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淑贞专利>正文

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及其针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812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破坏式针筒(barrel),用于一安全注射器(syringe),其包括:    一筒身(body),供容纳一注射流体(injection fluid),该筒身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针座(needle seat),通过一连接部与该筒身的第一端连接;以及    一破坏装置(destruction device),以可活动方式连接该筒身的第一端;    其中,因应一使用者的动作,该破坏装置破坏该连接部使该针座与该筒身成破坏性分离。(*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及其针筒,特别是利用一破坏装置使一体成型的筒身与针座产生破坏性分离的安全注射器及其针筒。
技术介绍
图1显示一种现有的注射器1的剖面示意图。注射器1包括筒身12、针座14、针头16及推杆18。在注射器1使用之后可将针头16取下。图2显示一种现有的安全注射器2的剖面示意图。安全注射器2包括筒身22、针座24、弹性圈26、针头16及推杆28。当安全注射器2使用后,利用推杆28与针座24间的卡合,将针座24与针头16回拉至筒身22中。由于安全注射器2采用筒身22与针座24二件式分离设计以达成回拉针座24的需求,因此筒身22与针座24间会有渗漏的问题而必需在针座24上额外使用一密合于筒身内壁的弹性圈26。在其它的现有安全注射器中,也有替代弹性圈26的密合设计,在此不再赞述。上述现有技术有以下的缺点1.无法确实破坏筒身与针座,有回收再使用的风险;2.针座与筒身分离的设计需有额外密合设计,增加制造上的复杂度;3.回拉式的安全注射器在推杆受到外力时,仍有将针头再度推出筒身外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及其针筒,可避免不当的回收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及其针筒,具有一体成型的针座与筒身,且不需额外密封的装置或处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及其针筒,利用一破坏装置其可活动地设置于筒身,使针座与筒身产生破坏性分离。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及其针筒,利用一盖体其可活动地设置于筒身一端,在针座与筒身分离时,遮盖筒身的开口以避免误伤使用者。并利用推动推杆改变封闭空间使针头破坏。本专利技术的可破坏式针筒包括筒身(body)、针座(needle seat)、破坏装置(destruction device)及盖体(cover)。筒身供容纳一注射流体(injection fluid)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针座通过一连接部(connection part)与筒身的第一端连接,且针座供承托安全注射器的针头(needle hub)。破坏装置以可活动方式连接筒身的第一端。盖体具有一开口部(opening part)及一闭合部(closedpart),并以可活动方式连接至破坏装置上。开口部曝露出筒身的第一端,并允许针座通过盖体。针座具有第一螺旋面(spiral surface),且破坏装置具有对应第一螺旋面的第二螺旋面。在此必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虽使用螺旋面为举例,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熟悉此技术人员可知,还可使用如斜面或曲面。当可破坏式针筒使用之后,利用破坏装置的第二螺旋面的高度差,使得旋转破坏装置时,会对针座的第一螺旋面产生一轴向的推力。由于连接部的强度相对于针座的强度较弱,故当针座由第一螺旋面受到来自破坏装置的推力时,便会使得连接部被破坏,导致筒身与针座产生破坏性分离。推动盖体,使盖体的闭合部遮盖筒身的第一端,将使用过的针头与针座收纳至筒身内。本专利技术的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包括针头、筒身、针座、破坏装置、盖体及推杆(plunger)。筒身供容纳一注射流体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针座通过连接部与筒身的第一端连接,且针座供承托针头。推杆设置于筒身内部,并通过该筒身的第二端沿筒身轴向移动,供驱动(drive)该注射流体。破坏装置以可活动方式连接筒身的第一端。筒身与针座为一体成型。盖体具有一开口部及一闭合部,并以可活动方式连接至破坏装置上。开口部曝露出筒身的第一端,并允许针头与针座通过盖体。筒身、针座、破坏装置与盖体的相对关系与使用方式如同前述实施例的可破坏式针筒,利用破坏装置使筒身与针座产生破坏性分离,并推动盖体使闭合部遮盖筒身的第一端,在此不再赘述。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可进一步破坏使用后的针头。当筒身与针座产生破坏性分离时,将推杆推至筒身的第二端以形成一收纳空间,推动盖体遮盖筒身的第一端可将使用过的针头收纳至筒身内。进一步推动推杆,挤压针座与针头。由于盖体的遮盖与推动推杆改变封闭空间,使针头产生变形而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注射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一种现有安全注射器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一种依照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可破坏式针筒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可破坏式针筒的分解图;图5A为破坏装置、针座与筒身间的相对关系示意图;图5B为破坏装置、针座与筒身组合的立体剖视图;图6A为针座与筒身产生破坏性分离的示意图;图6B为针座与筒身产生破坏性分离的立体剖视图;图7为盖体遮盖筒身第一端的示意图;图8为另一种依照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可破坏式安全注射器的分解图;以及图9为破坏针头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3显示一种依照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可破坏式针筒3的剖面示意图,用于一安全注射器。可破坏式针筒3包括筒身32、针座34、破坏装置38及盖体40。筒身32供容纳一注射流体(未图示),筒身32并具有第一端321及第二端322。针座34通过连接部36与筒身32的第一端321连接。破坏装置38以可活动方式连接筒身32的第一端321。筒身32与针座34为一体成型,并可用任何现有的方式制造,例如使用注塑成型的方法制造一体成型的筒身32与针座34。将筒身32与针座34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不仅可以简化制造方式,降低制造的成本,另外,注射流体也不会有渗漏的问题而需再使用一密合的弹性圈组装于筒身32及针座34之间。盖体40具有一开口部42及一闭合部44,并以可活动方式连接至破坏装置38上。开口部42曝露出筒身32的第一端321,并允许针座34通过盖体40。图4为图3所示可破坏式针筒3的分解图,针座34通过破坏装置38的开口46与盖体40的开口部42,以承托针头16。筒身32所容纳的注射流体经由针座34的开口48流至针头16,以注射至被注射目标(未图标)。破坏装置38用于破坏筒身32及针座34间的连接部36(标示于图3),例如凸轮旋钮(cam knob)。图5A与图5B进一步描述了图3所示可破坏式针筒3的筒身32、针座34与破坏装置38间的组装方式。筒身32的第一端321具有第一卡合部52,且破坏装置38具有一第二卡合部54。破坏装置38通过第二卡合部54与筒身32的第一卡合部52卡合,形成一可转动的连接。第一卡合部52与第二卡合部54可以任何现有的技术卡合,如卡勾或卡榫。针座34具有第一螺旋面56,且破坏装置38具有对应第一螺旋面的第二螺旋面58。图5A中的三组螺旋面仅为一代表性实施例而非要限制其范围,实际应用上,第一螺旋面52与第二螺旋面54各可使用一或多组螺旋面。参考图5B,盖体40与破坏装置38间,可通过任何现有的技术形成一可活动方式连接,如区域60所示的卡勾。图6A与图6B为破坏装置38作用使筒身32与针座34产生破坏性分离的示意图。当可破坏式针筒3使用之后,利用破坏装置38将可破坏式针筒3破坏,可避免被不当地回收再使用。因为破坏装置38的第二螺旋面58的高度差,使得旋转破坏装置38时,会对针座34的第一螺旋面56产生一轴向的推力。由于连接部36的强度相对于针座34的强度较弱,故当针座34由第一螺旋面56受到来自破坏装置38的推力时,便会使得连接部36被破坏,导致筒身32与针座34产生破坏性分离。通过破坏装置38,可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淑贞郑朝兴
申请(专利权)人:周淑贞郑朝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