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卷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389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卷缆装置。其解决目前存在的电缆易被拉断或受损、电缆收放不自如、易产生叠绕和堵转等问题。解决的技术措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电缆卷筒(1)、电缆(2)、二个改向轮(3)、安装在改向轮(3)上的改向轮轴(4),其特征在于:在电缆卷筒(1)与改向轮(3)之间安装缓冲器(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电缆仅承受使其成U形的最小拉力而不损伤甚至拉断电缆、收放自如、适应于行走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大型移动式工矿设备以及港口码头的移动门式起重机上使用、能吸收单位时间内卷满与放空时卷取长度上的差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等特点。(*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缆专用设备,具体地更属于堆料机、取料机、堆取料机、门式起重机、刮 板机及其它各种大型移动式工矿设备或类似设备的动力电缆的自动同步收、放的电缆巻缆装置。
技术介绍
大型移动式工矿设备,如装卸矿石、煤炭等散装货物的堆料机、取料机、堆取料机、港 口码头使用的门式起重机等机械均是大型工矿电气设备,其动力供电电缆的收放,采用的是 配重式巻缆收放和力矩电机巻缆收放两种主要方式。在行走距离6 0 0米以上的港口及造船 厂用门式起重机作业则采用电缆槽沟的方式收放电缆。下面对这三种收、放电缆的方式予以 具体分析配重式巻缆方式配重式巻缆是靠配重小车的重量带动钢丝绳巻筒使巻简收放电缆。放缆时,电缆拉力使 巻筒带着钢丝绳巻筒正转放缆,配重小车上升;收缆时,靠配重小车的重量通过钢丝绳带动 电缆巻筒,使电缆巻筒反转收缆,其配重小车在所属设备的滑道上作上下移动。这种巻缆方式的缺点1、 一旦钢丝绳未绕在钢丝绳巻筒上或绕在轴上钢丝绳则会跳槽、卡死使电缆被拉断;2、 配重小车因设备故障而出现的升降停止时会产生拉断电缆的现象;3、 因为露天作业,导致滑轮组和钢丝绳极易生锈,产生滑轮不转钢丝绳被卡死现象;4、 巻扬筒每层只可绕5—10圈、电缆巻扬排绕不整齐或电缆在同一个地方越绕越多 而产生叠绕,当设备继续行走时电缆则会被拉断。力矩电机巻缆方式力矩电机巻缆方式是以力矩电机为动力驱动电缆巻筒的收放,其控制方式是采用与行走 联动,行走电机工作时巻缆电机也同时工作。为防止叠绕现象,将巻扬筒设计成饼型,即每层绕一圈,当电缆巻满和电缆放完时的直径不一样,其长度的差额相差一半到四倍左右,这 时靠力矩电机将其差额吸收,即将差额转换为电缆承受拉力,以及力矩电机承受堵转电流而 发热。其缺点1、 电机力矩的转速调定后跟不上电缆收放直径动态变化(一般调在电缆直径变化中点所 要求的转速处),由此超负荷运行使电缆承受拉力过大,而且老化严重甚至损坏电机;2、 巻缆换向不及时或换向撞块移位而会造成电缆线被拉断现象;3、 电器控制联锁线路复杂且故障率高;4、 电机长期空转或堵转运行,导致能耗高。上述两种巻缆方式都是将动力电缆放完,任其拖着走,故经常发生电缆冗长而使其受损。电缆槽沟收放方式其由于不使用于移动的电缆,故不会发生电缆被拉断的情况。其更适应设备长距离行走 的场合。其缺点1、 电缆沟中的供电媒体是角钢,故易生锈并导致电火花产生;2、 电机在短时间单相供电状态下(仅是短时脉冲),会对周围的高频设备产生干扰并使 行走速度得不到提高;3、 由于移动距离长,角钢热胀冷縮易变形,接头处易产生裂缝,同时会造成电刷与供电 角钢接触不良而产生打火现象;4、 由于散装货物易将电缆槽沟淤塞,故不适宜在散装货物如煤炭、矿石、水泥等地方工作;5、 电缆沟排水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缆始终处于U形状态,仅承受使 电缆成U形的最小拉力、电缆不易受损、电缆收放自如、不产生堵转现象、适应于行走距离 在1000米以内的大型移动式工矿设备以及港口码头的移动门式起重机上使用的动力电缆巻 缆装置。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措施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巻缆装置,包括电缆巻筒、电缆、二个改向轮、安装在改向轮上的改 向轮轴,其在于在电缆巻筒与改向轮之间安装缓冲器。其于缓冲器由安装在移动设备上的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两对滑动槽架、连接于滑动槽 架上端的横梁、通过轮轴安装在横梁两端的滑轮、在两对滑动槽架之间作上下移动的配重轮 轴、装在配重轮轴上的配重轮、装在滑动槽架或滑动槽架上的上极限限位器、放缆限位器、 收缆限位器、下极限限位器、通过信号线与上极限限位器、放缆限位器、收缆限位器、下极 限限位器连接的控制器组成;配重轮放置在电缆上并使电缆成U形状。其在于上极限限位器与横梁之间、下极限限位器与底座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00毫米;放 缆限位器与收缆限位器之间的距离至少占滑动槽架整体高度量的15%,其余量二等分后为上 极限限位器与放缆限位器和收缆限位器与下极限限位器之间的距离数量。其在于滑轮之间的距离至少等于配重轮的直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 电缆仅承受使其成U形的最小拉力,不会造成损伤甚至拉断现象;2、 巻缆收放自如、不需排水设施;3、 能适应于行走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大型移动式工矿设备以及港口码头的移动门式 起重机上使用,其造价比电缆槽沟供电方式较低。4、 对巻缆电机的速度无严格要求。5、 能吸收单位时间内巻满与放空时巻取长度上的差额。6、 设备运行稳定可靠,维护简单,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巻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缓冲器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缓冲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巻缆装置,包括电缆巻筒(1)、电缆(2) 、 二个改向轮(3)、安装在改向轮(3)上的改向轮轴(4)。在电缆巻筒(1)与改向轮(3)之间安装缓冲器(5)。缓冲器(5)的组成在移动设备上采用焊接或螺栓固定底座(6);在底座(6)上采用焊接或螺栓固定两对 滑动槽架(7、 8),滑动槽架(7、 8)之间的空间宽度比配重轮轴(14)的直径约大5mm, 两对滑动槽架(7、 8)之间的空间宽度比配重轮(15)的厚度大约5ram,以配重轮(15)和 配重轮轴(14)在两对滑动槽架(7、 8)内能自由升降又不过于晃动为宜。配重轮(15)的 重量为120公斤。配重轮(15)重量的选取是根据电缆的粗细、形状和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来确定,以电缆在U型控制段内能自由弯曲成型又不折损电缆为宜。这样就使电缆始终只承 受自重轮重量的拉力,而不至于损坏电缆, 一般在50 200公斤为宜。取滑动槽架(7、 8)的高度为3米。 一般,设备行走速度越快,U取得越长,速度慢, 则U可取短一些。 一般取2—4米即可(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取4 8米高)。在两对滑动槽架(7、 8)上端采用焊接或螺栓固定连接横梁(9);滑轮(12、 13)紧配 合安装在轮轴(10、 11)上,将轮轴(10、 11)安装在横梁(9)两端孔内。滑轮(12、 13) 之间的距离大于配重轮(15)的直径3 mm左右;配重轮(15)放置在电缆(2)上并使电缆 (2)成U形状。配重轮(15)在两对滑动槽架(7、 8)之间通过电缆(2)的运动而带动配 重轮轴(14)作上下移动。在滑动槽架(7)或滑动槽架(8)上自上而下用螺钉固定上极限限位器(16)、放缆限位器(17)、收缆限位器(18)、下极限限位器(19),这四个限位器分别通过信号线(20)与控制器(21)连接。上极限限位器(16)与横梁(9)之间的距离为130咖,下极限限位 器(19)与底座(6)之间的距离为130 mm,放缆限位器(17)与收缆限位器(18)之间的 距离取滑动槽架(7)或滑动槽架(8)总高度即3000隱的15%,即为450 mm,余下的高度 数分成二等份即为上极限限位器(16)与放缆限位器(17)、收缆限位器(18)与下极限限 位器(19)两段各自的距离,即每段的距离为1145mm。二个改向轮(3)通过二个改向轮轴(4)与焊接在滑动槽架(7)或滑动槽架(8)上的 支架(20)连接,支架(20)与横梁(9)平行安装。工作原理电缆从电缆巻盘出来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卷缆装置,包括电缆卷筒(1)、电缆(2)、二个改向轮(3)、安装在改向轮(3)上的改向轮轴(4),其特征在于:在电缆卷筒(1)与改向轮(3)之间安装缓冲器(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卷缆装置,其特征在于:缓冲器(5)由安装在移动设备上的底座(6)、固定在底座(6)上的两对滑动槽架(7、8)、连接于滑动槽架(7)上端的横梁(9)、通过轮轴(10、11)安装在横梁(9)两端的滑轮(12、13)、在两对滑动槽架(7、8)之间作上下移动的配重轮轴(14)、装在配重轮轴(14)上的配重轮(15)、装在滑动槽架(7)或滑动槽架(8)上的上极限限位器(16)、放缆限位器(17)、收缆限位器(18)、下极限限位器(19)、通过信号线(20)与上极限限位器(16)、放缆限位器(17)、收缆限位器(18)、下极限限位器(19)连接的控制器(21)组成;配重轮(15)放置在电缆(2)上并使电缆(2)成U形状。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卷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极限限位器(16)与横梁(9)之间、下极限限位器(19)与底座(6)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00毫米;放缆限位器(17)与收缆限位器(18)之间的距离至少占滑动槽架(7、8)整体高度量的15%,其余量二等分后为上极限限位器(16)与放缆限位器(17)和收缆限位器(18)与下极限限位器(19)之间的距离数量。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设备电缆新型卷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滑轮(12、13)之间的距离至少等于配重轮(15)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文苏飞谭平王茂清钟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