处设有一个通孔,插筒(2)垂直固定在圆盘(1)下方的中心处,且圆盘(1)的通孔的中心线与插筒(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插筒(2)的下端密封,且插筒(2)的下端呈锥形;
还包括提撬结构,所述提撬结构包括左提手(3)、右提手(4)、第一转杆(5)、第二转杆(7)、第一撬棒(6)以及第二撬棒(8),所述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均设置在圆盘(1)内且能够自由转动,第一转杆(5)和第二转杆(7)关于圆盘(1)的圆心对称,所述左提手(3)和右提手(4)均为半圆环形,左提手(3)的一端与第一转杆(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新奇倪伟陈明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