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97962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4 0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支路,第一支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一支路具有用于控制第一支路通断的第一开关结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连通支路;第二连通支路;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二连通支路连接,第二支路具有用于控制第二支路通断的第二开关结构;第三支路,第三支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三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二连通支路连接,第三支路具有用于控制第三支路通断的第三开关结构,第二支路的第二端和第三支路的第二端在第二连通支路上形成两处连接点,第二连通支路具有第四开关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换热系统具有运行可靠性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换热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空调制冷行业内,换热系统要实现制冷和制热,一般都是采用四通阀作为制冷剂换向的关键元器件。但是,一旦四通阀损坏,换热系统将无法实现制冷与制热的变换,甚至无法开启工作,并存在压缩机烧毁的风险。现有技术中的四通阀存在靠性差、成本较高、固定安装方向一定、连接复杂、机组不紧凑等问题,从而使换热系统存在结构复杂、运行可靠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系统存在运行可靠性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支路,第一支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一支路具有用于控制第一支路通断的第一开关结构;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与第一支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第一连通支路,第一换热器通过第一连通支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二连通支路,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二连通支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二连通支路连接,第二支路具有用于控制第二支路通断的第二开关结构;第三支路,第三支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三支路的第二端与第二连通支路连接,第三支路具有用于控制第三支路通断的第三开关结构,第二支路的第二端和第三支路的第二端在第二连通支路上形成两处连接点,第二连通支路具有第四开关结构,第四开关结构位于两处连接点之间。进一步地,第二支路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三支路的第二端在第二连通支路上的连接点靠近压缩机的进气口。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多通阀,第一多通阀设置在压缩机的排气口处,且第一多通阀的一个阀口与第一支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多通阀的另一个阀口与第三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和/或第二多通阀,第二多通阀设置在第一支路上,且第二多通阀的一个阀口与第二支路的第一端连接;和/或第三多通阀,第三多通阀设置在第二连通支路上,且第三多通阀的一个阀口与第二支路的第二端连接;和/或第四多通阀,第四多通阀设置在第二连通支路上,且第四多通阀的一个阀口与第三支路的第二端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开关结构、第二开关结构、第三开关结构和第四开关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是开关阀。进一步地,第一开关结构、第二开关结构、第三开关结构和第四开关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是节流阀。进一步地,第一开关结构、第二开关结构、第三开关结构和第四开关结构中的至少一个是截止阀。进一步地,第一开关结构包括第一手动开关结构和/或第一电磁开关结构。进一步地,第二开关结构包括第二手动开关结构和/或第二电磁开关结构。进一步地,第三开关结构包括第三手动开关结构和/或第三电磁开关结构。进一步地,第四开关结构包括第四手动开关结构和/或第四电磁开关结构。进一步地,换热系统还包括节流装置,节流装置设置在第一连通支路上。进一步地,换热系统包括:制冷状态,当换热系统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一支路导通、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截止,第四开关结构使两处连接点之间对应部分的第二连通支路导通;制热状态,当换热系统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导通,第一支路截止,第四开关结构使两处连接点之间对应部分的第二连通支路截止。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换热系统内增加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并通过控制上述各支路的通断以实现对换热系统的制热状态或制冷状态的切换。由于在该换热系统中无需使用四通阀,因而消除了四通阀损坏对换热系统的影响,有效保证了换热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同时,本技术中的换热系统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耗低等优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中的换热系统的原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压缩机;20、第一支路;21、第一手动开关结构;22、第一电磁开关结构;30、第一换热器;40、第二换热器;50、第一连通支路;51、节流装置;60、第二连通支路;61、第四手动开关结构;62、第四电磁开关结构;70、第二支路;71、第二手动开关结构;72、第二电磁开关结构;80、第三支路;81、第三手动开关结构;82、第三电磁开关结构;90、第一多通阀;91、第二多通阀;92、第三多通阀;93、第四多通阀。【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系统存在运行可靠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如图1所示,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10、第一支路20、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40、第一连通支路50、第二连通支路60、第二支路70和第三支路80,第一支路20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第一支路20具有用于控制第一支路20通断的第一开关结构;第一换热器30与第一支路2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换热器30通过第一连通支路50与第二换热器40连接;第二换热器40通过第二连通支路60与压缩机10的进气口连接;第二支路70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路2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支路7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通支路60连接,第二支路70具有用于控制第二支路70通断的第二开关结构;第三支路80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第三支路8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通支路60连接,第三支路80具有用于控制第三支路80通断的第三开关结构,第二支路70的第二端和第三支路80的第二端在第二连通支路60上形成两处连接点,第二连通支路60具有第四开关结构,第四开关结构位于两处连接点之间。通过在换热系统内增加第一支路20、第二支路70和第三支路80,并通过控制上述各支路的通断以实现对换热系统的制热状态或制冷状态的切换。由于在该换热系统中无需使用四通阀,因而消除了四通阀损坏对换热系统的影响,有效保证了换热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同时,本技术中的换热系统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同时,本技术中换热系统解决了采用四通阀的换向需要持续开启电磁阀,能耗高的问题。如图1所示,第二支路70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三支路80的第二端在第二连通支路60上的连接点靠近压缩机10的进气口。本技术中的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多通阀90、和/或第二多通阀91、和/或第三多通阀92、和/或第四多通阀93,第一多通阀90设置在压缩机10的排气口处,且第一多通阀90的一个阀口与第一支路2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多通阀90的另一个阀口与第三支路8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多通阀91设置在第一支路20上,且第二多通阀91的一个阀口与第二支路70的第一端连接;第三多通阀92设置在第二连通支路60上,且第三多通阀92的一个阀口与第二支路70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多通阀93设置在第二连通支路60上,且第四多通阀93的一个阀口与第三支路80的第二端连接(请参考图1)。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多通阀90、第二多通阀91、第三多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0);第一支路(20),所述第一支路(20)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一支路(20)具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支路(20)通断的第一开关结构;第一换热器(30),所述第一换热器(30)与所述第一支路(2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40);第一连通支路(50),所述第一换热器(30)通过所述第一连通支路(50)与所述第二换热器(40)连接;第二连通支路(60),所述第二换热器(40)通过所述第二连通支路(60)与所述压缩机(10)的进气口连接;第二支路(70),所述第二支路(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路(2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支路(7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通支路(60)连接,所述第二支路(70)具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支路(70)通断的第二开关结构;第三支路(80),所述第三支路(80)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三支路(8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通支路(60)连接,所述第三支路(80)具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支路(80)通断的第三开关结构,所述第二支路(7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支路(80)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连通支路(60)上形成两处连接点,所述第二连通支路(60)具有第四开关结构,所述第四开关结构位于所述两处连接点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福佳苗志强顾裕林刘加春马宁芳练浩民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