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用的固定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46812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插框单元、至少两条连接在两所述插框单元之间的子母伸缩杆,所述插框单元包括侧框、位于侧框下方且呈纵向设置的支撑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框与支撑板的纵向两侧的固定板,所述侧框内侧设有多条纵向等距间隔排列的可供薄板插入的插板槽,每两个所述插板槽之间的区域内设有开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出现印刷线路板线路层、阻焊层和字符层互粘、叠板、擦伤、油堆积等不良;又能解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架体变形,人工搬运不便和堆放空间过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印刷电路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用的固定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结构性能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轻薄成了其主要特点,而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构成部件PCB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PCB薄板生产的越来越多,而相对于厚板,薄板的生产在整个PCB板的制造制程中有着较大的难度,特别是电镀和前处理烤板等工艺均需新的技术支撑,以保证薄板生产品质的稳定可靠性。目前,PCB薄板在阻焊印刷生产插框和烘烤过程中的划伤、弯曲、印油不均、油堆积等不良是薄板生产中存在的难于解决的问题。虽然现在有些插板架能改善上述问题,但是,由于为降低插板架重量,降低搬运难度,大量架体设计的支撑钢板制作较薄,抗撞、抗拉能力不够,随着使用过程中搬运、堆放和转运,会出现架体变形报废。另外,插板架与插板架之间没有卡扣位,堆叠放置容易倒塌,所以都采用地面平放或增加货架的方式放置,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存放空间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用的、重量小,方便搬运,而且能有效提高印刷薄板生产质量的固定框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插框单元、至少两条连接在两所述插框单元之间的子母伸缩杆,所述插框单元包括侧框、位于侧框下方且呈纵向设置的支撑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框与支撑板的纵向两侧的固定板,所述侧框内侧设有多条纵向等距间隔排列的可供薄板插入的插板槽,每两个所述插板槽之间的区域内设有开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框架的上部整体呈凹状结构,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部整体呈凸状结构,两所述固定框架上下叠加之间为凹凸配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插板槽与薄板的边缘形状互补配合。进一步,所述插板槽对应薄板的插入口为外张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板呈波浪齿结构,所述波浪齿形成的凹位与所述插板槽相对应。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为冲模弯折成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开孔设有若干个且呈条状孔分别设置在每两个所述插板槽之间的区域内。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侧框的顶部为扁通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子母伸缩杆设有用于固定两个所述插框单元之间距离的紧固件。实施本技术的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等距间隔排列的插板槽对薄板进行定位及固定,使薄板与薄板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使薄板在插框、运载和烘烤时稳定不摇晃,不会出现因叠板和倒板引起的刮伤、弯曲、印油不均、油堆积等不良现象,大大提尚成品率;(2)通过在每两个所述插板槽之间的区域内设置开孔,一方面降低了固定框架的重量,方便搬运,而且在同等重量结构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强度能够达到最大化和合理化的设计;另一方面让薄板与薄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热风回流,提高印刷薄板的生产质量;(3)通过固定框架上下部的凹凸状的结构设计,使得两个或多个固定框架可以竖向堆叠放置,且放置稳定性高,大幅度提高了堆放空间的利用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固定框架的堆叠状态时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插框单元1、至少两条连接在两所述插框单元1之间的子母伸缩杆2,所述插框单元1包括侧框11、位于侧框11下方且呈纵向设置的支撑板15、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框11与支撑板12的纵向两侧的固定板12,所述侧框11内侧设有多条纵向等距间隔排列的可供薄板插入的插板槽13,每两个所述插板槽13之间的区域内设有开孔14。可见,本技术通过等距间隔排列的插板槽13对薄板进行定位及固定,使薄板与薄板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使薄板在插框、运载和烘烤时稳定不摇晃,不会出现因叠板和倒板引起的刮伤、弯曲、印油不均、油堆积等不良现象,大大提高成品率;同时,还通过在每两个所述插板槽13之间的区域内设置开孔14,一方面降低了固定框架的重量,方便搬运,而且在同等重量结构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强度能够达到最大化和合理化的设计,另一方面让薄板与薄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热风回流,提高印刷薄板的生产质量。所述固定框架的上部整体呈凹状结构,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部整体呈凸状结构,两所述固定框架上下叠加之间为凹凸配合。两个固定框架堆叠时,将固定框架N1下部插入放置在固定框架N2上部,放置稳定性高,不易倒塌,所以堆叠的数量较业内常规使用的固定框架成倍增加,至少可以节省空间在100%以上。所述插板槽13与薄板的边缘形状互补配合,保证薄板在插框、运载和烘烤时稳定而不摇晃。所述插板槽13对应薄板的插入口设计为外张型,方面薄板的导向插入。所述支撑板15呈波浪齿结构,所述波浪齿形成的凹位与所述插板槽相对应,该波浪齿形成的凹位用于约束薄板的底部,使薄板更加稳定。具体实施时,所述支撑板15是直接采用3mm厚度钢板一次冲模弯折而成,即使薄板频繁撞击下也不会出现弯折现象,保证了固定框架的使用寿命。所述开孔14设有若干个且呈条状孔分别设置在每两个所述插板槽13之间的区域内,从而增大薄板与薄板之间的热风回流,减小固定框架的重量。所述侧框11顶部为扁通结构,搬运时工人直接使用扁通16作提手,而且,由于同等重量扁通结构的支撑力比单块钢板强非常多,不易导致整个架体变形。所述子母伸缩横杆2连接在左右对称的插框单元I的侧框11之间,并设有用于固定两个插框单元之间距离的紧固件21。由此,通过该子母伸缩横杆2,能够调节及固定两插框单元I之间的横向宽度,以适应不同宽度尺寸薄板的使用。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主权项】1.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插框单元、至少两条连接在两所述插框单元之间的子母伸缩杆,所述插框单元包括侧框、位于侧框下方且呈纵向设置的支撑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框与支撑板的纵向两侧的固定板,所述侧框内侧设有多条纵向等距间隔排列的可供薄板插入的插板槽,每两个所述插板槽之间的区域内设有开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的上部整体呈凹状结构,所述固定框架的下部整体呈凸状结构,两所述固定框架上下叠加之间为凹凸配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槽与薄板的边缘形状互补配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槽对应薄板的插入口为外张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呈波浪齿结构,所述波浪齿形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载印刷薄板的固定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插框单元、至少两条连接在两所述插框单元之间的子母伸缩杆,所述插框单元包括侧框、位于侧框下方且呈纵向设置的支撑板、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框与支撑板的纵向两侧的固定板,所述侧框内侧设有多条纵向等距间隔排列的可供薄板插入的插板槽,每两个所述插板槽之间的区域内设有开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胜峰彭承刚范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