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920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从交流电源装置(13)使交流电流流到沿着电梯的升降路径导引轿厢(7)的导轨(10)中。在轿厢(7)中设有与交流电流流过的导轨(10)接近、通过电磁感应而产生电动势的受电装置(18)。该受电装置(18)内装地设置在导引轿厢(7)以使其沿着导轨(10)移动的导引装置(12)中。由受电装置(18)产生的电力通过受电电路(21)作为其电源供给到轿厢(7)的各电气设备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沿着导轨在升降路径内移动的轿厢的电气设备供 给电力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设于建筑的内部的电梯中,在升降路径内移动的电梯的轿厢具 备照明装置、换气装置、操作盘等电气设备。这些电气设备需要被供 给^f需的电力。在一般的电梯中,电力供给部设在升降路径的上部, 在从该供电部到轿厢的底部之间悬垂地连接有引线。电力经由该引线 被从电力供给部供给到轿厢的电气设备中。 '但是,在利用上述引线供给电力的情况下,随着轿厢移动,弓l线 在中途被反复地弯曲。因此,加速了随着年限的劣化,引线的耐用年 数变短。此外,如果建筑变高而升降路径延长,则引线也适用较长的 引线,所以引线有可能通过其自身摆动而接触到升降路径内的设备类 上造成损伤。.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的特许申请公开号码、特开2000-355474号公 报及特开2002-338150号公报提出了与引线不同的供电装置。这些供 电装置具备从设置在升降路径的上部的电源沿着升降路径铅垂地设 置的供电线。轿厢具备非接触地接近供电线的受电体。供电线流过交 流电流。受电体通过电磁感应而产生电力。轿厢的电气设备将该电力 作为电源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如上所述,在升降路径内设置用来供给电力的专用的供电 线,这使它们的支撑构造变得复杂。用来铺设供电线的施工作业花费 工夫,并且用来设置的成本也变高。特别是,在升降路径较长的高层 建筑物中,该问题变得显著。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使用引线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并且廉价地对 轿厢的电气设备供给电力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导轨和受电装置。导轨,沿着铅垂 方向设置在电梯的升降路径内,导引轿厢,并且具有作为使交流电流 流过的供电部件的功能。受电装置在相对于导轨非接触地接近的状态 下设置于轿厢,通过由交流电流引起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电力。并且, 受电装置将该电力供给到设在轿厢中的电气设备。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导轨设有一对,该一对中的一个连接在 地线上。此外,轿厢具备与导轨卡合的导引装置,受电装置内装在导 引装置中、或者与导引装置一体地构成。并且,导引装置具备相对于 导轨滑动接触的导靴、或者具备相对于导轨滚动接触的多个辊。在此 情况下,导轨的至少与导引装置接触的范围由绝缘部件覆盖。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 电梯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图1所示的导引装置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具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3的电梯100参照图 l及图2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电梯100具备升降路径1、机械室2、 非接触供电装置3、巻扬机4、主绳索5、轿厢7、平衡锤8、导轨10、 和导引装置12。该电梯100将机械室2设在建筑物的升降路径1的上部。巻扬机4设在机械室2的内部。主绳索5巻绕在巻扬机4上。 轿厢7及平衡锤8配置在升降路径1的内部。轿厢7及平衡锤8 经由主绳索5悬挂在升降路径1内,通过巻扬机4驱动而相互向相反 方向移动。导轨10平行地排列,在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右侧和左侧 以一对设置在升降路径l内。轿厢7配置在一对导轨10之间,沿着 该导轨10移动。轿厢7在面向各导轨10的上部及下部的外侧具有导引装置12。 如图2所示,各个导引装置12具有3字状的水平截面,在其内侧安装有具有绝缘性的导靴。导靴与导轨10的外面在具有绝缘性的状态 下滑动接触。各个导轨10由钢铁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交流电源装置13设在处于升降路径1上的机械室2中。交流电 源装置13经由配线14与导轨10连接,对导轨10施加交流电流并通 电。 一对导轨10的下端部通过具备电阻器15的导线16相互连接。 交流电源装置13、 一对导轨10、以及具有电阻器15的导线16构成 供电电路。此外,各导轨IO经由支撑部件固定在升降路径1的内部侧壁上。 各导轨10相对于各自的支撑部件电绝缘。 一对导轨10中的一个连接 在地线17上。另外,在导轨10连接在地线17上的情况下,也可以 省略导轨10的绝缘。导引装置12优选地由非磁性材料例如耐磨损性、滑动性良好的 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导引装置12内装有受电装置18。受电装置18由铁心19、和巻绕在该铁心19上的线圈20构成。 铁心19沿着导引装置12形成为对应的〕字状,在各自的臂上分别巻 绕着线圈20的状态下组装在导引装置12的内部。因而,在相对于导 引装置12卡合的导轨10接近的状态下、并且夹着导轨20地配置线 圈20。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供电装置3由一对导轨10、交流电源装置13、配线14、电阻器15、导线16、地线17、以及受电装置18构 成。在此情况下, 一对导轨作为对受电装置18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 轿厢7装备有受电电路21。线圈20与设在轿厢7中的受电电路 21连接。轿厢7对应于各个导轨10而在上部及下部的4个部位上分别具 备导引装置12。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中1个导引装置12中组装有受电 装置18。另外,受电装置18并不限于组装在1个导引装置12中的 情况,也可以构成为,使其组装在两个或3个进而全部的导引装置 12中。在电梯工作中的情况下,在交流电源装置13对导轨10通电交流 电流的状态下,轿厢7沿着导轨10移动。组装在导引装置12中的受 电装置18相对于交流电流流过的导轨IO接近,是面对面的状态。通 过流过交流电流,在导轨10的周围产生磁场。该磁场在线圈20中产 生电动势。受电电路21将通过该电动势产生的电流变换为预定的电 压的电力,对轿厢7内的各电气设备供给该电力。导轨10与线圈20不论轿厢7是移动中还是停止中都总是以面对 面的状态接近。因而,只要在导轨10中流过电流,线圈20就会通过 基于电磁感应的原理的电动势而产生电力。结果,轿厢7的各电气设 备被供给需要的电力。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为了对升降路径l供给电力而设置 专用的供电部件,而是将导轨10作为供电部件利用。如果除了导轨 以外还另外设置供电部件,则必须与导轨同样地将供电部件也以充分 的平行度组装。因此,与适用引线的电梯相比,设置费用变高。具有本专利技术的供电装置的电梯由于不需要在升降路径l内另外设 置供电部件,所以施工作业较简单。因而,有关电梯的设置的成本能 够大幅地降低。由于不需要专用的供电部件,所以特别在升降路径的 路程较长的高层建筑中、在施工作业及成本的方面是有利的。作为将轿厢7沿着导轨10导引的装置,除了具备导靴的滑动式 导引装置12以外,还已知有辊式导引装置。该导引装置具备与导轨 IO滑动接触的多个辊。各辊通过旋转进行导引,以使轿厢7沿着导 轨IO移动。本专利技术也可以是在这样的辊式导引装置中内置受电装置 18、或者一体地组合的结构。被通电了交流电流的导轨10也优选地由绝缘部件覆盖。由于能 够防止作业员接触在导轨10上而触电,所以能够在导轨10中流过电 流的状态下作业员进入到升降路径1内而安全地进行各种维护作业。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是在导引轿厢7的上升及下降的移动的一对 导轨IO双方中流过交流电流的结构。作为另一种结构,也可以是仅 在导轨10的某一个中流过交流电流的结构。此外,受电装置18除了 内装或者一体组装在轿厢7的导引装置12中的结构以外,也可以是 设置在与流过交流电流的导轨IO对应的轿厢7的适当的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轨,沿着铅垂方向设置在电梯的升降路径内,导引轿厢,并且具有作为使交流电流流过的供电部件的功能;以及    受电装置,在相对于上述导轨非接触地接近的状态下设置于上述轿厢,通过由上述交流电流引起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电力,并且将该电力供给到设在上述轿厢中的电气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坪亮中垣薰雄出森公人中田好彦繁田正昭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