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级联式气提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45757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级联式气提泵,外腔体内被均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有一级气提管,每个气提管的下端均安装有曝气头,每一级气提管所处的单元均通过连通管与上一级气提管内部相连通,且每一级气提管均通过连通管与下一级的单元相连通,进水管及出水管分别安装在外腔体上,进水管与第一级气提管所处的单元相连通,出水管与最后一级气提管内部相连通,腔体盖安装在外腔体上,外腔体内的每一级气提管对应腔体盖的位置以及每个单元对应腔体盖的位置分别开有通气孔;第一级气提管由进水管提水,通过各级气提管逐级提升,提升后的水由出水管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一般气提泵提升高度较小,适用范围窄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级联式气提栗。
技术介绍
在池塘养殖、苗种培育,特别是工厂化养殖生产中,经常需要输送扬程小、大流量的水体。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水栗(如轴流栗、潜水栗、离心栗等)输送,而目前市售的水栗几乎没有扬程低于Im的。一般的水栗不但耗能高、工作效率低,安装管理操作不便;而且由于水栗流量大,流速快,养殖生物很容易进入栗体受到伤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气提栗在工业上很早就开始使用,近年来在养殖生产上也逐渐被广泛采用。气提栗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等特点,不但可以输送水体,还可以给水体增氧,使养殖池内水质均匀,去除水体的C02、悬浮物和有机物等,且对养殖生物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气提栗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池中的水有水入口4进入扬水管1,当有气体由空气入口3进入,经曝气石2曝气通到扬水管I时,由于扬水管I中的气水混合物密度小于周围池中水的密度,使得扬水管I中的水上升,从而达到提水的目的。图1中Hl为提升高度,H2为没曝气石2的浸没深度。然而,关于气提栗的局限性在于扬程太低,一般水位提升高度仅有十几公分到半米左右,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制约。而在养殖系统设计中,尤其是工业化养殖系统的设计中,对小扬程、大流量提水栗的需求之处较多,采用电水栗会来带运行管理及电路铺设的麻烦,而气提栗不仅安全,而且能耗低,往往是首选的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填补单一气提栗与小扬程水栗无法满足的养殖工程应用领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级联式气提栗。该级联式气提栗利用气提原理,将气提管单元级联组合,实现水位逐级提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进水管、外腔体、曝气头、气提管、连通管、出水管及腔体盖,其中外腔体内被均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有一级气提管,每个所述气提管的下端均安装有曝气头,每一级所述气提管所处的单元均通过连通管与上一级气提管内部相连通,且每一级所述气提管均通过连通管与下一级的单元相连通,所述进水管及出水管分别安装在外腔体上,该进水管与第一级所述气提管所处的单元相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最后一级所述气提管内部相连通,所述腔体盖安装在外腔体上,该外腔体内的每一级所述气提管对应腔体盖的位置以及每个单元对应腔体盖的位置分别开有通气孔;第一级所述气提管由进水管提水,通过各级所述气提管逐级提升,提升后的水由所述出水管排出。其中:所述外腔体内各单元呈矩阵式排列,各所述单元及各单元内的气提管之间的连通方式为串联;所述外腔体内各单元呈直线式排列,所述单元及各单元内的气提管之间的连通方式为串联;每个所述连通管既是上一级所述气提管的出水管,也是下一级单元的进水管;每一级所述气提管的下端均为漏斗口状,即轴向截面呈“八”字形,每一级所述气提管的下端与所处单元进水管之间的高度差均相等;每一级所述气提管所处单元的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的高度差均一致;每一个所述气提管轴向截面的两侧均设有连通管,一侧的所述连通管与上一级单元内的气提管内部相连通,另一侧的所述连通管与下一级单元相连通。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通过气提原理实现水位的小尺度提升,提升高度较传统气提栗有显著提高,且能够根据需要提升的水位高度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气提栗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范围。2.本专利技术可使气提栗的提水性能覆盖范围从几十公分到数米的高度,弥补了气提栗与小扬程水栗的不足,为水产养殖工程设计增加了新的元素和设计理念。3.本专利技术实现水体的提升不需要水栗,可依托养殖工厂基础配套设施罗茨鼓风机等进行灵活安装,不需铺设电路,降低了维护管理成本。4.本专利技术建造材质为塑料(PVC、PP、亚克力等),耐腐蚀性好,使用过程基本无需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气提栗的工作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俯视图(去腔体盖);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俯视图(示腔体盖);图4为图1中A—A的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气提高度与曝气量、曝气头浸没深度的关系效果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升高度与曝气头浸没深度、曝气量的关系效果图;其中:I为扬水管,2为曝气石,3为空气入口,4为水入口,11为进水管,12为外腔体,13为曝气头,14为气提管,15为连通管,16为出水管,17为腔体盖,18为通气孔,19为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本专利技术包括进水管11、外腔体12、曝气头13、气提管14、连通管15、出水管16及腔体盖17,其中外腔体12内被隔板19均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有一级气提管14,每个气提管14的下端均安装有曝气头13,每一级气提管14所处的单元均通过连通管15与上一级气提管14内部相连通,且每一级气提管均通过连通管15与下一级的单元相连通。进水管11及出水管16分别安装在外腔体12上,该进水管11与第一级气提管14所处的单元相连通,出水管16与最后一级气提管14内部相连通。第一级气提管14由进水管11提水,通过各级气提管14逐级提升,提升后的水由出水管16排出。外腔体12内各单元呈矩阵式或直线式排列,各单元及各单元内的气提管14之间的连通方式为串联。实施例一(九级级联式气提栗)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外腔体12内被多个隔板19均分为九个呈矩阵式排列(3X3矩阵)的单元,由九根气提管14串联构成九级级联式气提栗,整体外观为方柱形以节约空间。每个单元的中间各设有一根气提管14,各单元及各单元内的气提管14之间的连通方式为串联;即,第一行的第一级气提管14所在的单元与进水管11相连通,第一级气提管14通过连通管15与第二级气提管14所在的单元相连通,第二级气提管14通过连通管15与第三级气提管14所在的单元相连通,第三级气提管14通过连通管15向下与第二行的第四级气提管14所在的单元相连通,第二行中的各气提管及单元按第一行的连通方式反向进行连接,第四行第六级气提管14再按照第一行第三级气提管14通过连通管15向下与第三行的第七级气提管14所在的单元相连通,第三行的各气提管及单元按第一行的连通方式同向进行连接。每一级气提管14的下端均为漏斗口状,即轴向截面呈“八”字形,以便与较大的曝气头13组合使用,提高液位提升高度。每一级气提管14的下端均位于上一级气提管14下端的上方、且每一级气提管14的下端与所处单元进水管之间的高度差均相等,每一级气提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40/CN105540886.html" title="一种级联式气提泵原文来自X技术">级联式气提泵</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级联式气提泵,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11)、外腔体(12)、曝气头(13)、气提管(14)、连通管(15)、出水管(16)及腔体盖(17),其中外腔体(12)内被均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有一级气提管(14),每个所述气提管(14)的下端均安装有曝气头(13),每一级所述气提管(14)所处的单元均通过连通管(15)与上一级气提管(14)内部相连通,且每一级所述气提管均通过连通管(15)与下一级的单元相连通,所述进水管(11)及出水管(16)分别安装在外腔体(12)上,该进水管(11)与第一级所述气提管(14)所处的单元相连通,所述出水管(16)与最后一级所述气提管(14)内部相连通,所述腔体盖(17)安装在外腔体(12)上,该外腔体(12)内的每一级所述气提管(14)对应腔体盖(17)的位置以及每个单元对应腔体盖(17)的位置分别开有通气孔(18);第一级所述气提管(14)由进水管(11)提水,通过各级所述气提管(14)逐级提升,提升后的水由所述出水管(16)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天龙刘鹰周利李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