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摇蚊多代繁育与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12832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摇蚊多代繁育与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实验容器、孵育缸、成虫捕集器和虫卵吸纳管;实验容器为摇蚊慢性或多代试验中摇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容器;孵育缸为摇蚊保种或进行摇蚊多代试验中收集成虫供其产卵的容器;虫卵吸纳管为用于从孵育缸中吸出摇蚊卵的器具;成虫捕集器包括动力泵和成虫吸纳管,动力泵为吸收摇蚊时提供动力,与动力泵相连的成虫吸纳管为收集摇蚊成虫的容纳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态毒理学实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摇蚊多代繁育与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摇蚊科隶属于双翅目长角亚目,分布广泛,已记载的种类超过5000种。它是一类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是底栖动物的优势类群,可以用于检测沉积物及农药、化学物质的生物毒性,是美国环保局EPA和经合组织(OECD)推荐的生态毒性指示物种。目前欧洲经合组织(OECD)、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均已形成系统化的摇蚊毒理测试标准方法,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多代毒性实验。其中在进行摇蚊慢性毒性实验中发现有羽化成虫出现时,在观察记录成虫数量、性别等数据后需将成虫从实验容器中取出方便下次观察,以防数据重复记录;而摇蚊多代试验中不仅要记录亲代(P)成虫信息还需将亲代(P)摇蚊成虫收集至繁育缸使其产卵来进行后续试验。此外,摇蚊急慢性毒性试验均须先在实验室建立稳定的多代繁育体系,以保证摇蚊幼虫的持续供给。然而摇蚊个体弱小(幼虫0.5mm~10mm,成虫5-10mm)、羽化后难以捕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摇蚊多代繁育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实验容器、孵育缸、成虫捕集器和虫卵吸纳管;所述实验容器由实验容器主体(3)和网罩(2)组成,该实验容器主体和网罩可拆卸组合,所述网罩上设置有操作孔(4);所述孵育缸为带盖玻璃器皿,由孵育缸玻璃盖(5)和孵育缸主体(6)构成,盖顶设置透气孔(8)和操作孔(7),孵育缸主体和盖可拆卸;所述成虫捕集器由动力泵和成虫吸纳管组成,所述动力泵包括吸气管(15)和出气管(16),所述成虫吸纳管由捕集端(11)、喉道(12)和扩散端(13)组成,扩散端(13)末端开口处装有尼龙网(14),网孔大小不大于1mm2,扩散端的末端与动力泵吸气管(15)相连;所述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摇蚊多代繁育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实验容器、
孵育缸、成虫捕集器和虫卵吸纳管;所述实验容器由实验容器主体(3)和网罩
(2)组成,该实验容器主体和网罩可拆卸组合,所述网罩上设置有操作孔(4);
所述孵育缸为带盖玻璃器皿,由孵育缸玻璃盖(5)和孵育缸主体(6)构成,盖
顶设置透气孔(8)和操作孔(7),孵育缸主体和盖可拆卸;所述成虫捕集器由
动力泵和成虫吸纳管组成,所述动力泵包括吸气管(15)和出气管(16),所述
成虫吸纳管由捕集端(11)、喉道(12)和扩散端(13)组成,扩散端(13)末
端开口处装有尼龙网(14),网孔大小不大于1mm2,扩散端的末端与动力泵吸
气管(15)相连;所述虫卵吸纳管为开口口径不小于3mm的胶头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摇蚊多代繁育与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
罩框架由透明的可塑性材料制成,顶部装有尼龙网,网孔大小不大于1mm2,网
罩上的操作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蕾张怡婷刘济宁汪贞石利利
申请(专利权)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