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0934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24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内部装配硬管、外部装配硬管、O形密封圈和U形开槽夹片;外部装配硬管包括基管和套管,基管与套管之间通过环形过渡面衔接,套管的外边缘具有翻边结构;O形密封圈设置在环形槽内,内部装配硬管插接到套管内并且其端部紧靠环形过渡面;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套设在套管的翻边结构上,并且通过螺栓将内部装配硬管和外部装配硬管固定。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方便,而且仅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便可以连接两段硬管,且能够保证外部装配硬管在轴线上转动,不影响下一步工序的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的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2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无法直接连接,通常需要采用橡胶软管过渡才能完成连接结构;而硬管与软管配合需要留有一定的干涉量,在装配的过程中步骤繁杂,且安装较为费力。另外,橡胶管路对于高温管路的连接,因普通橡胶受热易老化,影响了管路可靠性。而采用耐高温的橡胶管路又使生产成本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种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三直径的内部装配硬管、外部装配硬管、0形密封圈和U形开槽夹片;所述U形开槽夹片上开设有长槽;所述内部装配硬管的外壁上开设有带螺纹的螺纹槽和环形槽;所述外部装配硬管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基管和具有第二直径的套管,所述基管与所述套管之间通过环形过渡面衔接,所述套管的外边缘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直径,所述第三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径;所述0形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并且所述内部装配硬管插接到所述套管内并且其端部紧靠所述环形过渡面;所述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套设在所述套管的翻边结构上,并且所述U形开槽夹片通过螺栓和内部装配硬管上的螺纹槽螺接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方便,而且仅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便可以连接两段硬管,且能够保证外部装配硬管在轴线上转动,不影响下一步工序的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圆圈处所示连接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不含U形开槽夹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实施例1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具有第三直径的内部装配硬管1、外部装配硬管4、0形密封圈2和U形开槽夹片3。所述U形开槽夹片3上开设有长槽;所述内部装配硬管1的外壁上开设有带螺纹的螺纹槽和环形槽;所述外部装配硬管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基管和具有第二直径的套管,所述基管与所述套管之间通过环形过渡面衔接,所述套管的外边缘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直径,所述第三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径。装配时,将所述0形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并且所述内部装配硬管插接到所述套管内并且其端部紧靠所述环形过渡面;所述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套设在所述套管的翻边结构上,并且所述U形开槽夹片通过螺栓和内部装配硬管上的螺纹槽螺接固定;所述外部装配硬管的翻边结构穿过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U形开槽夹片便可限制外部装配硬管的轴向运动,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仅卡住部分外部装配硬管翻边结构,不能限制其转动,故外部装配硬管可以绕轴线克服摩擦阻力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部装配硬管对应于所述套管的外表面上喷涂形成有硬质润滑膜层,所述硬质润滑膜层兼有耐磨和自润滑的特点。所述硬质润滑膜层的组成为6.0?8.0被%的十二钼磷酸、1.0?1.5被%的三氟化错、10.0?12.0wt%的氧化铝、10.0?12.0wt%的铝、(λ 3?0.5wt%的锆,和余量的镍;涂层的厚度为5?100 μ m,优选为10?50 μπι。上述涂层采用粉末原料,并且通过惰性气氛球磨使得粉末原料中作为金属成分的铝、锆和镍的粉末粒径为1 μπι以下,而十二钼磷酸、三氟化锆的粒径为3?5 μ m。然后利用冷喷涂工艺进行喷涂,使用的送粉气体为N2。冷喷涂后在N2气氛下,于300?350°C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时间为3.0?5.0小时。喷涂所得到的硬质润滑膜层的硬度叭二可以达到900,而且该膜层粗糙度可以控制到0.1 μπι以下,具有优异的低摩擦性能,能够保证良好的旋转。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操作简便,而且仅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便可以连接两段硬管,且能够保证外部装配硬管在轴线上转动,不影响下一步工序的操作。因外部装配硬管上的限位结构可以防止管路中流动的介质接触到0型密封圈,可以避免0型密封圈遭到腐蚀。另外,0型密封圈因其体积较小又是标准零部件,即使采用耐高温橡胶,也不会增加成本,又可以避免使用橡胶软管连接硬管存在的橡胶高温老化的风险,提高了连接结构的可靠性。本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结构可以在今后开发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传动总成上的管路连接使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具体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专利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三直径的内部装配硬管、外部装配硬管、0形密封圈和U形开槽夹片;所述U形开槽夹片上开设有长槽;所述内部装配硬管的外壁上开设有带螺纹的螺纹槽和环形槽;所述外部装配硬管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基管和具有第二直径的套管,所述基管与所述套管之间通过环形过渡面衔接,所述套管的外边缘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直径,所述第三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径;所述0形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并且所述内部装配硬管插接到所述套管内并且其端部紧靠所述环形过渡面;所述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套设在所述套管的翻边结构上,并且所述U形开槽夹片通过螺栓和内部装配硬管上的螺纹槽螺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装配硬管对应于所述套管的外表面上喷涂形成有硬质润滑膜层。【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的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内部装配硬管、外部装配硬管、O形密封圈和U形开槽夹片;外部装配硬管包括基管和套管,基管与套管之间通过环形过渡面衔接,套管的外边缘具有翻边结构;O形密封圈设置在环形槽内,内部装配硬管插接到套管内并且其端部紧靠环形过渡面;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套设在套管的翻边结构上,并且通过螺栓将内部装配硬管和外部装配硬管固定。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方便,而且仅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便可以连接两段硬管,且能够保证外部装配硬管在轴线上转动,不影响下一步工序的操作。【IPC分类】F16L21/08【公开号】CN105351648【申请号】CN201510759437【专利技术人】谢克非, 孙永海, 代晓旭 【申请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申请日】2015年11月9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管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三直径的内部装配硬管、外部装配硬管、O形密封圈和U形开槽夹片;所述U形开槽夹片上开设有长槽;所述内部装配硬管的外壁上开设有带螺纹的螺纹槽和环形槽;所述外部装配硬管包括具有第一直径的基管和具有第二直径的套管,所述基管与所述套管之间通过环形过渡面衔接,所述套管的外边缘具有翻边结构;所述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直径,所述第三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直径;所述O形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并且所述内部装配硬管插接到所述套管内并且其端部紧靠所述环形过渡面;所述U形开槽夹片的长槽套设在所述套管的翻边结构上,并且所述U形开槽夹片通过螺栓和内部装配硬管上的螺纹槽螺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克非孙永海代晓旭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