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870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电接线端子,包括壳体,壳体内绕前后延伸的轴线转动设有压线簧片,压线簧片在转轴的两侧分别设有压线端和驱动端,壳体上可转动的设有用于带动压线簧片在接线位和压线位之间转动的操作手柄,操作手柄和压线簧片的转动轴线平行,操作手柄在位于壳体内的一端设有接触段,接触段上设有供压线簧片的驱动端穿过的簧片穿孔,簧片穿孔具有在操作手柄正向转动时推动驱动端外侧面并使压线簧片朝向压线位转动的右孔壁,簧片穿孔还具有在操作手柄反向转动时拉动驱动端内侧面并使压线簧片朝向接线位转动的左孔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结构简单,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电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导电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接线连接端子通常通过螺钉压线的方式来连接导线,存在所需结构复杂、连接器尺寸大、操作不便利等问题。对此,授权公告号为CN102204015B、授权公告日为2014.11.12日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端子,这种电连接端子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导体引入口即穿线孔,内部设有端子弹簧即压线簧片,端子弹簧可偏转的置于壳体中而能够从第一位置即接线位到第二位置即压线位,端子弹簧在转动轴线的两侧分别设有端子臂即压线端和操作臂即驱动端,在端子弹簧位于第一位置处时,端子弹簧的压线端让开导体引入口,导电体即导线能够从导体引入口中伸入壳体内,在端子弹簧位于第二位置处时,端子弹簧能够与壳体内的导电金属部件一同将从导体引入口穿进去的导电体夹持进而实现导电连接,壳体内还可偏转的设有操作元件即操作手柄,端子弹簧通过操作元件的驱使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偏转。其中,操作元件包括操作壁和两个侧向操作壁设置的去锁段,端子弹簧上还设有两个相互分开的保持臂和凸起,导电金属部件上设有保持段,保持段上设有闭锁端,操作元件向下偏斜时能够下压使端子弹簧从第一位置片转向第二位置,并使凸起在闭锁端下方锁住,从而实现端子弹簧在第二位置的锁紧保持,在操作元件向上偏斜时能够通过去锁段对保持臂施压,并使凸起与闭锁端之间的闭锁接触,端子弹簧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偏转到第一位置。通过上述的简单描述就可知道该专利技术的电连接端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端子弹簧、操作元件以及壳体内部的导电金属部件的结构都比较复杂,装配难度较高,制造成本也较高;端子弹簧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时通过操作手柄施压驱动,在端子弹簧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时,是靠端子弹簧的自身弹性实现,这样就导致对导线的解锁十分不可靠,尤其是使用较长时间后,端子弹簧的弹性力减弱,很容易造成解锁失效,可靠性较低,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导电接线端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电接线端子,包括壳体,壳体内绕前后延伸的轴线转动设有压线簧片,压线簧片在转轴的两侧分别设有压线端和驱动端,壳体上可转动的设有用于带动压线簧片在接线位和压线位之间转动的操作手柄,操作手柄和压线簧片的转动轴线平行,操作手柄在位于壳体内的一端设有接触段,接触段上设有供压线簧片的驱动端穿过的簧片穿孔,簧片穿孔具有在操作手柄正向转动时推动驱动端外侧面并使压线簧片朝向压线位转动的右孔壁,簧片穿孔还具有在操作手柄反向转动时拉动驱动端内侧面并使压线簧片朝向接线位转动的左孔壁。壳体上设有对操作手柄在正向方向挡止限位的挡止面,在压线簧片位于压线位处时,驱动端提供给操作手柄朝向正向方向转动的弹性力并将操作手柄压紧在挡止面上。操作手柄位于壳体外的一端为手握,接触段和手握构成夹角大于90°的拐臂结构。导电接线端子包括前后并列设置的多个操作手柄以及与操作手柄在一一对应设置的压线簧片,各个操作手柄同轴设置且能够单独转动。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通过操作手柄接触段的簧片穿孔与压线簧片的驱动端配合,并在转动时通过簧片穿孔的两侧孔壁驱动压线簧片朝向压线位和接线位转动,结构简单;压线簧片的往复运动都通过操作手柄驱动,保证了压线簧片在压线位和接线位之间转动的可靠性,能够准确保证压线簧片压紧导电以及松开导线,同时,通过簧片穿孔的孔壁对压线簧片的限制,避免压线簧片在壳体内自由转动,使用时准确性较高。进一步地,在压线簧片位于压线位处时,驱动端提供给操作手柄朝向正向方向转动的弹性力并将操作手柄压紧在挡止面上,这样通过驱动端和接触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将操作手柄和压线簧片分别锁紧,不易发生晃动,进一步提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的实施例一在接线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的实施例一在接线位的立体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的实施例一在压线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的实施例一在压线位的立体图; 图5为操作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导电接线端子的实施例一:如图1-4所不,包括壳体1,壳体1内绕前后延伸的转轴30可转动的装配有压线簧片3。壳体1上还可转动的装配有用于带动压线簧片3转动的操作手柄4,操作手柄4和压线簧片3的转动轴线平行。壳体1上设有上下延伸并贯通壳体1内外的穿线孔5,壳体1的左侧还设有左右延伸的导电片2。本实施例中,穿线孔5有两个,相对应地,导电片2也有两个,压线簧片和操作手柄也分别为两个且前后并列设置,穿线孔、导电片压线簧片和操作手柄一一对应并构成两路导电通路。压线簧片3大致上呈V型,且在转轴30的两侧分别具有压线端31和驱动端32。压线端31的作用是在导线从穿线孔5伸入壳体1内部时将导线压紧在对应的导电片上实现导线和导电片的导电连接,驱动端32的作用是用于与操作手柄4配合,在操作手柄4转动时被操作手柄4驱动而带动压线簧片3转动。压线簧片3在绕转轴30转动的行程内具有逆时针转动而将导线压紧在导电片2上的压线位以及顺时针转动而将导线松开或者将穿线孔5让开的接线位。壳体1的边缘位置设有用于安装操作手柄4的缺口,操作手柄4通过转轴40转动转配在该缺口内,一端伸入壳体1内,一端位于壳体1外。其中位于壳体1内的一端设有接触段41,接触段41的作用是与压线簧片3的驱动端32配合。如图5所示,接触段41上设有供压线簧片3的驱动端32从下向上穿过的簧片穿孔410,簧片穿孔410主要通过位于驱动端32左右两侧的左、右孔壁412、411对驱动端32施力从而驱动压线簧片3转动。具体地,在操作手柄4绕转轴40正向转动即顺时针转动时,簧片穿孔410的右孔壁411与驱动端32的右侧面即外侧面接触并推动压线簧片3由接线位朝向压线位转动;在操作手柄4绕转轴40反向转动即逆时针转动时,簧片穿孔410的左孔壁412与驱动端32的左侧面即内侧面接触并拉动压线簧片3由压线位朝向接线位转动。壳体1的外侧设有对操作手柄4在正向方向挡止限位的挡止面,以便于在操作手柄4驱动压线簧片3转动到压线位时,操作手柄4能够刚好与该挡止面接触,这样能够方便控制操作手柄4的转动角度,也能有效避免压线簧片3超出转动行程。且在操作手柄4转动到该位置时,压线簧片3的驱动端32抵押在簧片穿孔410的右孔壁411上并通过因压线簧片3压线而产生的弹性力提供给操作手柄4朝向顺时针方向的弹性力。该弹性力使得操作手柄4压紧在挡止面上并实现锁紧,同时该弹性力反作用于压线簧片3上,也保证了压线簧片3的锁紧。本实施例中,挡止面为缺口外侧下表面,缺口内侧下表面为用于限制操作手柄逆时针转动角度的限位面,在操作手柄与该限位面接触时,压线簧片位于接线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缺口的下侧可以设置挡止限位销,通过挡止限位销的外周面对操作手柄进行挡止限位。本实施例中,操作手柄4位于壳体1外侧的一端为供操作人员把持的手握,手握与接触段41之间的夹角大于90°而形成拐臂结构,这样使得接触段41的簧片穿孔410左右两侧槽壁到操作手柄转轴40的距离大于压线簧片3的驱动端32到转轴40的最小距离,保证了在压线位处压线簧片3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导电接线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接线端子,包括壳体,壳体内绕前后延伸的轴线转动设有压线簧片,压线簧片在转轴的两侧分别设有压线端和驱动端,壳体上可转动的设有用于带动压线簧片在接线位和压线位之间转动的操作手柄,操作手柄和压线簧片的转动轴线平行,其特征是,操作手柄在位于壳体内的一端设有接触段,接触段上设有供压线簧片的驱动端穿过的簧片穿孔,簧片穿孔具有在操作手柄正向转动时推动驱动端外侧面并使压线簧片朝向压线位转动的右孔壁,簧片穿孔还具有在操作手柄反向转动时拉动驱动端内侧面并使压线簧片朝向接线位转动的左孔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聪周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