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94478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8 15:20
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包括具有阀腔的阀体以及收容在阀腔内的第一、第二阀芯,阀腔包括前后贯通布置的前、后阀腔,第一阀芯布置在前阀腔中,第二阀芯布置在后阀腔中;第一阀芯大致呈锥形从而具有锥侧面和锥底面,前阀腔具有与第一阀芯的锥侧面大致适配的锥形腔面;锥底面朝向进风端,在前阀腔中固设有定位轴,第一阀芯设置有锥体孔,第一阀芯通过锥体孔套装在定位轴上并且第一阀芯结合着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套装在定位轴上并且其定位端的轴向位置可调;第二阀芯呈碟片状并能够径向转动地布置在后阀腔中,旋转驱动轴穿过后阀腔的腔壁连接到第二阀芯。这样,风量调节阀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实验室环境从而能够对通风柜的面风速予以稳定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量调节阀,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新结构的风量调节阀,所述风量调节阀能够应于实验室的通风系统中,用于调节通风柜的面风速从而使面风速保持基本恒定的状态。
技术介绍
实验室通风系统主要是用于捕捉和阻隔有害气体从而保证实验室试验人员人身安全的安全保障系统,这就需要对通风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即通风柜的面风速进行有效控制,过高或过低的面风速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过低的面风速无法有效地捕捉有害气体,而过高的面风速则会导致试验数据的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而且也会导致室内冷、热空气过分被置换进而导致能耗大大提高。所述面风速是指通风柜的试验操作面门口的风速,一般控制在每秒0.5米比较佳。如图1所示,现有的实验室通风系统主要由多个通风柜并联而成,例如图1中所示的通风柜al、a2和a3。所述通风柜al、a2和a3具有类似的结构下面以所述通风柜al为例子作介绍。所述通风柜al中不仅具有用于放置实验器件的试验台而且具有实验腔alO,在所述实验腔alO的前侧设置有操作窗口,在所述操作窗口位置设置有能够调节所述操作窗口的开启面积S1的视窗ml。所述通风柜al还设置有与所述实验腔alO连通的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排风通道B1相连通,在所述排风通道B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操作窗口的面风速的风量控制阀F1。而为了监控所述操作窗口的面风速,在所述通风柜al上还设置有风压感应器,所述风压感应器与控制器K1电信号连接。同样地,所述通风柜(a2、a3)分别连通所述排风通道(B2、B3 ),在所述排风通道(B2、B3 )上也分别设置有风量控制阀(F2、F3 )。所述排风通道(Bl、B2、B3)分别连通到总排风通道B。在所述总排风通道B上连接有能够排出所述通风柜(al、a2、a3)中空气的抽风机C。在所述总排风通道B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查所述总排风通道B风量的风压感应器J以及用于关闭或开启所述总排风通道B的总阀体F。所述通风系统还包括控制器K,所述风压感应器J电信号连接到所述控制器K。需要使用所述通风柜al进行实验操作时,通过所述控制器K开启总阀体F和启动所述抽风机C,同时所述控制器K1控制所述风量控制阀F1使其具有合适的开启度即能够使所述通风柜al具有合适的面风速。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因素导致所述通风柜al的面风速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自身干扰因素:在所述视窗ml升高或降低时,或者其它因素(如人体遮挡所述通风柜al的操作窗口)导致所述操作窗口的通风面积发生变化而引起所述通风柜al的流量、风压出现变化;第二种,外在干扰因素:在所述视窗ml未发生位移时,由于需要启动或关闭另一个通风柜(a2或a3)时,为了能够为所述通风柜a2或通风柜a3提供适配的风量,所述抽风机C会增大或减少功率而使所述总排风通道B内的风压发生变化,而所述总排风通道B内的风压发生变化又将干扰到所述通风柜al的工作风压和风量。如果此时的所述风量控制阀F1不能快速化解掉外界风压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就会使所述通风柜al本已稳定的面风速发生异常的变化。为此,如何设计一种风量调节阀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结构能够快速地化解掉风压变化引起的面风速的变化是值得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探索的问题。目前在所述通风系统中主要使用碟阀作为通风柜的风量控制阀,所述蝶阀不仅能够关断风管而且也导通风管,但其缺陷是明显的,首先不仅在于蝶阀的开度大小虽然可调但调节精度非常低,更重要的是蝶阀的开启或关闭需要通过执行器动作完成,其响应速度过慢。也有人提出把文丘里阀和碟阀串联使用来叠加它们的优点并相互抵消对方的缺点的技术方案,但是这种简单的组合存在如下明显的缺陷:第一个缺陷是,由于文丘里阀和碟阀一般是由两个不同的企业制造,它们各自具有控制器,由于控制信号失真、误差等原因导致它们的控制系统之间即使予以自动地联动控制,但总体控制精度不高,不能实现风量和风压控制精确匹配;第二个缺陷是,文丘里阀本身不仅具有安装浮子的阀腔而且还具有控制所述浮子轴向位置的控制阀腔,也还具有机械和电气的控制器从而使文丘里阀本身体积庞大而且结构复杂,且由于文丘里阀和碟阀是两个独立的控制阀门,不仅购买、组装成本高,而且组装结构也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些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如何克服它们的缺点而主要利用它们的优点,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一个方面是,在保留这种组合阀体优点的基础上能够简化结构从而大大降低本专利技术阀体的制造成本;另一个方面是使本专利技术的阀体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实验室环境从而能够对通风柜的面风速予以稳定的控制。鉴于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阀腔的阀体以及收容在所述阀腔内的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所述阀腔包括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前后贯通布置的前阀腔和后阀腔,所述第一阀芯布置在所述前阀腔中,所述第二阀芯布置在所述后阀腔中;其中,所述第一阀芯大致呈锥形从而具有锥侧面和锥底面,所述前阀腔具有与所述第一阀芯的锥侧面大致适配的锥形腔面;所述锥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阀芯的迎风面,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阀体的进风端,在所述前阀腔的中轴线方向上固设有定位轴,所述第一阀芯沿锥体旋转中轴线方向设置有锥体孔,所述第一阀芯通过所述锥体孔套装在所述定位轴上并且所述第一阀芯结合着能够让所述第一阀芯弹性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装在所述定位轴上并且所述复位弹簧的定位端的位置可调;所述第二阀芯呈碟片状并能够径向转动地布置在所述后阀腔中,还包括旋转驱动轴,所述旋转驱动轴穿过所述后阀腔的腔壁连接到所述第二阀芯。其中,所述阀腔包括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前后贯通布置的前阀腔和后阀腔,为此形成所述前阀腔和后阀腔的阀体可以是一体化的阀体,也可以是前后布置的两个阀体(前阀体和后阀体)的组合体;在分体的阀体结构中,所述前阀体和后阀体中分别设置所述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其中,所述锥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阀芯的迎风面,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阀体的进风端,实质上定义了所述第一阀芯的锥侧面、锥底面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锥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阀芯的迎风面,而所述锥侧面则形成所述第一阀芯的背风面。为此,当在所述锥底面和所述锥侧面之间存在正向的风压差,并且所述风压差足够大的情况下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阀芯克服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向所述阀体的出风端移动直至所述风压差与所述复位弹簧的弹性力相互平衡的位置。而当所述风压差消失或减弱的时候,所述复位弹簧又能驱动所述第一阀芯向所述阀体的进风端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风压差与所述复位弹簧的弹性力相互平衡的另一个位置。其中,所述前阀腔具有与所述第一阀芯的锥侧面大致适配的锥形腔面,为此,所述前阀腔具有向内收窄的区域,这样,当所述第一阀芯向所述阀体的出风端方向(向后方向)移动靠近所述收窄区域时,所述第一阀芯的锥侧面与所述锥形腔面的配合能够减少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阀体之间的第一通风间隙,而当所述第一阀芯反方向移动时又能够增大所述第一通风间隙。而所述前阀腔的锥形腔面大致适配所述第一阀芯的锥侧面,这样所述锥形腔面与所述锥侧面之间所形成的所述第一通风间隙虽然呈倾斜状但具有大致平行的通道壁面,气流在所述第一通风间隙中能够比较稳定地流动进而具有稳定的气压,减少了所述第一通风间隙中的紊流以及由此导致的不确当前第1页1 2&nb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具有新型结构的风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阀腔的阀体以及收容在所述阀腔内的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所述阀腔包括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前后贯通布置的前阀腔和后阀腔,所述第一阀芯布置在所述前阀腔中,所述第二阀芯布置在所述后阀腔中;其中,所述第一阀芯大致呈锥形从而具有锥侧面和锥底面,所述前阀腔具有与所述第一阀芯的锥侧面大致适配的锥形腔面;所述锥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阀芯的迎风面,所述迎风面朝向所述阀体的进风端,在所述前阀腔的中轴线方向上固设有定位轴,所述第一阀芯沿锥体旋转中轴线方向设置有锥体孔,所述第一阀芯通过所述锥体孔套装在所述定位轴上并且所述第一阀芯结合着能够让所述第一阀芯弹性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装在所述定位轴上并且所述复位弹簧的定位端在所述定位轴上的轴向位置可调;所述第二阀芯呈碟片状并能够径向转动地布置在所述后阀腔中,还包括旋转驱动轴,所述旋转驱动轴穿过所述后阀腔的腔壁连接到所述第二阀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保标陈绍枢刘冬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艺普实验室设备研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