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51667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10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仿血管流动腔,所述流动腔包括呈扁平状长方体的上层体和下层体,上层体和下层体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层体包括上层观察窗口、两个上层凸台、两组匀流池结构、四根流体管、流动腔体、驱动结构、两个玻璃封片和螺栓孔;所述下层体包括下层观察窗口、下层体容纳槽和螺栓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操作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更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制作较为方便,适合不同规格型号的细胞流体力学实验仪器的配套使用;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仿血管流体腔,能够安装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透明的仿生血管流动腔体;同时进行多个不同的条件对比实验,或使用不同管径的流动腔体,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医学实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仿血管流动腔
技术介绍
在生物医学工程实验研究中,对于血液细胞等多种细胞在流体力的刺激下,其分离和相同流体环境下增殖培养的比较研究实验;以及对于同种细胞在不同流体环境刺激下的比较研究实验等,均需要一种,能够保证实验的同一性、又同时满足细胞的在模拟血管持续流体力的影响下的不同条件对比实验。近年来,各个专业实验室,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验特性,开发和设计制作个性化的细胞流体力学实验仪器。而血管流体实验用流动腔,是该种个性化仪器满足不同流体或细胞条件,进行显微镜观察的主要部件之一。通过血管流体实验用流动腔的不同腔室,或相同腔室不同细胞,能够完成模拟血管流体的多种实验。因此,针对血管流体实验专用仪器,开发设计满足要求的血管流体实验用流动腔使用方法,在保证实验的一致性和同一性方面具有巨大的需求。为此,在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研究中,需要开发一种仿血管流动腔体平台和其使用方法。总之,现有技术中的生物流体实验用流动腔存在着通用性差,使用效率低下,实验精度不足以满足实验要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仿血管流动腔。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仿血管流动腔,所述流动腔包括呈扁平状长方体的上层体和下层体,上层体和下层体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层体包括上层观察窗口、两个上层凸台、两组匀流池结构、四根流体管、流动腔体、驱动结构、两个玻璃封片和螺栓孔;所述上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于上层中部位置,两个上层凸台分别对称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短边外侧的上层体底部,两组匀流池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部,四根流体管分两根为一组,每组分别一端连通对应一组匀流池结构,另一端连通上层体外侧,并且将两个连通不同匀流池的流体管另一端通过向上拱起呈彩虹状的软管连通,另外两个流体管另一端一个为流体进管口,一个为流体出管口 ;所述流动腔体为透明的管状结构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内且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两端均穿过上层体分别连通两组对称的匀流池结构,流动腔体穿过上层体位置设置有流动腔体与上层体之间的流动腔体密封套;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流动腔体径向转动,该驱动结构包括一对驱动单元,该对驱动单元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两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微型同步电机、传动组件、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和流动腔体套,微型同步电机通过固定片与螺栓配合固定于上层体顶面,微型同步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上,流动腔体套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一端;所述两个玻璃封片分别密闭粘贴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其大小尺寸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相同;所述螺栓孔设置于两上层凸台外侧;所述下层体包括下层观察窗口、下层体容纳槽和螺栓孔;所述下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下层中部位置,并与上层观察窗口对应设置,所述下层体容纳槽外缘呈长方形沿下层观察窗口外侧设置一周且开口向上,其可容纳两个上层凸台即两个上层凸台之间的突起物,螺栓孔设置于下层体容纳槽外侧,并与上层体螺栓孔对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流动腔体内径为Φ 0.3mm?Φ 5mm,所述流动腔体密封套和流动腔体套均与流动腔体内径大小相匹配。进一步的,所述流动腔体为2至4个,各个流动腔体均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内并均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各个流动腔体两端分别连通两组对称设置的匀流池结构;驱动结构对应流动腔体数量配套设置2至4对驱动单元,每对驱动单元均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两端,设置于观察窗口同侧驱动单元中的微型同步电机通过固定连接片相互固定。进一步的,所述上层体底面观察窗口长边两侧均设置有观察凹槽,该观察凹槽沿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长度与观察窗口长边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匀流池结构包括均与观察窗口短边平行设置的匀流池、流体均化池和溢流通道,所述匀流池设置于上层凸台底部靠近观察窗口一侧,并与流动腔体连通;流体均化池设置于匀流池外侧的上层凸台底部,溢流通道将匀流池与流体均化池顶部连通,流体均化池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细管孔组,细管孔组与对应的流体管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匀流池和溢流通道的流道宽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匀流池和流体均化池的高度均为3mm?5mm,溢流通道的高度为lmm0进一步的,所述每组细管孔包括一个大流孔和一个小流孔,大流孔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中部位置,小流孔设置于靠近流体均化池端部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四个流体管每两个一端连通不同匀流池的流体管为一组,两组流体细管另一端分别连通至下片对称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操作使用灵活方便;(2)通用性更强。本技术技术特点是专业性强,制作较为方便,适合不同规格型号的细胞流体力学实验仪器的配套使用;通过使用本技术的仿血管流体腔,能够安装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透明的仿生血管流动腔体;同时进行多个不同的条件对比实验,或使用不同管径的流动腔体,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仿血液流动腔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仿血液流动腔上层体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仿血液流动腔上层体仰视图;图4为图3中A — 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驱动单元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流动腔体与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下层体俯视图;图8为图7中B — 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层体;2.上层观察窗口 ;3.传动组件;4.固定连接片;5.微型同步电机;6.固定片;7.螺栓;8.流体管;9.流动腔体;10.电机固定螺栓;11.观察凹槽;12.凸台;13.玻璃封片;16.匀流池;17.流体均化池;18.小流孔;19.大流孔;20.溢流通道;21.下层体;22.下层体容纳槽;23.下层观察窗口 ;24.角部挤压预留凹槽;25.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26.流动腔体套;27.流动腔体密封套;28.显微镜镜头。【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仿血管流动腔,所述流动腔包括呈扁平状长方体的上层体1和下层体21,上层体1和下层体21通过螺栓7连接,所述上层体1包括上层观察窗口 2、两个上层凸台12、两组匀流池16结构、四根流体管8、流动腔体9、驱动结构、两个玻璃封片13和螺栓7孔;所述上层观察窗口 2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于上层中部位置,两个上层凸台12分别对称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 2短边外侧的上层体1底部,两组匀流池16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上层凸台12底部,四根流体管8分两根为一组,每组分别一端连通对应一组匀流池16结构,另一端连通上层体1外侧,并且将两个连通不同匀流池16的流体管8另一端通过向上拱起呈彩虹状的软管连通,另外两个流体管8另一端一个为流体进管口,一个为流体出管口 ;所述流动腔体9为透明的管状结构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 2内且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两端均穿过上层体1分别连通两组对称的匀流池16结构,流动腔体9穿过上层体1位置设置有流动腔体9与上层体1之间的流动腔体密封套27 ;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流动腔体9径向转动,该驱动结构包括一对驱动单元,该对驱动单元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9两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仿血管流动腔,所述流动腔包括呈扁平状长方体的上层体和下层体,上层体和下层体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层体包括上层观察窗口、两个上层凸台、两组匀流池结构、四根流体管、流动腔体、驱动结构、两个玻璃封片和螺栓孔;所述上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于上层中部位置,两个上层凸台分别对称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短边外侧的上层体底部,两组匀流池结构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部,四根流体管分两根为一组,每组分别一端连通对应一组匀流池结构,另一端连通上层体外侧,并且将两个连通不同匀流池的流体管另一端通过向上拱起呈彩虹状的软管连通,另外两个流体管另一端一个为流体进管口,一个为流体出管口;所述流动腔体为透明的管状结构设置于上层观察窗口内且与观察窗口长边平行设置,其两端均穿过上层体分别连通两组对称的匀流池结构,流动腔体穿过上层体位置设置有流动腔体与上层体之间的流动腔体密封套;所述驱动结构驱动流动腔体径向转动,该驱动结构包括一对驱动单元,该对驱动单元对称设置于观察窗口短边两侧,其各自驱动流动腔体两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微型同步电机、传动组件、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和流动腔体套,微型同步电机通过固定片与电机固定螺栓配合固定于上层体顶面,微型同步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流动腔体卡紧传动齿轮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套上,流动腔体套固定外套于流动腔体一端;所述两个玻璃封片分别密闭粘贴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其大小尺寸与两个上层凸台底面相同;所述螺栓孔设置于两上层凸台外侧;所述下层体包括下层观察窗口、下层体容纳槽和螺栓孔;所述下层观察窗口呈长方形贯穿设置下层中部位置,并与上层观察窗口对应设置,所述下层体容纳槽外缘呈长方形沿下层观察窗口外侧设置一周且开口向上,其可容纳两个上层凸台即两个上层凸台之间的突起物,螺栓孔设置于下层体容纳槽外侧,并与上层体螺栓孔对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紫宸王贵学徐文峰廖晓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