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4117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其包含本体、可替换套件及接合元件。本体具有第一段部及第二段部,其中第一段部邻接于第二段部,第一段部的外周相对凸出于第二段部的外周,且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的交接处具有环形端面。可替换套件具有容设部以及结合端面,容设部容纳本体的第二段部,结合端面相对于本体的环形端面。接合元件构造为使可替换套件的结合端面与本体的环形端面相接合,藉此使可替换套件与本体相组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尤指一种具可替换套件的电源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或其配件,例如电源供应器、电源转换器、电源适配器、充电器、插头或转接头等。其中,电源供应器与电源转换器的主要功能用以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后再提供予受电装置使用。如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power adapter)或手机及数码相机的充电器(charger)等均属电源供应器或电源转换器的一种。然而这类电子装置由于需要将其内部的电子元件或线路做适当的隔离与保护,因此都会利用壳体将这些电子元件与线路包覆,以避免直接与外界接触。图1为传统电源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第1图所示,传统的电源转换装置1包含本体11、交流电输入端12及直流电输出端13,其中交流电输入端12及直流电输出端13分别设置连接于本体11的两相对侧面。交流电输入端12可通过插头14插接于市电插座,藉此以接收交流电源。交流电源经由本体11内部的转换电路转换为直流电源后,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13输出至受电装置。图2为另一传统电源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此传统电源转换装置2为壁插式电源转换装置,且电源转换装置2包括本体21、直流电输出端23以及做为交流电输入端的插头24,不同于图1所示的电源转换装置1,此电源转换装置2的插头24可折叠地容纳于本体21的侧面。然而,传统电源转换装置1、2的本体11、21的结构均通过单调且固定的壳体实现,无法根据需求进行拆换或施行客制化设计。事实上,本体11、21的壳体结构设计除可能影响到电源转换装置1、2的外观外,更可能间接地影响到电源转换装置1、2的散热与电气特性。因此,如何发展一种电源转换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遂成为目前有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其包括本体及可替换套件,该可替换套件套设于本体的部分,藉此除可提供电源转换装置施行更多样化的外观设计需求夕卜,更可通过接合元件使可替换套件与本体稳固地组接,且可进一步依据需求而提供附加的透明透光、散热、绝热或绝缘保护的功能。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其包含本体、可替换套件及接合元件。本体具有第一段部及第二段部,其中第一段部邻接于第二段部,第一段部的外周相对凸出于第二段部的外周,且第一段部与第二段部的交接处具有环形端面。可替换套件具有容设部以及结合端面,容设部容纳本体的第二段部,结合端面相对于本体的环形端面。接合元件构造为使可替换套件的结合端面与本体的环形端面相接合,以使可替换套件与本体相组接。其中,该本体包括一输出端口,该第一段部具有一第一侧面,该第二段部具有一相对于该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且该输出端口设置于该第二段部的该第二侧面。其中,该可替换套件具有一端面以及一通孔,该通孔设置于该端面且位置对应于该本体的该输出端口。其中,该电源转换装置还包含一插头,该插头设置于该本体的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侧面。其中,该本体还包括一第一导接机构,该插头还包括一第二导接机构,其中该第一导接机构设置于该本体的该第一段部的该第一侧面,该第二导接机构设置于该插头的一背面且与该第一导接机构可拆卸地相导接。其中,该本体还具有至少一凹槽,该凹槽设置于该环形端面的至少部分表面。其中,该接合元件包括一黏着元件,该黏着元件容置于该本体的该凹槽的至少部分区域。其中,该接合元件包括一卡勾,该卡勾连接设置于该可替换套件的该结合端面,且位置对应于该本体的该凹槽,其中该凹槽的内壁面具有一卡槽,该卡勾置入该凹槽且与该卡槽相卡扣。其中,该接合元件还包括一黏着元件,该黏着元件容置于该本体的该凹槽的至少部分区域。其中,该可替换套件为一透光套件。其中,该可替换套件为一塑料套件、一橡胶套件、一金属套件、一陶瓷套件或一玻璃套件。其中,该本体的该第一段部的外周与该可替换套件的外周齐平。其中,该可替换套件的该容设部的一内壁面与该本体的该第二段部的外周接触。其中,该可替换套件的该容设部的一内壁面与该本体的该第二段部的外周形成一气隙。其中,该本体具有一第一定位元件,该第一定位元件设置于该第一段部的外周,以及该可替换套件具有一第二定位元件,该第二定位元件设置于该容设部的一内壁面上且相对于该第一定位元件,其中该第一定位元件与该第二定位元件相卡合。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电源转换装置包括本体及可替换套件,该可替换套件套设于本体的至少部分,藉此除可提供电源转换装置施行更多样化的外观设计需求外,更可通过接合元件使可替换套件与本体稳固地组接,且可进一步提供附加的透明透光、散热、绝热或绝缘保护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电源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传统电源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换装置于不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图3C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换装置的组合图。图4A为图3C中AA截面的一示范例的截面示意图。图4B为图3C中AA截面的另一示范例的截面示意图。图4C为图3C中AA截面的另一示范例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3A至图3C所示的电源转换装置的一示范例的示意图。图6为图3C中AA截面的另一示范例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3C中AA截面的再一示范例的截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源转接装置11:本体12:交流电输入端13:直流电输出端14:插头2:电源转换装置21:本体23:直流电输出端24:插头3:电源转换装置31:本体311:第一段部31 la:外周312:第二段部312a:外周313:环形端面314:输出端口315:第一侧面316:第二侧面317:第一导接机构318:凹槽318a:卡槽319:第一定位元件32:可替换套件32a:外周321:容设部321a:内壁面322:结合端面323:通孔324:端面325:开口326:第二定位元件33:插头331:第二导接机构332:背面34:接合元件341:黏着元件342:卡勾35:气隙【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当作说明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案。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换装置于不同视角的结构分解图,以及图3C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换装置的组合图。如图3A至图3C所示,本案的电源转换装置3包含本体31及可替换套件32。本体31具有第一段部311及第二段部312,其中第二段部312邻接于第一段部311,第一段部311的外周311a相对凸出于第二段部312的外周312a,且第一段部311与第二段部312的交接处具有环形端面313。换言之,第一段部311之外周311a与第二段部312的外周312a形成不连续的周面。可替换套件32具有容设部321以及结合端面322,其中容设部321构造为容纳本体31的第二段部312,换言之,可替换套件32套设于本体31的第二段部312上。当可替换套件32套设于本体31的第二段部312且可替换套件32与本体31相组接时,可替换套件32的结合端面322相对于本体31的环形端面313。于本实施例中,本体31包括一输出端口314,且本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体,具有一第一段部及一第二段部,其中该第一段部邻接于该第二段部,该第一段部的外周相对凸出于该第二段部的外周,且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二段部的交接处具有一环形端面;一可替换套件,具有一容设部以及一结合端面,该容设部容纳该本体的该第二段部,该结合端面相对于该本体的该环形端面;以及一接合元件,构造为使该可替换套件的该结合端面与该本体的该环形端面相接合,以使该可替换套件与该本体相组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婉贞洪瑞璘郑晴玉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