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342053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8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为:1)将PA进行开炼直至塑化为透明状;2)将CM、聚乙二醇、稳定剂、吸酸剂、补强剂和增塑剂添加至PA中进行混炼,然后冷却、下片制得胶片;3)将硫化剂与胶片进行密炼、冷却制得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相对于10‑40重量份的PA,CM的用量为60‑90重量份,聚乙二醇的用量为0.5‑2重量份,稳定剂的用量为4‑8重量份,吸酸剂的用量为6‑20重量份,补强剂的用量为10‑40重量份,增塑剂的用量为30‑50重量份,硫化剂的用量为2‑5重量份。该方法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共混塑料,具体地,涉及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氯化聚乙烯的制造技术以及应用技术得以蓬勃发展。原芜湖山江化工厂(即现在的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首先在国内实现了氯化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现在国内的产能已经达到四十万吨左右,国内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九成以上。氯化聚乙烯主要分为塑改型和橡胶型两种:塑改型氯化聚乙烯的特点为其具有优异的抗冲改性,橡胶型氯化聚乙烯主要用于电缆护套,当然在胶管外胶中也有应用。
虽然橡胶型氯化聚乙烯能够应用于胶管外胶中,但是其并不能作为胶管內胶使用,主要的原因为氯化聚乙烯的的抗溶剂性较差,使得其在油性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急剧下降,进而制约了其在胶管內胶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该方法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以使得其能够应用于胶管內胶中,并且该制备方法原料易得,工序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1)将聚酰胺(PA)进行开炼直至塑化为透明状;
2)将氯化聚乙烯(CM)、聚乙二醇、稳定剂、吸酸剂、补强剂和增塑剂添加至PA中进行混炼,然后冷却、下片以制得胶片;
3)将硫化剂与胶片进行密炼、冷却以制得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
其中,相对于10-40重量份的PA,CM的用量为60-90重量份,聚乙二醇的用量为0.5-2重量份,稳定剂的用量为4-8重量份,吸酸剂的用量为6-20重量份,补强剂的用量为10-40重量份,增塑剂的用量为30-50重量份,硫化剂的用量为2-5重量份。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该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通过上述的方法制备而得。
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上述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在汽车胶管内胶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首先将PA开炼至透明状,然后将氯化聚乙烯(CM)、聚乙二醇、稳定剂、吸酸剂、补强剂、增塑剂和PA混炼,最后加入硫化剂进行硫化以制得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其中,通过各组分和各步骤的协同作用使得制得的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使其完全能够作为胶管內胶应用;同时,该制备方法工序简单,原料易得,使该方法能够在本领域中得以推广。
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1)将聚酰胺(PA)进行开炼直至塑化为透明状;
2)将氯化聚乙烯(CM)、聚乙二醇、稳定剂、吸酸剂、补强剂和增塑剂添加至PA中进行混炼,然后冷却、下片以制得胶片;
3)将硫化剂与胶片进行密炼、冷却以制得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
其中,相对于10-40重量份的PA,CM的用量为60-90重量份,聚乙二醇的用量为0.5-2重量份,稳定剂的用量为4-8重量份,吸酸剂的用量为6-20重量份,补强剂的用量为10-40重量份,增塑剂的用量为30-50重量份,硫化剂的用量为2-5重量份。
在本专利技术中,各物料的用量可以在上述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对于10-40重量份的PA,CM的用量为75-80重量份,聚乙二醇的用量为0.8-1.2重量份,稳定剂的用量为5-6重量份,吸酸剂的用量为10-13重量份,补强剂的用量为22-25重量份,增塑剂的用量为38-42重量份,硫化剂的用量为3-4重量份。
在上述步骤2)中,稳定剂的具体种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稳定剂为钙锌稳定剂。
在上述步骤2)中,吸酸剂的具体种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吸酸剂为活性氧化镁。
在本专利技术中,硫化剂的具体种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硫化剂选自噻二唑类化合物。其中,噻二唑类化合物种类繁多,从成本上考虑,更优选地,硫化剂选自3-二氧戊环基-噻二唑、甲基巯基噻二唑、5-氨基-1,2,3-噻二唑和3,4-二氨基-1,2,5-噻二唑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专利技术的原料中,各高分子原料的具体种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PA的重均分子量为1.5万-3万,CM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8000,聚乙二醇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5000。
在上述步骤2)中,填充剂的具体种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填充剂选自碳酸钙、滑石粉和陶土的一种或几种。
在上述步骤2)中,补强剂的具体种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补强剂为白炭黑和/或纳米高岭土。
同样地,在上述步骤2)中,增塑剂的具体种类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己二酸二辛酯(DOA)、和癸二酸二辛酯(DOS)的一种或几种。
此外,开炼、混炼和密炼的具体条件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开炼、混炼和密炼的温度均为80-180℃,并且密炼、混炼的时间各自独立地为8-20h。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得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抗溶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优选地,在步骤3)之前,该制备方法还包括将胶片置于15-30℃下放置18-28h。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该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通过上述的方法制备而得。
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上述的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在汽车胶管内胶中的应用。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1)将聚酰胺(PA,重均分子量为1.5万)投入80-180℃的开炼机中用三角包法进行开炼直至塑化为透明状;
2)将氯化聚乙烯(CM,重均分子量为5000)、聚乙二醇(重均分子量为3000)、稳定剂(钙锌稳定剂)、吸酸剂(活性氧化镁)、补强剂(纳米高岭土)和增塑剂(DOP)与PA按照60:0.5:4:6:10:30:10的重量比混合并且于80℃的开炼机用三角包法进行混炼8h,然后冷却至15℃、下片以制得胶片;
3)将硫化剂(3-二氧戊环基-噻二唑)与上述胶片(相对于胶片中10重量份的PA,硫化剂的用量为2重量份)于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将聚酰胺(PA)进行开炼直至塑化为透明状;2)将氯化聚乙烯(CM)、聚乙二醇、稳定剂、吸酸剂、补强剂和增塑剂添加至所述PA中进行混炼,然后冷却、下片以制得胶片;3)将硫化剂与所述胶片进行密炼、冷却以制得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其中,相对于10‑40重量份的所述PA,所述CM的用量为60‑90重量份,所述聚乙二醇的用量为0.5‑2重量份,所述稳定剂的用量为4‑8重量份,所述吸酸剂的用量为6‑20重量份,所述补强剂的用量为10‑40重量份,所述增塑剂的用量为30‑50重量份,所述硫化剂的用量为2‑5重量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1)将聚酰胺(PA)进行开炼直至塑化为透明状;
2)将氯化聚乙烯(CM)、聚乙二醇、稳定剂、吸酸剂、补强剂和增塑剂添加至所述PA中进行混炼,然后冷却、下片以制得胶片;
3)将硫化剂与所述胶片进行密炼、冷却以制得氯化聚乙烯-聚酰胺共混弹性材料;
其中,相对于10-40重量份的所述PA,所述CM的用量为60-90重量份,所述聚乙二醇的用量为0.5-2重量份,所述稳定剂的用量为4-8重量份,所述吸酸剂的用量为6-20重量份,所述补强剂的用量为10-40重量份,所述增塑剂的用量为30-50重量份,所述硫化剂的用量为2-5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对于10-40重量份的所述PA,所述CM的用量为75-80重量份,所述聚乙二醇的用量为0.8-1.2重量份,所述稳定剂的用量为5-6重量份,所述吸酸剂的用量为10-13重量份,所述补强剂的用量为22-25重量份,所述增塑剂的用量为38-42重量份,所述硫化剂的用量为3-4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稳定剂为钙锌稳定剂;所述吸酸剂为活性氧化镁;所述硫化剂选自噻二唑类化合物,优选3-二氧戊环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志军许永峰章斯淇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融汇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