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03692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1 1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机器人吸尘器,上述机器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用于形成外观;驱动单元,安装于上述吸尘器本体,用于产生吸力;吸入部,设于上述吸尘器本体,用于借助上述驱动单元的驱动来吸入含有灰尘的空气;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与上述吸入部相连通,并以相互隔开的方式配置;以及气旋单元,利用离心力来从通过上述吸入部吸入的空气中分离灰尘,并具有分别与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相连通的第一吸入口、第二吸入口及用于使分离灰尘后的空气通过的第一气旋部和第二气旋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高清扫性能的机器人吸尘器
技术介绍
—般情况下,机器人被开发成产业用来负责工厂自动化的一部分。目前,应用机器人的领域更加扩大,不仅制成宇宙航空机器人、医疗用机器人,而且还制成可在一般家庭中使用的家庭用机器人。作为家庭用机器人的代表性的例,可例举机器人吸尘器。机器人吸尘器在规定区域自行运行并吸入地板的灰尘(含有异物质)来执行清扫的功能。这种机器人吸尘器可包括可以进行充电的电池及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回避障碍物的障碍物检测传感器来自行运行并清扫。机器人吸尘器吸入含有灰尘的空气并通过过滤器来过滤灰尘,并向外部排出分离灰尘后的空气。由此,灰尘堆积于过滤器而使过滤器容易受到污染,且因受污染的过滤器而降低吸力,最终引起清扫性能下降的问题。并且,若为了提高清扫性能而提高吸力,则在吸入空气及排出空气时的噪声也随之增加。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正积极进行着吸力上升引起的噪声降低结构的研究。另一方面,经过吸入及灰尘分离过程来向外部排出的空气中可以依旧含有微尘。因此,当设计机器人吸尘器的流路时,应一同考虑用于向机器人吸尘器的外部排出更为纯净的空气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从所吸入的空气中有效地分离灰尘来提高清扫性能的新结构的机器人吸尘器。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在吸入及排出空气时降低噪声的机器人吸尘器。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有效去除向外部排出的空气中所含有的微尘的机器人吸尘器。为了实现这种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机器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用于形成外观;驱动单元,安装于上述吸尘器本体,用于产生吸力;吸入部,设于上述吸尘器本体,用于借助上述驱动单元的驱动来吸入含有灰尘的空气;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与上述吸入部相连通,并以相互隔开的方式配置;以及气旋单元,利用离心力来从通过上述吸入部吸入的空气中分离灰尘,并具有分别与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相连通的第一吸入口、第二吸入口及用于使分离灰尘后的空气通过的第一气旋部和第二气旋部。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一例,上述第一气旋部及第二气旋部分别以相邻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一吸入口及第二吸入口侧。上述第一气旋部及第二气旋部可以以相向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气旋部及第二气旋部可以以从上述气旋单元的内周面具有预设的隔开距离的方式分别配置于上述气旋单元的两端部的中央部分。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再一例,上述气旋单元还包括第一吸入引导件和第二吸入引导件,上述第一吸入引导件和第二吸入引导件以向上述气旋单元的内周面引导所吸入的空气的方式从上述第一吸入口及第二吸入口中分别朝向上述气旋单元的内周面延伸。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另一例,上述气旋单元还包括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上述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以排出分离灰尘后的空气的方式分别与上述第一气旋部及第二气旋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上述机器人吸尘器还可包括风扇单元,上述风扇单元分别与上述第一排出口及第二排出口相连接来向外部排出分离灰尘后的空气。上述风扇单元可包括: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吸入分离灰尘后的空气来向外部排出;以及第一连通部件和第二连通部件,以分别连接上述第一风扇和上述第一排出口、上述第二风扇和上述第二排出口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第一连通部件及第二连通部件可安装有用于从分离灰尘后的空气中过滤微尘的微尘过滤器。上述风扇单元还可包括第一风扇罩和第二风扇罩,上述第一风扇罩和第二风扇罩以分别收容上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的方式形成,并在上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的旋转轴方向上设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在上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的半径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上述第一风扇罩及第二风扇罩可以以在排出分离灰尘后的空气时降低噪声的方式分别具有第一排气引导件和第二排气引导件,上述第一排气引导件和第二排气引导件从上述第一风扇罩及第二风扇罩的内周面分别朝向上述第一排气口及第二排气口以圆弧形延伸。可在上述机器人吸尘器的本体形成有分别与上述第一排气口及第二排气口相对应的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可在上述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孔、第一排气孔及第二排气孔中的至少一个安装有用于从分离上述灰尘后的空气中过滤微尘的微尘过滤器。上述驱动单元可配置于上述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用于驱动上述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来产生吸力。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还有一例,上述灰尘排出口形成于上述第一吸入口和上述第二吸入口之间。根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又一例,上述机器人吸尘器还包括集尘桶,上述集尘桶与上述气旋单元的灰尘排出口相连通,用于捕集从上述气旋单元中分离的灰尘。上述集尘桶的至少一部分可收容于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之间的空间。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可以以分别从两侧包围上述集尘桶的方式呈至少一部分弯曲的形态。上述气旋单元还可包括:第一外壳,具有上述第一吸入口及第二吸入口,并分别与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相结合;以及第二外壳,以可以开闭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外壳相结合,并具有上述灰尘排出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机器人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的仰视图。图3为示出图1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的内部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的主视图。图5为沿着图4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6为在图3所示的机器人吸尘器中单独分离气旋单元和风扇单元来表示的侧视图。图7A为图6所示的气旋单元和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7B为示出去除图7A所示的气旋单元和第二外壳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为示出图7A所示的气旋单元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9A为示出图6所示的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9B为示出在图9A所示的风扇单元中去除第一连通部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C为示出在图9B所示的风扇单元中去除第一风扇罩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0为图5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此的重复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结构要素的词尾“单元”及“部”为仅考虑拟定说明书时的方便来赋予或混用的,其本身并非具有相互区别的意义或作用。并且,在对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当判断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有可能使实施例的要旨变模模糊的情况下,将省略对此的详细说明。并且,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仅用于容易地理解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思想并不局限于附图,并包括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及技术范围所包括的所有变更、等同技术方案及代替技术方案。如第一、第二等包括序数的术语可用于对多种结构要素进行说明,单上述结构要素并不局限于上述术语。上述术语仅用于从一个结构要素中区别另一个结构要素。当提及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相连接”或“相联接”时,可以理解为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或间接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中间还存在其他结构要素。相反,当提及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时,可以理解为中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只要在文脉上没有明确不同,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本申请中,“包括”或“具有”等术语仅用于指定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预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机器人吸尘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尘器本体,用于形成外观;驱动单元,安装于上述吸尘器本体,用于产生吸力;吸入部,设于上述吸尘器本体,用于借助上述驱动单元的驱动来吸入含有灰尘的空气;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分别与上述吸入部相连通,并以相互隔开的方式配置;以及气旋单元,利用离心力来从通过上述吸入部吸入的空气中分离灰尘,并具有分别与上述第一引导部件及第二引导部件相连通的第一吸入口、第二吸入口及用于使分离灰尘后的空气通过的第一气旋部和第二气旋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锺濉金智焕朴圣日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