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纶滤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9293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9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过滤布,具体为一种丙纶滤布,包括多组经线和多组纬线,所述多组经线中的任意一组经线包括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所述多组纬线中的任意一组纬线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第一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三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四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一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三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四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过滤布
,具体为一种丙纶滤布
技术介绍
传统过滤布中的玮线都是单独一根的,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有其中一根玮线出现断裂的情况时,那么该处的过滤效果就会降低,导致整个过滤布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大的丙纶滤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丙纶滤布,包括多组经线和多组玮线,所述多组经线中的任意一组经线包括包括由若干条第一经线组成的第一小组经线和由若干条第二经线组成的第二小组经线,所述多组玮线中的任意一组玮线包括第一玮线和第二玮线,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与任意一组玮线垂直相互交织,经线与玮线的交叉处接触连接,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第一小组经线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的顶面和第二玮线的底面,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的第二小组经线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的底面和第二玮线的顶面,第一玮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玮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进一步,所述的丙给线的细度为0.2mm-0.3mm。进一步,所述第一小组经线包括四条第一经线,第二小组经线包括四条第二经线。进一步,所述第一小组经线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经线之间的距离、多组经线中第一小组经线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小组经线的距离均相同,且为0.2mm-0.3mm。进一步,所述多组玮线中任意相邻的两根第一玮线之间设有第二玮线,任意相邻的第一玮线和第二玮线之间的距离相同,且为0.2mm-0.3mm。对比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第一玮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玮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当其中一根丙纶线出现断裂时,还有另外两根丙纶线支撑,且不影响该断裂处的过滤效果,提高了任意一组玮线中的任意一根玮线的结构强度,使平行与玮线方向上具有很强的应力,使过滤布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可复原的延伸,延长了该过滤布的实用效果。2.当本技术的玮线中的其中一根丙纶线出现断裂时,还有另外一根丙纶线支撑,且不影响该断裂处的过滤效果,提高了任意一组经线中的任意一根经线的结构强度,提高了任意一组玮线中的任意一根玮线的结构强度,延长了该过滤布的实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经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丙纶滤布,包括多组经线和多组玮线,所述多组经线中的任意一组经线包括包括由若干条第一经线11组成的第一小组经线1和由若干条第二经线21组成的第二小组经线2,所述多组玮线中的任意一组玮线包括第一玮线31和第二玮线32,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与任意一组玮线垂直相互交织,经线与玮线的交叉处接触连接,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第一小组经线1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31的顶面和第二玮线32的底面,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的第二小组经线2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31的底面和第二玮线32的顶面,第一玮线31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4,第二玮线32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4。第一玮线31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4,第二玮线32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4,当其中一根丙纶线4出现断裂时,还有另外两根丙纶线4支撑,且不影响该断裂处的过滤效果,提高了任意一组玮线中的任意一根玮线的结构强度,使平行与玮线方向上具有很强的应力,使过滤布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可复原的延伸,延长了该过滤布的实用效果。进一步,所述的丙给线4的细度为0.2mm-0.3mm。丙纶线4具有强度高、耐磨损的特性,利用丙纶线4做成的过滤布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所述第一小组经线1包括四条第一经线11,第二小组经线2包括四条第二经线21。第一小组经线1中的四根第一经线11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31的底面和第二玮线32的顶面,第二小组经线2中的四根第二经线21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31的底面和第二玮线32的顶面,增加了交织点的间距,间接的降低了交织点的数量,有效的减少了单位面积内过滤布交织点处对滤饼的粘附力,进而使滤饼容易从过滤布中剥离,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所述第一小组经线1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经线11之间的距离、多组经线中第一小组经线1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小组经线2的距离均相同,且为0.2mm-0.3mm。进一步,所述多组玮线中任意相邻的两根第一玮线31之间设有第二玮线32,任意相邻的第一玮线31和第二玮线32之间的距离相同,且为0.2mm-0.3mm。通过以上设计,使得整张过滤布中任意相邻的两根经线或两根玮线之间的距离相同,使该过滤布中整体的过滤效果相同。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丙纶滤布,包括多组经线和多组玮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经线中的任意一组经线包括包括由若干条第一经线组成的第一小组经线和由若干条第二经线组成的第二小组经线,所述多组玮线中的任意一组玮线包括第一玮线和第二玮线,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与任意一组玮线垂直相互交织,经线与玮线的交叉处接触连接,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第一小组经线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的顶面和第二玮线的底面,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的第二小组经线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玮线中第一玮线的底面和第二玮线的顶面,第一玮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玮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丙纶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丙纶线的细度为.0.2mm-0.3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丙纶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组经线包括四条第一经线,第二小组经线包括四条第二经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丙纶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组经线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经线之间的距离、多组经线中第一小组经线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小组经线的距离均相同,且为0.2mm-0.3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丙纶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玮线中任意相邻的两根第一玮线之间设有第二玮线,任意相邻的第一玮线和第二玮线之间的距离相同,且为.0.2mm-0.3mm.【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过滤布,具体为一种丙纶滤布,包括多组经线和多组纬线,所述多组经线中的任意一组经线包括第一经线、第二经线、第三经线和第四经线,所述多组纬线中的任意一组纬线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三纬线和第四纬线,第一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三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四经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一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三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四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本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IPC分类】D03D13/00, D03D15/00, B01D39/08【公开号】CN204996239【申请号】CN201520684496【专利技术人】庞邦通 【申请人】浙江天台华宇工业用布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1月27日【申请日】2015年8月3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丙纶滤布,包括多组经线和多组纬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经线中的任意一组经线包括包括由若干条第一经线组成的第一小组经线和由若干条第二经线组成的第二小组经线,所述多组纬线中的任意一组纬线包括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与任意一组纬线垂直相互交织,经线与纬线的交叉处接触连接,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第一小组经线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纬线中第一纬线的顶面和第二纬线的底面,所述任意一组经线中的第二小组经线分别置于任意一组纬线中第一纬线的底面和第二纬线的顶面,第一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第二纬线包括相互编织而成的三根丙纶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邦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台华宇工业用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