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20446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椎体间融合器及其植入装置,其中所涉及的椎体间融合器,植入脊柱相邻两个椎体之间,以替代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恢复并保持正常椎体间隙高度,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椎体的支撑组件;以及与该支撑组件相连,对该支撑组件进行限位的限位件,其中,所述支撑组件由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匹配形成,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一植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匹配完全后相互之间发生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由于其采用了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相组合形成完整的植入物的设计,使得其能能够利用现有的8mm椎间孔镜植入更大厚度的椎体间融合器,而无需使用更大直径的椎间孔镜,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椎体间融合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植入此椎体间融合器的植 入装置。
技术介绍
椎间盘位于脊柱中的相邻椎骨之间。椎间盘能够帮助稳固脊柱并且帮助分配椎体 之间的力。椎间盘包括围绕内髓核的外纤维环。纤维环是胶原纤维和纤维软骨的同心层状 结构,能够抵抗扭转和弯曲力。髓核包括胶质材料,胶质材料可以吸收作用在椎间盘上的应 力。椎间盘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发生由创伤、疾病或其他变性过程而引起的移位或损坏。例 如,纤维环可能弱化或撕裂,这可能导致髓核突出到包括脊神经的脊柱区域,例如椎孔中。 突出的髓核可能压在脊神经上,导致疼痛、麻木、麻刺、力量减弱和运动损失。 椎间孔镜、椎间盘镜等微创手术较传统开刀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外科 发展的方向。微创手术将变性的椎间盘髓核组织摘除后,椎体间隙由于缺乏支撑,正常的 椎间隙高度发生丢失,椎间孔、神经根管及椎体间小关节结构发生变化,会出现新的病理变 化,例如小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神经根受压等。 为了解决上述情况,移位或被损坏的椎间盘可以通过手术从脊柱去除并且两个相 邻椎骨可以被融合在一起。尽管该技术可以减轻疼痛并且可以提高关节稳定性,但是它也 会导致融合的脊椎关节无法运动。 最佳方案是用在微创手术摘除退变变性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同时,植入人造椎间融 合器,代替椎间盘支撑相邻椎体,维持正常椎体间隙高度。传统的椎体间融合器的厚度范围 是8mm-14mm,但是微创手术中常用的锥间孔镜的直径是8mm,为了植入更厚的锥间盘植入 物,只好采用更大孔径的植入装置,比如美国枢法摸公司4cm直径的手术通道装置。使用大 口径的植入装置会使得手术创口变大,4cm直径的创口比通常8_的创口大的多,较局麻下 椎间孔镜手术麻醉并发症多,损伤大,术后恢复慢。 此外,大直径的通道装置无法从病人的脊椎背侧植入椎间融合器。从腰侧植入,需 穿过病人的腰大肌,损伤大且易误伤腹部脏器。在已有的数例病例中,采用此种大直径手术 通道装置放置椎间融合器的患者的恢复情况均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体间融合器,使得其能够在使用普通8mm椎间孔镜 的情况下植入患者脊椎的上下两个椎体之间,以减少现有技术中植入相同大小的植入物所 采用的大孔径植入装置对患者造成的大创口损伤。 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结构一〉 用于支撑所述椎体的支撑组件;以及与该支撑组件相连,对该支撑组件进行限位 的限位件,其中,所述支撑组件由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匹配形成,所述限位件限制 所述第一植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匹配完全后相互之间发生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相对 位移。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第一植入构件 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为梯台形状,所述第一植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相互匹配后的上 下两表面相互平行。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限位件具有分 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植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相对向的面上的两个第一限位件,所述第 一限位件具有倒齿结构,使得第二植入构件只能相对于第一植入构件向前方移动。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第一植入构件 或所述第二植入构件在与对方相接触的区域的外缘,具有至少能够在左右方向上限制所述 第一植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第二限位件。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植入构件和第 二植入构件的接触面的形状均为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第一植入构件 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的左右两侧具有预定形状的突起。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第一植入构件 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与所述上下两个椎体相接触的表面为增大摩擦力的摩擦面。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第一植入构件 和第二植入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让组织长入的组织长入槽。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第二植入构件 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植入构件的所述组织长入槽相匹配的导向限位件,所述组织长入槽还作 为导向槽引导所述导向限位件向前运动,所述导向限位件同时限制两个植入构件之间发生 左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结构二〉 一种植入装置,用于植入结构一中任意一项的椎体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让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从中通过的管体;将第一植入构件推至椎体之间的预定位 置的推进安装组件;与第一植入构件可拆卸连接,用于推拉第一植入构件的第一推拉件; 以及与第二植入构件可拆卸连接的用于推拉第二植入构件的第二推拉件, 其中,推进安装套件具有承托和输送第一植入构件的输送承托件,以及连接于承 托件的前端用于抵推第一植入构件的抵推安装件,该抵推安装件还用于让第二植入构件从 上方通过并运动至第一植入构件上方与之匹配安装。 专利技术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一方面,由于其采用了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 件相组合形成完整的植入物的设计,使得在利用现有的8mm椎间孔镜进行微创手术并植入 椎体间融合器时,能够使得植入的椎体间融合器厚度更大,如果采用单个块状的椎体间融 合器,在椎体间融合器的截面为正方形的情况下,其最大厚度仅为6_,而才用本专利技术的分 体植入的方案后,最大厚度可以翻一倍,达到12mm。这个厚度基本覆盖了常用的椎体间融合 器的厚度范围8_-14_。如果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在高度方向上采用长 方形,则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吻合后完全能够达到14mm的高度。这就有效的利用 现有的8mm椎间孔镜,在不增大创口的情况下植入正常高度的椎体间融合器。 此外,由于采用了限位件限制了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匹配完全后相互之 间发生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在植入后的结构很稳定。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能够利用现有的8_椎间孔镜进行植入,无需为了植 入大厚度的椎体间融合器而使用大口径的椎间孔镜,对患者的损伤小,手术效果更好。【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处于安装过程中的斜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安装完成后的前斜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安装完成后的后斜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安装完成后的后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在实施例二中的斜视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在实施例二中的俯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与植入装置安装在一起的主视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椎间盘植物物与其植入装置的爆炸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植入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在实施例三中的后视图;以及 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在实施例三中的斜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间融合器处于安装过程中的斜视图。如图1所示,椎体间融 合器10包括第一植入构件11和第二植入构件12,第一和第二植入构件的形状均为梯台形。 两个第一限位件13具有能够相互咬合的倒齿结构,分别位于第一植入构件11和第二植入 构件12相对的面上,并且两个第一限位件13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过微创手术放置的椎体间融合器,植入脊柱相邻两个椎体之间,以替代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恢复并保持正常椎体间隙高度,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椎体的支撑组件;以及与该支撑组件相连,对该支撑组件进行限位的限位件,其中,所述支撑组件由第一植入构件和第二植入构件匹配形成,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一植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植入构件匹配完全后相互之间发生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祥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