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膜、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84419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尺寸安定性、热稳定性以及抗形变能力的增亮膜,可满足现今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的需求。此增亮膜,是在基材的一个表面形成有棱镜列结构,在该基材的另一个表面形成有补强层,该补强层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80-250℃、厚度为3-50μm。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包含所述增亮膜的背光模组和使用所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申请号201210587642.7、专利技术名称为“增亮膜、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始母案的申请日是2012年12月28日。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补强层的光学膜,尤其涉及一种热稳定性、尺寸安定性及抗形变性优异的光学膜。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为了满足人们追求电子数位产品的轻、薄、短、小,因此达到电子数位产品的轻量化、薄型化以易于携带等特性,便促使平面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厚度朝薄型化与轻量化发展,为了达到此目的,使得背光模组薄型化为一有效途径。一般背光模组除光源外的基本构成由下而上包括有:反射片、导光板、下扩散片、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与上扩散片等,为了减少背光模组的厚度,业界现行的方法为:(1)使用多功能的复合片材,也就是将其中部分光学膜结合成为一体,例如,将上扩散片与上增亮膜结合成为一个上增亮型复合片材;(2)减少各光学膜的厚度,进而达到减少总厚度的目的,例如,将笔记本电脑所使用的增亮膜从原先厚度为125μm的基材改用厚度为100μm甚至75μm的基材。然而,采用上述方法(2)的情况,尤其是使用厚度较薄的基材的情况,所面临到的问题在于:当欲制造大尺寸面板而使用了大面积的基材时,基材本身的刚性将会变得不充分,从而容易发生变形。此外,当背光模组的光源为侧光式的情况,因为光源设置在背光模组边缘特定部位,故热量容易集中于该处造成背光模组边缘温度高于其他部位,进而使得基材边缘容易因高温而产生变形,导致如翘曲、波纹、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厚度薄化的基材而言更为明显。关于在背光模组的特定层体设置涂层以达到特殊目的的现有技术可列举出如下例子。首先,US5995288(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光学片,是在基材形成有棱镜单元侧的相反侧设置一树脂涂布层,该涂布层厚度为2-20μm,且当中含有粒径大小为1-10μm的粒子,而该粒子与形成涂布层的树脂间的折射率比值为0.9-1.1,通过此构成,可达到防止牛顿环产生的目的。此外,US6280063(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增亮物件,在基材的第一主面形成有棱镜列,而在基材的第二主面则形成有光散射层,此光散射层的厚度为1-50μm,且含有多种从第二主面突起的成分。此外,此增亮物件的雾度为20-60%、透光率(Transmittance)不大于94%,据此,可维持一定的增亮特性、并兼具有消光特性。再者,US2008/0151549(以下称为“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防刮伤光学膜,是在反射性基板表面设有一硬涂层作为防刮伤层,该防刮伤层的表面电阻为108-1012Ω、厚度为1-20μm,且包含有粒径为0.1-10μm的有机粒子;依据此构成,可使该反射性基板具有低收缩及不易产生翘曲,并且有良好的抗静电与高硬度的效果,且因具有高硬度而可具有优异耐刮伤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专利文献1-2虽然公开了在增亮层的背面形成含有特定粒子的涂布层的相关技术,但是其专利技术点在于防止牛顿环产生、或赋予消光特性,但并未对改善增亮膜本身的刚性、尺寸安定性等有所描述;另外专利文献3虽公开了在反射性基板表面增设硬涂层以防止反射性基板的翘曲并提高其硬度、进而赋予优异耐刮伤性,但是其是以背光单元中的反射层做为改进对象,并未提到对于增亮膜的改进。综上,现有技术并未有效地解决以上薄型化增亮膜用于较大尺寸的显示器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市场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增亮膜的稳定性,以满足增亮膜用于背光模组的稳定性要求。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亮膜,是在基材的一个表面形成有棱镜列结构,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表面形成有补强层,所述补强层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80-250℃、厚度为3-50μm。此外,本专利技术也提供一种使用有上述增亮膜的背光模组、以及具备此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增亮膜上增设有具有高玻璃转移温度(Tg)与适当厚度的补强层,因此可改善增亮膜的热稳定性、尺寸安定性及抗形变性,使得增亮膜不会因点灯过热后而产生翘曲、波纹或不均等变形的情况,同时可提高增亮膜的刚性,因此可使用在较大尺寸的面板上,以解决增亮膜在背光模组中常见的形变及热稳定性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增亮膜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增亮膜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补强层形成特殊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补强层形成特殊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中针对增亮膜有无出现翘曲所进行观察的部位的示意图,图5(B)是本专利技术中针对增亮膜有无出现波纹所进行观察的部位的示意图。图6(A)是比较例3的增亮膜组装于12英寸背光模组中点灯10分钟后的波纹发生情况的图,图6(B)是实施例3的增亮膜组装于12英寸背光模组中点灯10分钟后的波纹发生情况的图。图7(A)是比较例4的增亮膜组装于14英寸背光模组中点灯10分钟后的波纹发生情况的图,图7(B)是实施例4的增亮膜组装于14英寸背光模组中点灯10分钟后的波纹发生情况的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增亮膜2基材3棱镜结构4补强层5粒子6半椭圆体7半圆球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针对本专利技术的增亮膜的基本构成与功效做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增亮膜1,是在基材2的一个表面形成有棱镜结构3,而在该基材2的另一个表面(形成有棱镜结构3的面的相反面,以下有时也称为背面)形成有补强层4。基材2的材料,除了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以外,还可列举出例如聚碳酸酯(PC)、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环烯烃共聚物(mCOC)、聚芳酯(PAR)、聚醚砜(PES)、三醋酸纤维素(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塑胶光学膜。此外,所使用的基材2厚度介于25-300μm之间。棱镜结构3是由多个棱镜单元(棱镜列)所组成,图1中显示了呈大致三角柱状的多个棱镜单元彼此并列形成于基材2表面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包括棱镜单元的形状、尺寸、棱镜单元彼此间的排列间隔与排列方式等可采用一般公知的构成。其次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补强层4。以往用于背光模组的增亮膜当厚度薄化至一定程度而使用在大尺寸面板的情况,会因为光源产生的热量在增亮膜上分布不均而影响尺寸安定性,从而发生增亮膜的翘曲、波纹、不均形变等问题,导致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含:支撑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增亮层,其中所述支撑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支撑所述增亮层;以及补强层,具有第三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的第四表面,其中所述补强层的所述第三表面配置在所述支撑基材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所述补强层包含:连续相;以及分散相,其中所述分散相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连续相中以扩散进入所述补强层的光,其中所述增亮膜的刚性主要由所述补强层的所述连续相强化。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14 TW 101142390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含:
支撑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增亮层,其中所述支撑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支撑所述增亮层;以及
补强层,具有第三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三表面的第四表面,其中所
述补强层的所述第三表面配置在所述支撑基材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
所述补强层包含:
连续相;以及
分散相,其中所述分散相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连续相中以扩散
进入所述补强层的光,其中所述增亮膜的刚性主要由所述补强层的所述
连续相强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层的所述第
四表面不链接另一组件足以增加所述增亮膜的刚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相的玻璃转
移温度大于所述支撑基材的玻璃转移温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相的玻璃转
移温度大于所述支撑基材的玻璃转移温度且所述增亮膜的刚性主要由所
述补强层的所述连续相强化,使得所述补强层的所述第四表面不链接另
一组件足以增加所述增亮膜的刚性以避免所述增亮膜因承受热而导致形
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相的玻璃转
移温度为80-25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相包含用以
扩散进入所述补强层的光的多个扩散粒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扩散粒子的
粒径为1-20微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扩散粒子的
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补强层的所述第四表面的表面区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层的所述第
四表面包含多个突出物。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基材为PET
基材。
1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含:
支撑基材,具有第一表面和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一隆陈佳翊阮幼梅辛隆宾陈辉勇
申请(专利权)人:友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