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7402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22:52
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用以连接一缆线,包括一插接本体、一内壳体、以及一外壳体;插接本体具有一插接部、一焊接部、以及一与焊接部连接的电路板,缆线连接于电路板一侧,而内壳体设于焊接部与电路板外,外壳体则由电路板另一侧包夹于内壳体上而扣合;其中,插接部介于电路板第一、二侧之间的位置并由内壳体突出于外,且外壳体的扣合位置位于电路板第一侧的二相邻处并介于插接本体与电路板第一侧之间的位置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与一种电连接器有关,尤指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按,一般电缆连接器主要由其插入方向的反方向,以供缆线延伸设置。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为缩短连接器插入的接头部位与缆线所占的长度及其空间,以往有将缆线的延伸方向与连接器的插入方向设计为相垂直者,藉以缩短前述所占的长度及其空间。惟,由于一般电缆连接器为顾及其结构强度,以供用户可多次插拔并对其施加外力,故皆会采用如金属外壳加以包覆后,再以塑料射出包覆成型于其上。但对于上述插入方向与缆线延伸方向相垂直的电缆连接器,由于其插接部位朝向连接器的侧向突出,因此外壳在结构设计上较无法提供足够插拔力与外力,因而有其缺失存在。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其透过内、外壳体共同包夹于连接器的焊接部与电路板等位置处上,以增加连接器的结构强度,并能承受使用者更多次的或更大外力的插拔与使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其透过外壳体进一步地相互扣合,而能确实使内壳体对连接器内部组件进行包覆,以增加其结构的稳固性。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用以连接一缆线,包括一插接本体、一内壳体、以及一外壳体;插接本体具有一插接部、一位于插接部末端的焊接部、以及一与焊接部作电性连接的电路板,电路板具有一第一侧、以及相对的第二侧,缆线连接于电路板的第一侧;内壳体设于焊接部与电路板外,并供插接部突出;外壳体由电路板的第二侧包夹于内壳体上而扣合;其中,插接部介于电路板的第一侧与二侧之间的位置而由内壳体突出于外,且外壳体的扣合位置位于电路板的第一侧的二相邻处并介于插接本体与电路板的第一侧之间的位置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缆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电缆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电缆连接器结构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缆连接器结构与缆线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符号说明:插接本体1插接部10基部100焊接部11电路板12第一侧120第二侧121内壳体2内壳板20内侧板21内端板22破孔220连接端221包线夹23嵌入端230嵌合端231外壳体3第一外壳板30外侧缘300扣部301扣孔302第二外壳板31卡扣缘310扣片311外侧板32包线片33缆线4包覆件40缓冲件4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更进一步揭露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者。请参阅图1及图2,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其用以连接一缆线4 (如图4所示),包括一插接本体1、一内壳体2、以及一外壳体3;其中:该插接本体1可为任何型式或规格的电连接器,例如USB Type-C,并具有一插接部10、一位于该插接部10末端的焊接部11、以及一与该焊接部作电性连接的电路板12。该插接部10用以与对接的连接器(图略)作插设,并与焊接部11间可形成一基部100,而该电路板12则具有一第一侧120、以及相对的第二侧121,该插接部10即由电路板12的第一、二侧120、121之间的一侧位置处突出,而上述缆线4则连接于该电路板12的第一侧120,以使插接部10的突出方向与缆线4的延伸方向相垂直。该内壳体2可由金属材质制成,其设于上述插接本体1的焊接部11与电路板12夕卜。而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该内壳体2可包含二内壳板20、以及一连接于二内壳板20之间而呈弯曲状的内侧板21,该二内壳板20分别夹置于焊接部11与电路板12的上、下处、甚至进一步夹置于插接本体1的基部100上、下处,且该二内壳板20之间相对于该插接部10处更可设有一内端板22,该内端板22上设有一破孔220,以供上述插接部10由该破孔220突出于内壳体2外。该外壳体3亦可由金属材质制成,其由上述电路板12的第二侧121包夹于内壳体2上而扣合,且该外壳体3的扣合位置位于电路板12的第一侧120的二相邻处,并介于该插接本体1与电路板12的第一侧120之间的位置处。请一并参阅图3所示,在本技术所举的实施例中,该外壳体3可包含一第一外壳板30、一第二外壳板31、以及一连接于该第一、二外壳板30、31之间而呈弯曲状的外侧板32,该第一、二外壳板30、31分别夹置于内壳体2的二内壳板20的上、下处而相扣合。更进一步地,该第一外壳板30 二侧分别设有一外侧缘300,于各外侧缘300上皆设有一扣部301,且该扣部301上具有一上、下贯通的扣孔302,而该第二外壳板31 二侧则分别设有一卡扣缘310,于各卡扣缘310上皆设有一扣片311,各卡扣缘310即对应插入扣部301的扣孔302内,以使各自的扣片311通过对应的扣孔302而卡扣于该扣部301上。此外,上述内壳体2的内端板22于近电路板12的第一侧120处,亦可设有一包线夹23,该包线夹23与内端板22间可由一连接端221 —体连接,且该包线夹23具有一嵌入端230与一分叉的嵌合端231,而该外壳体3的第一外壳板30相对远离该内端板22的外侧缘300,于近电路板12的第一侧120处则可设有一包线片33,该包线夹23经弯曲后使嵌入端230嵌入嵌合端231上,并使包线片33被包覆于该包线夹23内而相贴接,以供包线夹23与包线片33 —并包夹于上述缆线4上。是以,藉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电缆连接器结构。据此,如图4所示,由于本技术透过内、外壳体2、3—并包夹于上述插接本体1的焊接部11与电路板12外,再经由塑料射出成型于外壳体3上的包覆件40予以包覆,同时于该包覆件40与上述缆线4的连接处上一并形成一缓冲件41,藉以将该电缆连接器与缆线4结合成为一体。而由于本技术透过内、外壳体2、3 —并包夹于上述插接本体1的焊接部11与电路板12外,使得该插接本体1可获得更佳稳固地结构强度,并能承受使用者更多次的或更大外力的插拔与使用。在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实施例仅为易于了解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将本技术狭义地限制于实施例,凡熟悉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创作精神下进行其它样式实施,均应视为本案申请专利范围的等效实施。【主权项】1.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用以连接一缆线,包括:一插接本体,具有一插接部、一位于该插接部末端的焊接部、以及一与该焊接部作电性连接的电路板,该电路板具有一第一侧、以及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缆线连接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一内壳体,设于该焊接部与该电路板外,并供该插接部突出;以及一外壳体,由该电路板之第二侧包夹于该内壳体上而扣合;其特征在于:该插接部介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位置而由该内壳体突出于夕卜,且该外壳体的扣合位置位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的二相邻处并介于该插接本体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之间的位置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插接本体为USBType-C之规格的电连接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内壳体包含二内壳板、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连接器结构,用以连接一缆线,包括:一插接本体,具有一插接部、一位于该插接部末端的焊接部、以及一与该焊接部作电性连接的电路板,该电路板具有一第一侧、以及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缆线连接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一内壳体,设于该焊接部与该电路板外,并供该插接部突出;以及一外壳体,由该电路板之第二侧包夹于该内壳体上而扣合;其特征在于:该插接部介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位置而由该内壳体突出于外,且该外壳体的扣合位置位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的二相邻处并介于该插接本体与该电路板之第一侧之间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俊成邹正荣
申请(专利权)人: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