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23115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3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在包括地下室及地下室上部楼层的施工区域内,利用地下室框架柱或上部结构框架柱作为立柱,在立柱上施工逆施转换梁和逆施转换梁区域内的楼层梁,使立柱支承逆施转换梁和楼层梁,利用逆施转换梁作为上部结构剪力墙的临时支承构件,对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同步施工。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构思巧妙、施工安装灵活、可操作性强。通过后置卸载带消除逆施转换梁需保留梁段的初始内力,实现逆施转换梁与该区域内的楼层梁合二为一,减少逆施阶段临时支承结构材料用量。采用本方法进行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能够节省费用、缩短工期,并且对节能环保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建筑空间向地下延伸已经成为大型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目前,出现了许多带有多层地下室的大型建筑工程,该类工程的特点是地下室体量大,层数多,地下结构施工周期长。为缩短工期,出现了许多需采取逆作法施工的建筑工程。采用逆作法可以实现上部结构与地下室结构同步施工缩短工期,并且可以利用地下室主体结构梁、板、柱等构件代替基坑支护体系中的临时支撑构件节省造价。逆作法施工虽具备许多优点,但要实施建筑工程的逆作法施工也有许多技术难点需要解决,其中剪力墙的逆作法施工就是难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方便,节材省时的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剪力墙逆作发设计施工处理方法,在包括地下室及地下室上部楼层的施工区域内,利用地下室框架柱或上部结构框架柱作为立柱,在立柱上施工逆施转换梁和逆施转换梁区域内的楼层梁,使立柱支承逆施转换梁和楼层梁,利用逆施转换梁作为上部结构剪力墙的临时支承构件,对上部结构和地下室结构同步施工。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楼层梁跨中300mm宽范围内的混凝土在逆施完成后凿除形成卸载带,消除逆施转换梁中需保留梁段(楼层梁)的初始内力,实现逆施转换梁与楼层梁合二为一。在立柱上施工逆施转换梁和楼层梁时将楼层梁的钢筋按设计要求配置在逆施转换梁内,并以楼层梁的部分钢筋代替逆施转换梁钢筋。所述立柱在逆施阶段为钢管混凝土柱,逆施完成后在立柱外围包裹钢筋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柱。本专利技术所述逆施转换梁是指在施工阶段用于承托上部结构剪力墙的钢筋混凝土梁。本专利技术设计构思巧妙、施工安装灵活、可操作性强。有益效果采用本方法进行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能够节省费用、缩短工期,并且对节能环保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剪力墙逆作设计施工处理方法示意图。图2为逆施转换梁与楼层梁合二为一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在立柱上施工逆施转换梁2和楼层梁3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上部结构和地下室结构同步施工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上部结构和地下室结构同步施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对逆施转换梁2及楼层梁3卸载初始内力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将包裹在楼层梁3周围的混凝土凿除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封闭卸载带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在包括地下室及地下室上部楼层的施工区域内,利用地下室框架柱或上部结构框架柱11作为立柱1,在立柱1上施工逆施转换梁2和逆施转换梁区域内楼层梁3,使立柱1支承逆施转换梁2和楼层梁3,利用逆施转换梁2作为上部结构剪力墙5的临时支承构件,对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同步施工。本专利技术通过后置卸载带4消除逆施转换梁中需保留梁段[楼层梁3]的初始内力,实现逆施转换梁2与楼层梁3合二为一。逆施转换梁2区域内的楼层梁3其截面小于逆施转换梁2,两者合并施工时楼层梁3包裹在逆施转换梁2内。为不影响正常使用,逆施完成且待下部剪力墙施工到位后需将包裹在楼层梁3周围的混凝土(逆施转换梁)凿除。由于逆施阶段该二合一梁作为上部剪力墙的转换梁承受了上部剪力墙传来荷载,因此,逆施完成后该梁内存在一个较大的初始内力,该内力大于楼层梁3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内力。为确保结构安全,凿除前需对逆施转换梁2及楼层梁3进行卸载,以消除梁内初始内力。本案推荐的卸载方式系通过在楼层梁3跨中后置卸载带4来消除梁内初始内力,即在凿除包裹在楼层梁3周围的混凝土之前,在楼层梁3跨中先凿出一条300mm宽的后浇带作为后置卸载带卸载,然后再凿除楼层梁3截面周围的混凝土,待凿除工作完成后再封闭卸载带。如图2所示,所述在立柱1上施工逆施转换梁2和楼层梁3时将楼层梁3的钢筋(A)按设计要求配置在逆施转换梁2内,并以楼层梁3的钢筋(A1)代替逆施转换梁2的部分钢筋。所述立柱1在逆施阶段为钢管混凝土柱,逆施完成后在立柱1外围包裹钢筋混凝土形成型钢混凝土柱。一层以下的剪力墙6待地下室逆施完成后采用正作法施工。实施例1某工程上部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设三层地下室,地下室建筑面积约11万m2,为满足上部结构工期要求,需采用逆作法施工。为实现逆施需求,设计提出如图3-8所示的逆施方案如下:1.如图3所示,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7,利用地下室框架柱或上部结构框架柱作为立柱1,立柱1在逆施阶段采用钢管混凝土柱,钻孔灌注桩7施工时将立柱1插入桩7内。2.在剪力墙区域设逆施阶段转换梁2并与立柱1组成框架结构;逆施转换梁设在一层。3.施工逆施转换梁2时将区域内的楼层梁3的钢筋(A)按设计要求配置在逆施转换梁2内,并以楼层梁3的钢筋(A1)代替逆施转换梁2部分钢筋,具体详图2。4.如图4和图5所示,以逆施转换梁2及立柱1为支托对上部结构(包括上部结构剪力墙5、框架柱11、梁10、上部楼面板)和地下室结构(包括地下室楼层梁9、地下室楼面板和承台8)同步施工;一层以下的剪力墙6待地下室逆施完成后采用正作法施工。5.逆施转换梁2区域内的楼层梁3其截面及内力均小于逆施转换梁2,两者合并施工时楼层梁3包裹在逆施转换梁2内。为不影响正常使用,逆施完成且待下部剪力墙6施工到位后需将包裹在楼层梁3周围的混凝土凿除(如图7所示)。由于逆施阶段该二合一梁作为上部剪力墙5的转换梁承受了上部剪力墙5传来的荷载,因此,逆施完成后该梁内存在一个较大的初始内力,该内力大于楼层梁3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内力。为确保结构安全,凿除前需对逆施转换梁2及楼层梁3进行卸载(如图6所示),以消除梁内初始内力。本案卸载方式系通过在楼层梁3跨中后置卸载带来消除梁内初始内力,即在凿除包裹在楼层梁3周围的混凝土之前,在楼层梁3跨中先凿出一条300mm宽的后浇带作为后置卸载带4卸载,然后再凿除楼层梁3截面周围的混凝土,待凿除工作完成后再封闭卸载带4(如图8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在包括地下室及地下室上部楼层的施工区域内,利用地下室框架柱或上部结构框架柱作为立柱(1),在立柱上施工逆施转换梁(2)和逆施转换梁区域内楼层梁(3),使立柱(1)支承逆施转换梁(2)和楼层梁(3),利用逆施转换梁(2)作为上部结构剪力墙(5)的临时支承构件,对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同步施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剪力墙逆作法设计施工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在包括地下室及地下室上部楼层的施工区域内,利用地下室框架柱或上部结构框架柱作为立柱(1),在立柱上施工逆施转换梁(2)和逆施转换梁区域内楼层梁(3),使立柱(1)支承逆施转换梁(2)和楼层梁(3),利用逆施转换梁(2)作为上部结构剪力墙(5)的临时支承构件,对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同步施工;逆施完成后,通过将楼层梁(3)跨中300mm宽范围内的混凝土凿除形成卸载带(4),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达生宗静袁强王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