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电路板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2067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硬质电路板输送装置,由传动轮支持座、下滚轮组、上滚轮组、压力调整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    传动轮支持座,在座体上形成有相连通的一个第一U形槽和两个距离较小的第二U形槽,可容纳下滚轮组与上滚轮组定位;    下滚轮组,在下滚轮轴杆上自其左端向右端依次穿设有下传动轮、下传动轮定位块、下齿轮、下齿轮定位块及上传动齿轮,下传动轮、下齿轮及上传动齿轮与下滚轮轴杆固定;其中,下传动轮位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外侧,下传动轮定位块卡固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内,下齿轮位于第一U形槽内,下齿轮定位块卡固于右侧的第二U形槽内,上传动齿轮位于右侧的第二U形槽外侧;    上滚轮组,在上滚轮轴杆上自其左端向右端依次穿设上传动轮、上传动轮定位块、上齿轮,上齿轮定位块,上传动轮、上齿轮与上滚轮轴杆固定;其中,上传动轮位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外侧,上传动轮定位块卡固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内,上齿轮位于第一U形槽内,上齿轮定位块卡固于右侧的第二U形槽内;    上滚轮组的上传动轮、上传动轮定位块、上齿轮分别与下滚轮组的下传动轮、下传动轮定位块、下齿轮上下相对应设置,其中,上传动轮与下传动轮呈间隙配合,下齿轮与上齿轮相啮合,上传动齿轮与下传动齿轮相啮合。(*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硬质电路板输送装置,它不需要现有电路板输送装置的转轴及中间部位的支撑滚轮片,不会对药液喷洒电路板造成阻挡,可提高电路板形成线路的精细程度。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路板蚀刻及显影机,具有可供电路板产生蚀刻及显影作用的蚀刻及显影槽(如图7所示),在蚀刻及显影槽机台100上分别设有数组滚轮片支持座101,两个相对的滚轮片支持座101间设有相同长度的上、下转轴102,每一转轴102两侧边分别穿设固定有上、下传动滚轮片103,转轴中间部位还穿设有支撑滚轮片104,利用各转轴两侧相对应的上、下传动滚轮片103夹持电路板105两侧边缘前进,并在上、下转轴102的上方与下方适当位置处分别设有上、下喷管(未图示),在各喷管上分别设有朝向电路板正、背面喷洒药液的喷头106,各上、下喷头106分别朝向电路板105正、背面喷洒药液,可将电路板上不需存在的铜箔去除以形成线路,上述的构造在使用时的缺点为由于电子产品朝向小形化发展,对电路板的面积要求也越来越小,电路板越小,其线路间的间距越小、越密集,线路宽度也要求越细,对于蚀刻及显影形成线路的精细度要求越高;而现有的蚀刻及显影槽上方与下方之间分别设有数组上、下转轴102,转轴102中间部位还穿设有支撑滚轮片104,上、下喷管及喷头106分别设在转轴102的上及下方,当上、下喷头106分别朝向电路板105正、背面喷洒药液时,转轴102及中间部位的支撑滚轮片104都将对药液的喷洒造成阻挡,对电路板105形成线路的精细程度会造成不良影响,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电路板在蚀刻及显影制程中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质电路板输送装置,将现有的转轴及支撑滚轮片取消,从而避免转轴及支撑滚轮片的阻挡,使得电路板线路蚀刻精细度获得改善。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硬质电路板输送装置,由传动轮支持座、下滚轮组、上滚轮组、压力调整组所组成,其特征在于传动轮支持座,在座体上形成有相连通的一个第一U形槽和两个距离较小的第二U形槽,可容纳下滚轮组与上滚轮组定位;下滚轮组,在下滚轮轴杆上自其左端向右端依次穿设有下传动轮、下传动轮定位块、下齿轮、下齿轮定位块及上传动齿轮,下传动轮、下齿轮及上传动齿轮与下滚轮轴杆固定;其中,下传动轮位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外侧,下传动轮定位块卡固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内,下齿轮位于第一U形槽内,下齿轮定位块卡固于右侧的第二U形槽内,上传动齿轮位于右侧的第二U形槽外侧;上滚轮组,在上滚轮轴杆上自其左端向右端依次穿设上传动轮、上传动轮定位块、上齿轮,上齿轮定位块,上传动轮、上齿轮与上滚轮轴杆固定;其中,上传动轮位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外侧,上传动轮定位块卡固于左侧的第二U形槽内,上齿轮位于第一U形槽内,上齿轮定位块卡固于右侧的第二U形槽内;上滚轮组的上传动轮、上传动轮定位块、上齿轮分别与下滚轮组的下传动轮、下传动轮定位块、下齿轮上下相对应设置,其中,上传动轮与下传动轮呈间隙配合,下齿轮与上齿轮相啮合,上传动齿轮与下传动齿轮相啮合。换言之,本技术的装置在电路板蚀刻或显影机内部设有数组相互对应排列的传动轮支持座;在传动轮支持座体上设有相互平行设置的上、下传动轮轴杆;在上传动轮轴杆朝向蚀刻或显影机内部的一端设有上传动轮,在相对的另一端设有上齿轮;在下传动轮轴杆上相对上传动轮下方设有下传动轮,在相对的另一端相对于上齿轮下方设有下齿轮,在下齿轮后方设有上传动齿轮,上传动齿轮与下传动齿轮契合可传输动力至上、下传动轮片;压力调整组,通过调整螺帽的高低,可以调整上传动轮片与下传下传动轮片间所形成的间隙,即控制夹持住电路板的压力大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组合后立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后电路板输送时立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传动轮支持座设置于机台上方向示意图。图6为电路板于本技术的整体传动轮支持座上输送时的示意图。图7为现有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硬质电路板输送装置。本技术是一种硬质电路板输送装置,如图1、2、3所示,具有外观呈U形的传动轮支持座10,在座体下方四端各向上形成有等高的支持柱11,正面形成有支持柱11距离较大的第一U形槽12,侧面形成有支持柱11距离较小的第二U形槽13,第一U形槽12与第二U形槽13间为相连通,可容纳下传动轮组20与上传动轮组30定位;其中有两个支持柱11的顶端各形成有压力调整连杆定位孔121与连杆定位孔122;传动轮支持座10底面中间还设有固定孔14;一个下传动轮组20,由下传动轮轴杆21按顺序穿设有下传动轮止挡块22、下传动轮23、下传动轮定位块24、下齿轮25、下齿轮定位块26及上传动齿轮27;下传动轮23上还形成有环设的下传动轮片231;其中下传动轮止挡块22、下传动轮23、下齿轮25及上传动齿轮27与下滚轮轴杆21结合固定;下传动轮定位块24与下齿轮定位块26呈H形状,中间穿孔供下滚轮轴杆21穿设而可使下滚轮轴杆21在其间转动,下传动轮定位块24与下齿轮定位块26可套设在第二U形槽13底端; 一个上传动轮组30,其中上传动轮轴杆31按顺序穿设有上传动轮止挡块32、上传动轮33、上传动轮定位块34、上齿轮35、上齿轮定位块36、上齿轮定位止挡块37,其中上传动轮止挡块32、上传动轮33、上齿轮35、上齿轮定位止挡块37与上滚轮轴杆31结合固定,上传动轮定位块34与上齿轮定位块36呈H形状,中间有穿孔可供上滚轮轴杆21穿设而可使上滚轮轴杆31在其间转动,上传动轮定位块34与上齿轮定位块36可套设于第二U形槽13上端;上传动轮33上还形成有环设的上传动轮片331;组合时,上传动轮组30的上传动轮33、上传动轮定位块34、上齿轮35分别与下传动轮组20的下传动轮23、下传动轮定位块24、下齿轮25上下相对应设置,上传动轮33上的上传动轮片331与下传动轮23的下传动轮片231间形成的间隙,可夹持住电路板90的边缘,上齿轮35与下齿轮25啮合,可分别带动上传动轮33、下传动轮23作相对转动;一个下传动齿轮40,其上的斜齿纹可与上传动齿轮27相契合,下传动齿轮40的传动转轴41可与马达(未图示)的链条连结,以取得本装置输送电路板90时,下齿轮25转动所需的动力;一个压力调整连杆80,为一直条状设计,其在相对应的传动轮支持座10支持柱11上定位孔121处,还形成有相对应的穿孔,以便通过一螺杆85将压力调整连杆80与传动轮支持座10支持柱11相连接;压力调整组81,设在每一上传动轮定位块34顶面,以一螺杆82在外部套设弹性体83组成,螺杆82底端置于上传动轮定位块34顶面,螺杆82上端形成有螺纹穿出于相对于压力调整连杆80上形成的穿孔,以螺帽84螺合,使弹性体83夹设于上传动轮定位块34顶面与压力调整连杆80之间;通过调整螺帽84的高低位置,可调整上传动轮片331与下传动轮片231间所形成的间隙,即可控制夹持电路板90的压力大、小;一个定位连杆70,为一直条状设计,其在相对应的传动轮支持座10支持柱11上连杆定位孔122处也形成有相对应的穿孔71,以便通过一连杆螺杆72将定位连杆70与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水文庄秀凤钟添达
申请(专利权)人:扬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