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管机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2296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弯管机夹具,解决现有技术中弯管机夹具工装在弯管过程中易发生的断裂及起皱现象的技术问题,其结构包括:分别与所述弯管机的前导模连接座、后导模连接座、夹模连接座和轮模连接座紧固连接的:前导模、后导模、夹模和轮模;所述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2~0.05mm;所述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1~0.03mm;所述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大于所述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采用上述模具尺寸能够将弯管的成品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弯管机工装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弯管机夹具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家具业、空调制冷、自行车业、卫浴设备、汽车配件、发动机制造等领域对各种弯曲成型管件的数量、规格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加。而老型弯管机加工时,生产效率低,无法达到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为了满足用户对不同弯管的需求,使用全自动弯管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方向。但全自动弯管机在弯管过程中易发生的断裂及起皱现象,进而对弯管成品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进一步的,由于加工对象通常都进行空间弯管,也就是说多个弯曲并不是都发生在同一个平面内,而是任意一个平面内可能发生弯曲(即与所要弯曲的产品有关),若要发生空间弯曲,那就要执行对管件的旋转动作。因此,整个弯管过程主要由直线、送进、空间旋转、弯曲三个基本动作构成。这三个基本动作通常都是由伺服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来实现。机床体的轨道主轴线上设计有两台伺服电机,一台用来驱动束管夹车体直线运动到加工位置,完成直线送进,另一台则负责控制管件旋转角度,弯曲动作由另一台伺服电机来实现。将管件旋转后,如何解决弯管旋转时不发生滑脱这一稳固夹持的技术问题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此外,对弯管能否稳固夹持还进一步影响旋转后弯管折弯角度的位置精度。因此,如何解决弯管旋转时的稳固夹持这一技术问题亦成为一种必需。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弯管机仅在机器操作端提供安装特定夹具所需的安装板,并提供有限加工尺寸的弯管夹具及工装,这些工装夹具在实际使用时通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加工瑕疵,因此为满足批量生产优质弯管零件的加工需求,研发有助于达到最佳加工效果的夹具工装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成为一种必需。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弯管机夹具,解决现有技术中弯管机夹具工装上述技术问题中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弯管机夹具,包括分别与所述弯管机的前导模连接座、后导模连接座、夹模连接座和轮模连接座紧固连接的:前导模、后导模、夹模和轮模;所述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2?0.05mm ;所述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1?0.03mm ;所述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大于所述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弯管机夹具,还包括束管夹;所述束管夹设置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布的束管爪;所述束管爪的外壁设置有锥面。本技术通过优化设置前导模、后导模、夹模和轮模分别与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的尺寸,在弯管操作时能够形成最佳的夹持效果,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弯管机弯管时易发生的断裂或起皱的技术问题。由于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大于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在提供稳固弯曲力及夹持力的同时能够与所弯管件之间发生适量的相对位移,进而为避免管件断裂或发生起皱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采用上述模具尺寸能够将弯管的成品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尚20%。进一步的,为满足本技术对空间弯管高精度加工这一技术需要,本技术为弯管机进一步设置具有特殊结构的束管夹;本技术通过为束管夹设置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布的束管爪,并在束管爪的外壁设置有锥面,达到了当束管夹套接在弯管机主轴管上时,只需沿弯管机主轴轴线方向牵拉束管夹既能牢固夹持住管件的技术效果。采用本技术上述结构的束管夹之后,被束紧的管件不易滑脱,在主轴沿轴线方向带动管件旋转时,管件与主轴管之间不发生相对旋转,进而得到的弯管角度的位置精度相比现有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装配弯管机夹具后的弯管机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前导模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图1中后导模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左视图;图6为图4的俯视图;图7为图1中夹模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左视图;图9为图7的俯视图;图10为图1中轮模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左视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束管夹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左视图;图14为图12中束管夹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不失一般性,如图1?1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弯管机夹具,包括:分别与所述弯管机的前导模连接座100、后导模连接座200、夹模连接座300和轮模连接座400紧固连接的:前导模101、后导模201、夹模301和轮模401 ;所述前导模101和后导模201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的半径R1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2?0.05mm ;所述夹模301和轮模401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R2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1?0.03mm ;所述夹模301和轮模401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R2大于所述前导模101和后导模201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R1。弯管操作时,前导模101进给,和后导模201 —同将管件的一端夹紧;之后夹模301进给,与轮模401共同将管件的另一端夹紧;夹模301与轮模401携带所夹持的管件的一端共同绕轮模的轴线回转,进而把管件弯曲至所需角度。本技术通过优化设置前导模、后导模、夹模和轮模分别与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的尺寸,在弯管操作时能够形成最佳的夹持效果,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弯管机弯管时易发生的断裂或起皱的技术问题。由于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大于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在提供稳固弯曲力及夹持力的同时能够与所弯管件之间发生适量的相对位移,进而为避免管件断裂或发生起皱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采用上述模具尺寸能够将弯管的成品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尚20%。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基础上,如图12?14所示,所述弯管机夹具还进一步包括束管夹500 ;所述束管夹设置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布的束管爪501 ;所述束管爪的外壁设置有锥面 502。如图14所示,本技术通过为束管夹设置有若干个沿圆周均布的束管爪501,并在束管爪的外壁设置有锥面502,达到了当束管夹套接在弯管机主轴管600上时,只需沿弯管机主轴轴线方向(图示箭头方向)牵拉束管夹既能牢固夹持住管件的技术效果。采用本技术上述结构的束管夹之后,被束紧的管件不易滑脱,在主轴沿轴线方向带动管件旋转时,管件与主轴管之间不发生相对旋转,进而得到的弯管角度的位置精度相比现有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若干个沿圆周均布的束管爪的设置数量不受限制,为满足紧固需要而采设置的任意数量的束管爪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弯管机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与所述弯管机的前导模连接座、后导模连接座、夹模连接座和轮模连接座紧固连接的:前导模、后导模、夹模和轮模;所述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2~0.05mm;所述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管件外径0.01~0.03mm;所述夹模和轮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大于所述前导模和后导模与所弯管件管壁相适配的内凹圆弧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华高卿帅刚雷霞陈正兵郭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和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