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23875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5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桩,包括上部桩基、下部桩基、托换钢管和操作坑,操作坑内设置下回填土层和上回填土层,上回填土层内设置混凝土承台,下部桩基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内,上部桩基下端与下部桩基上端连接,上部桩基上端依次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和下回填土层并伸入到混凝土承台内,托换钢管下端与上部桩基上端连接,托换钢管上端与建筑物基础连接,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内具有桩基通道,上部桩基与桩基通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该建筑物基础加固桩能够有效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层负摩阻力对上部桩基的影响,保证了该基础加固桩传递的荷载均由下部桩基与非湿陷性黄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承担,有效的减小了总桩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物基础加固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
技术介绍
目前,主要的粧式托换法有静压粧、预压粧、锚杆静压粧、打入粧、树根粧等,施工中用的最多的是静压粧,其原理是以既有建筑自重做反力,利用原基础梁或基础板,采用液压方法将粧段逐段压入地基中,起到加固补强作用。其中,静压粧的工艺做法时:先开挖操作坑1,然后安装粧尖,接下来逐段对粧身6进行压粧,焊接连接或用硫磺砂浆连接,直至设计压粧力,拆去压粧液压设备,再安装托换钢管2,对操作坑1进行回填,具体采用3:7灰土或2:8灰土填至粧身6端部下200mm处,接下来再支承台模板,再浇灌混凝土形成支撑在建筑物基础4下方的混凝土承台5,再次对操作坑1进行回填,最后对地面3进行恢复。现有技术中所采用方法存在的缺点及不足是:1、由于粧身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中时,不能考虑粧身侧阻,粧身应穿透自重湿陷性黄土层,由下部非湿陷土层承担上部荷载,而在采用静压粧托换时,当上部建筑物自重太小,提供的反压不足,难以穿透深厚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2、当粧身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中时,黄土浸水湿陷,使得粧身产生负摩阻力,导致压入非湿陷性土层中的粧长变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该建筑物基础加固粧能够有效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层负摩阻力对上部粧基的影响,保证了该基础加固粧传递的荷载均由下部粧基与非湿陷性黄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承担,有效的减小了总粧长,节约了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粧基、下部粧基、托换钢管和开设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内的操作坑,所述操作坑从地面延伸至建筑物基础的下方,所述操作坑内设置有下回填土层和设置在所述下回填土层上方的上回填土层,所述上回填土层内设置有与建筑物基础下端面相连接的混凝土承台,所述下部粧基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内,所述上部粧基的下端与所述下部粧基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上部粧基的上端依次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和下回填土层并伸入到所述混凝土承台内,所述托换钢管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承台内,所述托换钢管的下端与所述上部粧基的上端相连接,所述托换钢管的上端与所述建筑物基础相连接,所述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内具有粧基通道,所述粧基通道的孔径与所述下部粧基的直径相等,所述上部粧基的直径小于所述下部粧基的直径,所述上部粧基与所述粧基通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上述的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粧基包括多节逐次连接的下部钢管粧,多个所述下部钢管粧内均浇灌有混凝土,位于最下方的一节下部钢管粧的下端设置有粧尖;所述上部粧基包括多节逐次连接的上部钢管粧,多个所述上部钢管粧内均浇灌有混凝土。上述的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下部钢管粧焊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上部钢管粧焊接连接,所述上部粧基的上端与托换钢管的下端焊接连接。上述的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上部钢管粧的焊接连接处以及所述上部粧基与托换钢管的焊接连接处均焊接有多个竖直布设的加劲条。上述的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劲条绕所述上部粧基的圆周方向均匀布设。上述的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粧基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钢垫板,所述上部粧基固定安装在所述钢垫板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中,由于上部粧基与所述粧基通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所述上部粧基与所述粧基通道的侧壁相分离,使得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与所述上部粧基相分离,消除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层负摩阻力对上部粧基的影响,保证了该基础加固粧传递的荷载均由下部粧基与非湿陷性黄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承担,有效的减小了总粧长,节约了成本。2、本技术中,由于上部粧基与粧基通道的侧壁相分离,使得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与所述上部粧基相分离,为了保证上部粧基的强度和刚度,为防止其局部失稳,通过设置加劲条,来提尚上部粧基的强度和刚度,有效提尚其稳定性。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建筑物基础加固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 一操作坑;2—托换钢管;3—地面;4一建筑物基础;5—混凝土承台;6—粧身;7一上回填土层;8一下回填土层;9一上部粧基;9-1 一上部钢管粧;10—粧基通道;11 一钢垫板;12—下部粧基;12-1—下部钢管粧;12-2—粧尖;13一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4一非湿陷性黄土层;15—加劲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的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包括上部粧基9、下部粧基12、托换钢管2和开设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内的操作坑1,所述操作坑1从地面3延伸至建筑物基础4的下方,所述操作坑1内设置有下回填土层8和设置在所述下回填土层8上方的上回填土层7,所述上回填土层7内设置有与建筑物基础4下端面相连接的混凝土承台5,所述下部粧基12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14内,所述上部粧基9的下端与所述下部粧基12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上部粧基9的上端依次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和下回填土层8并伸入到所述混凝土承台5内,所述托换钢管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承台5内,所述托换钢管2的下端与所述上部粧基9的上端相连接,所述托换钢管2的上端与所述建筑物基础4相连接,所述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内具有粧基通道10,所述粧基通道10的孔径与所述下部粧基12的直径相等,所述上部粧基9的直径小于所述下部粧基12的直径,所述上部粧基9与所述粧基通道10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本实施例中,该建筑物基础加固粧在使用时,建筑物基础4将载荷传递给托换钢管2和混凝土承台5,然后再将载荷传递给上部粧基9和下部粧基12,最后通过所述下部粧基12将载荷传递给非湿陷性黄土层14内,即由下部粧基12与非湿陷性土层14的摩擦力来承担所述载荷。本实施例中,由于上部粧基9与所述粧基通道10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所述上部粧基9与所述粧基通道10的侧壁相分离,使得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与所述上部粧基9相分离,消除了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负摩阻力对上部粧基9的影响,保证了该基础加固粧传递的荷载均由下部粧基12与非湿陷性黄土层14之间的摩擦力来承担,有效的减小了总粧长,节约了成本。如图2所示,所述下部粧基12包括多节逐次连接的下部钢管粧12-1,多个所述下部钢管粧12-1内均浇灌有混凝土,位于最下方的一节下部钢管粧12-1的下端设置有粧尖12-2 ;所述上部粧基9包括多节逐次连接的上部钢管粧9-1,多个所述上部钢管粧9-1内均浇灌有混凝土。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部粧基12由多节下部钢管粧12-1和浇灌在其内的混凝土构成,方便了对下部钢管粧12-1的逐节顶推,所述上部粧基9由多节上部钢管粧9-1和浇灌在其内的混凝土构成,方便了对上部钢管粧9-1的逐节顶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下部钢管粧12-1焊接连接,相邻两个所述上部钢管粧9-1焊接连接,所述上部粧基9的上端与托换钢管2的下端焊接连接。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上部钢管粧9-1的焊接连接处以及所述上部粧基9与托换钢管2的焊接连接处均焊接有多个竖直布设的加劲条15。由于上部粧基9与粧基通道10的侧壁相分离,使得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物基础加固桩,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桩基(9)、下部桩基(12)、托换钢管(2)和开设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内的操作坑(1),所述操作坑(1)从地面(3)延伸至建筑物基础(4)的下方,所述操作坑(1)内设置有下回填土层(8)和设置在所述下回填土层(8)上方的上回填土层(7),所述上回填土层(7)内设置有与建筑物基础(4)下端面相连接的混凝土承台(5),所述下部桩基(12)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14)内,所述上部桩基(9)的下端与所述下部桩基(12)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上部桩基(9)的上端依次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和下回填土层(8)并伸入到所述混凝土承台(5)内,所述托换钢管(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承台(5)内,所述托换钢管(2)的下端与所述上部桩基(9)的上端相连接,所述托换钢管(2)的上端与所述建筑物基础(4)相连接,所述自重湿陷性黄土层(13)内具有桩基通道(10),所述桩基通道(10)的孔径与所述下部桩基(12)的直径相等,所述上部桩基(9)的直径小于所述下部桩基(12)的直径,所述上部桩基(9)与所述桩基通道(10)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郅彬李强吴长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