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49510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包括:阀体,其内部设有一腔室,阀体的上端凹设有上通槽,其一侧开设有进液口,阀体的底部设有下通槽,上通槽、进液口及下通槽分别与腔室连通;杆套,其下端插接于阀体的上通槽内,其内腔中放置有一能移动的转杆,转杆的上端凸伸出杆套的上端口;密封部件,包括有一密封头及一密封套嘴,密封头的上端与转杆的下端相连接,密封套嘴螺接于下通槽中,其设有与腔室相连通的流道,密封头随转杆下移时,其外侧面能与流道的内侧面密封接触,其下端则对应位于流道的下端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能及时残液清理,确保无残液存留,避免对井口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应用于石油开采过程中,涉及一种在油井井口处用于油井采出液录取油样的装置,具体而言,是一种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
技术介绍
油田开采过程中需要对油井每日进行取样,由于现有的取样阀门都有一段导液段,在进行取样操作后,会有残液存留在导液装置内。由于油井产出液的粘度影响,导液装置中的液体不会很快流出,此处存留在导液段中的油井产出液称为残液。残液需要取样人员采用棉纱等方式进行人工擦除。在取样结束后,取样人员由于操作规执行不完整,很多情况下,不对取样阀门处的残液进行擦除,造成取样阀门处的残液落地,在井口管线周围形成油渍。如果出现下雨或生产区水位上升等情况,会造成油渍随水飘散,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凝固在导液装置内的油还影响下一个油样的准确度。有鉴于此,本设计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研制出一种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以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能及时残液清理,确保无残液存留,避免对井口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包括:阀体,其内部设有一腔室,所述阀体的上端凹设有上通槽,其一侧开设有进液口,所述阀体的底部设有下通槽,所述上通槽、进液口及下通槽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杆套,其下端插接于所述阀体的上通槽内,其内腔中放置有一能移动的转杆,所述转杆的上端凸伸出所述杆套的上端口;密封部件,包括有一密封头及一密封套嘴,所述密封头的上端与所述转杆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密封套嘴螺接于所述下通槽中,其设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流道,所述密封头随所述转杆下移时,其外侧面能与所述流道的内侧面密封接触,其下端则对应位于所述流道的下端口处。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密封头包括有一倒锥形的密封锥及一推液杆,所述密封锥的上端面通过一导接头与所述转杆的下端相连接,所述推液杆的上端连接于所述密封锥的下端头,所述流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通的一凹部及一导流通道,所述凹部与所述密封锥外侧面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密封锥随所述转杆下移时,其外侧面能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密封接触,所述推液杆则插设于所述导流通道内,其下端头对应位于所述导流通道的下端口处。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上通槽下端处的侧壁上向内凸设有一耳部,所述密封锥上端的外周缘形成有环耳,当所述密封锥的外侧面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密封接触时,所述环耳能对应与所述耳部相接触。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密封套嘴的底面上沿周向均布的凹设有多个扳手槽。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阀体的另一侧开设有一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腔室相连通,其外端口处设有一丝堵。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腔室之间通过一呈倾斜向下设置的进液通道相连通,所述腔室与所述出液口之间通过一呈倾斜向上设置的出液通道相连通。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杆套的上端口处通过外螺纹连接有一压帽,其内腔中放置有格兰头及密封填料,所述压帽、格兰头及密封填料套设在所述转杆外侧,且所述格兰头的上端承托于所述杆套的上端面,并与所述压帽相接触,其下端相邻于所述密封填料的上端处,所述杆套的内壁上另凸设有一承托环耳,所述承托环耳相邻于所述密封填料的下侧。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杆套的内侧壁形成有一螺纹段,所述螺纹段相邻于所述承托环耳的下侧,所述转杆的下端与所述螺纹段相连接。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密封填料为一石棉盘根。如上所述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中,所述转杆的上端套接有一手轮。本技术提出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通过设置密封头及密封套嘴的相互配合,能及时残液清理,确保阀体的腔室以及流道内无残液存留,避免了对井口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其中,利用密封锥及凹部之间的锥面密封、以及推液杆及导流通道之间的相互配合,更利于液体的流出;通过密封锥与凹部之间的锥面配合,密封效果好,保证本技术对密闭性的要求;通过密封套嘴与阀体的下通槽之间螺纹连接,转杆之间相互连接,便于对其进行更换,大大延长本技术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在阀体上设置出液口及出液通道,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情况下,便于与其它部件的连通,扩大了本技术的应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H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密封套嘴的仰视放大图。图4本技术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处于密封状态的使用参考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I 阀体 11 腔室12上通槽 121环耳13进液口 14 下通槽15出液口 16 丝堵17进液通道18 出液通道2 杆套 21 转杆22压帽 23 格兰头24密封填料25 承托环耳26螺纹段 27 手轮3密封部件31密封头311密封锥311a耳部312推液杆33导接头32密封套嘴320流道321凹部322导流通道323扳手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Η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密封套嘴的仰视放大图。图4本技术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处于密封状态的使用参考图。参见图1,本技术提出的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包括阀体1、杆套2及密封部件3,其中:所述阀体1内部设有一腔室11,其上端凹设有上通槽12,其一侧开设有进液口 13,所述阀体1的底部设有下通槽14,所述上通槽12、进液口 13及下通槽14分别与所述腔室11连通;所述杆套2的下端插接于所述阀体1的上通槽12内,其内腔中放置有一能移动的转杆21,所述转杆21的上端凸伸出所述杆套2的上端口,至于所述杆套2与阀体1的具体连接方式,可采用任何公知的形式(图中为螺接),仅需保证两者之间能连接固定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密封部件3包括有一密封头31及一密封套嘴32,所述密封头31的上端与所述转杆21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密封套嘴32螺接于所述下通槽14中,其设有与所述腔室11相连通的流道320,所述密封头31随所述转杆21下移时,其外侧面能与所述流道320的内侧面密封接触,其下端则对应位于所述流道320的下端口处,由此,在通过本技术取液结束后,利用密封头311与密封套嘴32的相互配合,能将残留在所述流道321中的残留液体推出,确保了在阀体内无残液存留,避免对井口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请一并参见图2,所述密封头31包括有一倒锥形的密封锥311及一推液杆312,所述密封锥311的上端面通过一导接头33与所述转杆21的下端相连接,所述推液杆312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井无残液取样阀门包括:阀体,其内部设有一腔室,所述阀体的上端凹设有上通槽,其一侧开设有进液口,所述阀体的底部设有下通槽,所述上通槽、进液口及下通槽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杆套,其下端插接于所述阀体的上通槽内,其内腔中放置有一能移动的转杆,所述转杆的上端凸伸出所述杆套的上端口;密封部件,包括有一密封头及一密封套嘴,所述密封头的上端与所述转杆的下端相连接,所述密封套嘴螺接于所述下通槽中,其设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流道,所述密封头随所述转杆下移时,其外侧面能与所述流道的内侧面密封接触,其下端则对应位于所述流道的下端口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波薄强邱凤宇陈伟东刘长芝李宾梁力友徐建峰王天仁何远哲韩宗功林年玥杨立华杨金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