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94781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2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及系统,系统包括有光伏组件、负载、DC/DC电路、模糊控制器和电压调整器,DC/DC电路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光伏阵列正极和负载一端的正极母线、两端分别连接光伏阵列负极和负载另一端的负极母线,DC/DC电路还连接有蓄电池P的正极输出端,蓄电池P的负极输出端与负极母线连接,所述DC/DC电路与蓄电池P构成Buck-Boost双向功率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蓄电池能量的双向流动,在负载无法全部消纳光伏能量时为蓄电池充电,在光伏输出能量无法满足负载需求时,由蓄电池放电进行补充,在两个过程中均可进行光伏输出能量的最大化利用;设计规则简单有效,优化了光伏发电利用,提高了系统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伏发电系统应用,具体涉及了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太阳能电池输出的非线性以及存在最大功率点的特性,如何对光伏电池进行 最大功率跟踪(MPPT)成了研究的热点,常用的MPPT控制技术有开路电压法、短路电流法、 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模糊控制法、神经网络控制法等等。开路电压法及短路电流法通 过硬件即可实现,缺点是在环境参数变化情况下不能正确跟踪最大功率点。扰动观察法及 电导增量法软件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在最大功率点附近存在功率震荡问题。模糊控制不 需要获知精确的控制对象,根据控制经验或专家知识设计控制策略,非常适合于非线性、环 境参数变化的场合。 查阅相关专利文献,公布号"CN 103713687"中所述的光伏模糊控制方法,采用了 功率-电压曲线的斜率dP/dV以及斜率的变化量△ (dP/dV)作为输入,需要通过除法运算 计算斜率,不仅增加了程序的复杂度,而且对硬件芯片的要求较高,不利于降低系统成本。 公布号"CN 202888869 U"中提出的改进的模糊MPPT控制器,借助人工神经网络 法,通过实时数据测得的数据生成模糊控制规则,但没有提出具体实现方式,而且这种方法 不容易实现,实际系统的应用效果也有待检验。 现有的MPPT控制电路,不能自动充放电切换,使得系统效率降低,存在最大功率 点来回震荡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易于实现,计算量小,可自动充放电切 换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及系统,并解决了最大功率点的来回震荡问题。 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统,包括有光伏组件、负载、光伏组件与蓄电 池或负载之间连接有DC/DC电路、收集光伏组件的电信号并输出电信号的模糊控制器、模 糊控制器与DC/DC电路之间连接有电压调整器,进一步,所述DC/DC电路还包括两端分别连 接光伏阵列正极和负载一端的正极母线、两端分别连接光伏阵列负极和负载另一端的负极 母线,DC/DC电路还连接有蓄电池 P的正极输出端,所述蓄电池 P的负极输出端与负极母线 连接,所述DC/DC电路与蓄电池 P构成Buck-Boost双向功率电路。 所述Buck-Boost双向功率电路包括有至少两个第一开关管T1和第二开关管T2, 第一开关管T1在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T2的集电极串联,第一开关管T1的集电极与正极母 线电性连接,第二开关管T2发射极与负极母线电性连接,第一开关管T1在集电极和发射极 之间还反向并联有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D1,第二开关管T2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还反向 并联有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D2,所述蓄电池 P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T1与第二开关管 T2的共点端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电感器L,正极母线在第一开关管T1的集电极与光伏阵列 的正极之间串联有第三二极管D3。 所述光伏阵列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有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C1。 所述负载两端并联有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C2。 所述模糊控制器接收光伏阵列的电信号为光伏电压变化量Λ V和光伏功率变化 量Λ Ρ,其输出电信号为光伏组件电压控制目标值变化量△ Vref。 所述电压调整器还包括有误差比较器,误差比较器的正端输入为光伏组件电压, 负端输入为电压给定值Vref。 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 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 :获取光伏组件的光伏电压变化量Λ V和光伏功率变化量Λ P ; 步骤S2 :制定模糊规则表,包括光伏电压变化量Δ V、光伏功率变化量Δ Ρ、Δ Vref 的数值大小转化为负大语言变量NB、负中语言变量匪、负小语言变量NS、零语言变量Z、正 小语言变量PS、正中语言变量PM、正大语言变量PB及的论域; 步骤S3 :将光伏电压变化量△ V和光伏功率变化量Λ P进行模糊化,并根据模糊 规则表进行模糊推理,表示为语言变量形式的光伏电压变化量和光伏功率变化量; 步骤S4 :对步骤S3语言变量形式的光伏电压变化量和光伏功率变化量,进行清 晰化转换为精确的光伏组件电压控制目标值变化量A Vref,用以产生控制电压给电压调整 器,从而产生PWM信号以控制Buck-Boost双向功率电路的运行状态。 所述步骤S1的光伏电压变化量AV为电压增益值乘以相邻时间采集的两次光伏 电压的差值,光伏功率变化量ΛP为功率增益值乘以相邻时间采集的两次光伏功率的差 值。 所述步骤S4所述控制电压是为:电压控制增益值乘以光伏组件电压控制目标值 变化量A Vref,并加上初始所测的光伏电压。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以如下步骤制定模糊规则表: 步骤S21,根据光伏P-V特性曲线,当光伏电压V有较大的正向增加量,此时光伏 电压变化量A V为正大语言变量PB,光伏功率P也有较大的正向增量,此时光伏功率ΔΡ 为正大语言变量PB,继续大幅度增加光伏组件电压控制目标值Vref,即光伏功率变化量 Λ Vref为正大语言变量PB ; 步骤S22,当有较大的光伏电压V增量,即光伏电压变化量AV为正大语言变量 PB,光伏功率P反而减小,则减小光伏组件电压控制目标值Vref,即伏组件电压控制目标值 变化量Δ Vref为负值。 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统和方法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1.采用光伏电压变化量Λ V和功率变化量Λ P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计算量大 大减少,有利于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2.模糊控制器设计很灵活,例如在最大功率点,当电压Λ V和功率Λ Ρ均为零时, 输出Λ Vref为零,可以解决最大功率点的来回震荡问题。 3.蓄电池双向充放电电路拓扑简单,根据光伏输出情况,自动进行充放电切换,保 证负载正常供电,提高了系统效率。【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统的DC/DC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的模糊控制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的模糊控输入、输出隶属函数; 图5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方法与系统的60Wp光伏组件功率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请参看图1和图2,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和DC/ DC电路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统,包括有光伏组件30、负载20、光伏 组件30与负载20之间连接有DC/DC电路10、收集光伏组件30的电信号并输出电信号的模 糊控制器40、模糊控制器40与DC/DC电路10之间连接有电压调整器50 ; 进一步,所述DC/DC电路10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光伏阵列30正极和负载40 -端 的正极母线、两端分别连接光伏阵列30负极和负载40另一端的负极母线,DC/DC电路10还 连接有蓄电池 P的正极输出端,所述蓄电池 P的负极输出端与负极母线连接,所述DC/DC电 路10与蓄电池 P构成Buck-Boost双向功率电路(未标示)。 进一步,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伏MPPT模糊控制系统,包括有光伏组件(30)、负载(20)、光伏组件(30)与负载(20)之间连接有DC/DC电路(10)、收集光伏组件(30)的电信号并输出电信号的模糊控制器(40)、模糊控制器(40)与DC/DC电路(10)之间连接有电压调整器(50),特征在于,所述DC/DC电路(10)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光伏阵列(30)正极和负载(20)一端的正极母线、两端分别连接光伏阵列(30)负极和负载(20)另一端的负极母线,DC/DC电路(10)还连接有蓄电池P的正极输出端,所述蓄电池P的负极输出端与负极母线连接,所述DC/DC电路(10)与蓄电池P构成Buck‑Boost双向功率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昌宏舒杰王浩张继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