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50910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连接所述第一端子的两相对板面,一第二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两相对板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面积相等,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仅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且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接触面积等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设及一种连接器组合,尤指保证高频信号传输的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201020156670.X的中国专利掲露了一USB2.0插座,其包括一塑胶座体、 一金属外壳、一舌片、一排第一端子、及一排第二端子。该舌片呈水平位设于该塑胶座体前 端,该舌片上设有个间隔排列的透空槽。该一排第二端子与一排第一端子是为相同连接介 面且端子的序号相互为反向排列,亦共计支呈间隔排列固定于该塑胶座体,该第一端子设 有一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凸出该舌片上面且对应该透空槽弹动,该第二端子设有一 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凸出该舌片下面且对应该透空槽弹动,其中对应同一透空槽的 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是为一前一后相互对齐。借由W上构造, 一USB2. 0接头设有一塑胶座体及一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包覆该塑胶座体,该塑胶座体一 面设有一排接点,当该USB2. 0接头的接点朝上呈正向转向该连接槽插入时,其一排接点与 舌片下方的该一排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电连接。USB2. 0接头的接点朝下呈反向插入时, 其一排接点与舌片上方的该一排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电连接。由于接头的接点与插座第 一接触部或者第二接触部是在上下方向堆叠接触,故信号传输横截面积不相等,难W达到 高频性能。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W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高频信号传输 的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W下技术手段: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第一 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连接所述 第一端子的两相对板面,一第二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 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两相对板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与所述第 二接触面的面积相等,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仅所述第一接触面与 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且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接触面积等于所述第一接触 面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W及一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凹 设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中,自所述第一 固定部朝所述收容空间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绝缘本体内壁有间 隙,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对接面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一侧为所 述第一接触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置有一弹性体位于所述间隙中,所述弹性体一侧 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体相对另一侧抵接所述绝缘本体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体与所述绝缘本体独立成型,所述弹性体是由弹性橡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设有一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 间,所述弯曲部板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板面不在同一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一基部, 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一插接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部中,自所 述第二固定部向所述插接部延伸形成一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插接部中,所述第二接触部一 侧为所述第二接触面。 进一步的,所述基部凹设一让位空间,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一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 让位空间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所述第二固定 部位于所述让位空间外,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第二连接部朝 向所述让位空间弹性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均为倾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均为台阶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面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从头到尾的厚度及宽度相等,所述第二端子从头到尾的 厚度及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一端子厚度与所述第二端子厚度相等,所述第一端子宽度与所 述第二端子宽度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面积 相等,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仅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 接触,故信号传输的横截面积相等,从而能达到高频信号传输性能。【【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前的剖视图; 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后的剖视图; 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前的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后的剖视图; 图5是本技术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前的剖视图; 图6是本技术第S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后的剖视图; 图7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前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后的剖视图; 图9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前的剖视图; 图10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插入之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W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本技术的连接器组合包括一 第一连接器与一第二连接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 如图I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绝缘本体I 前端面为对接面(为标号);及多个第一端子2,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排成一排固定于所述第 一绝缘本体1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设有一收容空间10。所述第一端子2由金属板材弯 折成型,所述第一端子2厚度和宽度均匀(即所述第一端子2从头到尾的厚度及宽度相等)。 所述第一端子2设有一第一固定部20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中,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0 向左弯折延伸一第一焊接部22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外。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0朝向所 述收容空间10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24,所述第一连接部24与所述绝缘本体1内壁有间 隙(未标号)。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4沿水平向右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21 (即自所述第一连 接部24朝向所述对接面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为平板状,所述第 一接触部21包括一第一上表面212及一第一下表面213,所述第一接触部21具有一第一接 触面23连接所述第一上表面212及所述第一下表面213,所述第一接触面23为竖直的平 面,即所述第一接触面23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子2的对接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弹性体5,所述弹性体5与所述 第一绝缘本体1单独成型(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5也可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 一体 成型),所述弹性体5由具有弹性的塑胶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5是由弹性橡 胶制成,所述弹性体5位于所述间隙(未标号)中,所述弹性体5左侧抵接所述绝缘本体1内 壁,所述弹性体5右侧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4。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3及多个第二端子4,多 个所述第二端子4排成一排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中。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设有一基 当前第1页1&n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连接所述第一端子的两相对板面;    一第二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的两相对板面,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面积相等,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仅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且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接触面积等于所述第一接触面的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