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油吸油管,解决现有技术中吸油管弯管时不易被夹持,进而导致加工成品率低的技术问题,其结构包括依次密封紧固串联连接的第一直管部、第一直角弯头部、第二直管部、第二直角弯头部、第三直管部、第三直角弯头部、第四直管部、第四直角弯头部和第五直管部;其中,第一直管部与第三直管部异面垂直,第二直管部与由第三直角弯头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与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确定的管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位于25~35mm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述结构的机油吸油管在加工时成品合格率可由之前的85~88%提升至99.7~99.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吸油管
,具体涉及一种机油吸油管。
技术介绍
图1?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吸油管包括:依次密封紧固串联连接的第一直管部001、第一直角弯头部002、第二直管部003、第二直角弯头部004、第三直管部005、第三直角弯头部006、第四直角弯头部007和第四直管部008。现有技术中的吸油管通常由一根油管经弯管设备折弯后形成;其中,第一直管部与第三直管部异面垂直,第二直管部与由第三直角弯头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四直管部与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确定的管平面的两侧。现有技术中的机油吸油管为满足装配需要通常弯管半径过大,第三直角弯头及第四直角弯头的弯管半径R通常设置为50.8_,受结构尺寸布置的约束,第三直角弯头部006和第四直角弯头部007只能直接相连,导致加工时不易在第三直角弯头与第四直角弯头的连接处进行夹持,进而为加工带来极大的不便,由此带来的产品废品率甚至高达12%?15%。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机油吸油管在结构尺寸方面没有严格的尺寸限定,导致加工时随意性较大,实际使用时易发生结构干涉进而导致废品的出现,进而加工废品率极高,且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研发一款新式的机油吸油管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成为一种必需。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机油吸油管,解决现有技术中吸油管上述技术问题中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油吸油管,包括:依次密封紧固串联连接的第一直管部、第一直角弯头部、第二直管部、第二直角弯头部、第三直管部、第三直角弯头部、第四直管部、第四直角弯头部和第五直管部;其中,第一直管部与第三直管部异面垂直,第二直管部与由第三直角弯头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与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确定的管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位于25?35mm之间。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机油吸油管,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为30mm。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机油吸油管,所述第一直角弯头部和第二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位于25?35mm之间。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机油吸油管,所述第一直角弯头部和第二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均为30mm。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机油吸油管,所述第四直管部的长度为41.76_。本技术通过减小直角弯头的弯管半径,达到了在有限长度内增加直管连接尺寸的技术效果,为弯管加工创造夹持位提供了极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弯管作业的成品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采用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弯管加工作业产量从之前的每台机器每班200?300件,提升至每台机器每班700?900件;此外,成品合格率也由之前的85?88%提升至 99.7 ?99.8%0进一步的,本技术通过将第三直角弯头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设计为30_,在有限的结构空间下,为加设41.76mm的第四直管部赢得了宝贵的安装空间,为安装相适配的固定夹具提供了极佳的固定位置,即满足了固定需要,又为获得精准的弯管精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的,本技术通过将所有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均设置为相同的30mm尺寸,为提尚加工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吸油管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图1的结构左视图;图3为弯管半径含义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机油吸油管结构主视图;图5为图4的结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3所示,在下述实施例中关于名词弯管半径的实际含义为直角弯头的管道中心线在圆弧处的圆弧半径R。不失一般性,如图4?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机油吸油管,包括:依次密封紧固串联连接的第一直管部100、第一直角弯头部200、第二直管部300、第二直角弯头部400、第三直管部500、第三直角弯头部600、第四直管部700、第四直角弯头部800和第五直管部900 ;其中,第一直管部与第三直管部异面垂直,第二直管部与由第三直角弯头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与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确定的管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600和第四直角弯头部800的弯管半径位于25?35mm之间。本技术通过减小直角弯头的弯管半径,达到了在有限长度内增加直管连接尺寸的技术效果,为弯管加工创造夹持位提供了极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弯管作业的成品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采用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弯管加工作业产量从之前的每台机器每班200?300件,提升至每台机器每班700?900件;此外,成品合格率也由之前的85?88%提升至 99.7 ?99.8%0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600)和第四直角弯头部(800)的弯管半径为30mm。本技术通过将第三直角弯头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设计为30mm,在有限的结构空间下,为加设41.76mm的第四直管部赢得了宝贵的安装空间,为安装相适配的固定夹具提供了极佳的固定位置,即满足了固定需要,又为获得精准的弯管精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直角弯头部(200)和第二直角弯头部(400)的弯管半径位于25?35mm之间。本技术通过将所有直角弯头部的弯管半径均设置为相同的尺寸,为提高加工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直角弯头部(200)和第二直角弯头部(400)的弯管半径均为30mm。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直管部(700)的长度为41.76mm0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主权项】1.一种机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密封紧固串联连接的第一直管部(100)、第一直角弯头部(200)、第二直管部(300)、第二直角弯头部(400)、第三直管部(500)、第三直角弯头部¢00)、第四直管部(700)、第四直角弯头部(800)和第五直管部(900); 其中,第一直管部与第三直管部异面垂直,第二直管部与由第三直角弯头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与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确定的管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600)和第四直角弯头部(800)的弯管半径位于25?35mm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600)和第四直角弯头部(800)的弯管半径为3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油吸油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密封紧固串联连接的第一直管部(100)、第一直角弯头部(200)、第二直管部(300)、第二直角弯头部(400)、第三直管部(500)、第三直角弯头部(600)、第四直管部(700)、第四直角弯头部(800)和第五直管部(900);其中,第一直管部与第三直管部异面垂直,第二直管部与由第三直角弯头部、第四直管部和第四直角弯头部形成的管平面成角41.93°,第五直管部与第一直管部位于由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确定的管平面的两侧;所述第三直角弯头部(600)和第四直角弯头部(800)的弯管半径位于25~35mm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华,高卿,帅刚,雷霞,陈正兵,郭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和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