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思源专利>正文

一种中继双跳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175068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1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继双跳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包括发射端、中继端、接收端、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信道以及中继端-接收端的传输信道,发射端包括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1,中继端包括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发射端-中继端的信道包括传输矩阵H1,中继端-接收端的信道包括传输矩阵H2,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阵H1和中继端-接收端的传输矩阵H2分别进行奇异值分解,然后通过分解后的矩阵得到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1和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的优点在于:无需经过若干次的迭代运算生成预编码器,使得系统的信号处理更为简单和快速,从而减小了传输信号的时延,从理论上也可以推导得出迭代算法不具备的信道容量的表达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及无线通信传输中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简称ΜΙΜΟ) 中继双跳 (Dual-hop relay) 系统及通信方法。
技术介绍
ΜΙΜΟ中继技术可W显著得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和传输覆盖率,在长期演 进/长期演进-高级化TE/LTE-A,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系统标准中,ΜΙΜΟ中继技 术是一种可W显著提升系统性能的技术方案。中继技术主要分为放大并传输策略和解码并 传输策略,相比于后者,放大并传输策略拥有更小的传输时延和更优异的能量效率。在无线 系统的性能指标中,信道容量可W刻画一个信道可靠地传输数据时的最大传输速率。而当 中继系统的发射端和中继端均拥有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时,它们可W在发射信号之前对信 号进行预编码处理,W减小ΜΙΜΟ系统中多径信道的信道相关性影响,从而使ΜΙΜΟ系统获得 更优秀的信道容量。 目前,一种设计预编码器的迭代算法被提出。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在发射端和中继 端获得了即时的信道状态信息时,通过此迭代算法的循环计算,得出预编码矩阵。当传输功 率一定时,此预编码矩阵可W使系统的信道容量获得最优值。然而,上述设计方法存在如下 缺点: 1.由于最优预编码矩阵通过迭代算法得出,即无法用解析解的形式描述出即时的 预编码器模型,因此无法得出信道容量的解析解。 2.为了获得使用此迭代算法的系统信道容量,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计算机仿真(即 Monte化rlo方法)。然而当系统规模较大时,此仿真过程耗费资源较多。 3.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无线多径信道会实时发生变化,由于迭代算法的引入,预编 码矩阵的获得需要时间进行计算。当系统规模较大时,此时间不能忽略不计,因此该设计方 法无疑会增加信号的传输时延和降低系统的表现。 因此,希望有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预编码器的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者至少减轻上述 方法的缺陷,并且依然可W达到优秀的系统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引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无需经 过若干次的迭代运算生成预编码器,使得系统的信号处理更为简单和快速,从而减小了传 输信号时延的中继双跳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种中继双跳通信系统,包括发射端、中继端、接收端、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信道 W及中继端-接收端的传输信道,所述发射端包括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i,所述中继端包括 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信道包括传输矩阵出,所述中继端-接收端的 信道包括传输矩阵也,所述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i和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分别为: 其中,1 ^如,m=min{ns,nr,nd}表示为发射端天线数、中继端天线数和接收端天 线数的最小值,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路径的路径衰减,表示发射端的信号功率,崎 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过程中的噪声的方差,Vi为对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阵化进 行奇异值分解后的右奇异向量矩阵,化为对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阵化进行奇异值分 解后的左奇异向量矩阵,V2为对所述中继端-接收端的传输矩阵出进行奇异值分解后的右奇 异向量矩阵,I表示一个单位矩阵,Ek为块状矩阵,Λ 1为对角线矩阵; 其中,Σι为对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阵化进行奇异值分解后的奇异值矩阵, Ik表示维度为k的单位矩阵。 -种中继双跳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信号在经过发射端的预编码处理后,被发送到中继器: 方程中,X表示发送的信号矢量,r表示中继器接收到的信号矢量,m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过程中的噪声矢量,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路径的路径衰减,P1表示发射端 的信号功率,Pi表示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Hi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矩阵; 信号在中继器经过处理后,被发送到接收端: 方程中,y表示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号,Π 2表示中继端-接收端传输过程中的噪声 矢量,P2表示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02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路径的路径衰减,化表示发射 端的信号功率,出表示中继端-接收端传输矩阵。 在ΜΙΜΟ中继双跳通信系统中,中继器和接收器均为半双工状态,在实际系统中,当 发射端与接收端相隔距离较远时,由于较大的路径损耗,从发射端直接到达接收端的信号 可W忽略不计,接收端只接收来自中继器传输的信号。信号的传输过程可W分为两步:1.信号在经过发射端的预编码处理后,被发送到中继器方 程中X表示发送的信号矢量,r表示中继器接收到的信号矢量,m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过 程中的噪声矢量(假设m的元素满足零均值且方差为σ|的高斯分布),αι表示发射端-中继 端传输路径的路径衰减,化表示发射端的信号功率,Pi表示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而出表示 发射端-中继端传输矩阵。 2.信号在中继器经过处理后,被发送到接收端:方程中y表示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号,Π 2表示发射端-中继 端传输过程中的噪声矢量(假设m的元素满足零均值且方差为σ卽勺高斯分布),〇2表示发射 端-中继端传输路径的路径衰减,P2表示发射端的信号功率,P2表示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而 出表示中继端-接收端传输矩阵。[002引接下来,通过对出和此的奇异值分解,可W得到Si 和Σ 2均为对角矩阵且对角元素分别为矩阵Hi和矩阵H2的奇异值,同时设I方程中Λ 1和Λ 2均为对角矩阵,且λυ和 分别为矩阵出和矩阵此的特征值,j = l-m;Ui和Vi分别为化的左酉阵和右酉阵,化和V2分别 为出的左酉阵和右酉阵。 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i和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可W表示为:Pi = ViDi和方程中化和化均为对角矩阵。在已有的迭代算法中,Di和化的生成均需经过一 系列迭代循环运算得出, 而本专利技术给出的Pi和P2表示为[003引方程中1含k<m,k是一个可调节的整数参数,m=min{ns,nr,nd}表示为发射端天线 数、中继端天线数和接收端天线数的最小值,I表示一个单位矩阵,而 至此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i和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得出,按照上述方案传输信 号时,根据网络环境调节k的值,可W使得信号被分解到若干个独立平行的信道进行传输。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 阵化和中继端-接收端的传输矩阵出分别进行奇异值分解,然后通过分解后的矩阵得到发射 端的预编码矩阵Pi和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无需经过若干次的迭代运算生成预编码器,使 得系统的信号处理更为简单和快速,从而减小了传输信号的时延,从理论上也可W推导得 出迭代算法不具备的信道容量的表达式。【附图说明】 图1本专利技术通信系统的原理框图;...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继双跳通信系统,包括发射端、中继端、接收端、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信道以及中继端‑接收端的传输信道,所述发射端包括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1,所述中继端包括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信道包括传输矩阵H1,所述中继端‑接收端的信道包括传输矩阵H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的预编码矩阵P1和中继端的预编码矩阵P2分别为:P1=(1/k)1/2V1EkP2=(1kσ12)12V2Ek(I+α1ρ1kσ12Λ1)-1/2U1H]]>其中,1≤k≤m,m=min{ns,nr,nd}表示为发射端天线数、中继端天线数和接收端天线数的最小值,α1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路径的路径衰减,ρ1表示发射端的信号功率,表示发射端‑中继端传输过程中的噪声的方差,V1为对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阵H1进行奇异值分解后的右奇异向量矩阵,U1为对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阵H1进行奇异值分解后的左奇异向量矩阵,V2为对所述中继端‑接收端的传输矩阵H2进行奇异值分解后的右奇异向量矩阵,I表示一个单位矩阵,Ek为块状矩阵,Λ1为对角线矩阵;Ek=Ik001]]>Λ1=Σ1Σ1H]]>其中,Σ1为对所述发射端‑中继端的传输矩阵H1进行奇异值分解后的奇异值矩阵,Ik表示维度为k的单位矩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思源
申请(专利权)人:周思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