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车梯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8348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登车梯构造,包括:第一梯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一侧架,两第一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一侧架一端设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梯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二侧架,两第二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二侧架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一枢接构造,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梯架的第一侧架上的一对第一枢接件、设于所述第二梯架的第二侧架上的一对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二枢接件共同与固设在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两端的枢轴连接。(*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登车梯构造,其在两梯架间的枢接构造可以承受较大 的承载荷重,同时整体可以减少包装材积及增加梯架的强度。
技术介绍
登车梯的应用相当频繁,在许多工程车辆自载运卡车上开下来,或由地面开上卡车接受运载等方面,都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近来由于休闲运动的盛行, 类如沙滩车等的娱乐车辆亦相当流行,这类车辆同样需要靠登车梯来登上卡车 进行运送; 一般常见的登车梯都具有一自卡车载斗斜放至地面的完整长度,同 时在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直向侧架,并于两侧架间依适当间距横向设置多数固 定架而整体构成梯状的构造,但是此种构造由于相当长,使得运载上相当不便; 一种有两截梯架的登车梯曾被运用,其主要通过两截梯架间的活页来达到整体 可折合成一半的长度来增加运载的便利性,但此种构造渐渐的被发现在构造强 度上不甚理想,常在车辆登车时从枢接处断裂成两半,因为车辆登车时除车辆 本身的重量外,还包括驾驶者本身重量及轮胎驱动上爬时的扭力会作用在梯架 上,而登车梯的枢接处强度最为脆弱,也最易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登车梯构造,其在两梯架间的枢 接构造可以承受较大的承载荷重,同时整体可以减少包装材积及增加梯架的强 度。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登车梯构造,其包括第一梯架,包括两互 相平行的第一侧架,两第一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一侧架一端设有第一枢 接部;第二梯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二侧架,两第二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二侧架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 一枢接构造,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梯架的第一侧 架上的一对第一枢接件、设于所述第二梯架的第二侧架上的一对第二枢接件; 所述第一、二枢接件共同与固设在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两端的枢轴连结。优选,在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近下方位置处的两端,各焊设固定有一截 与第二枢接部平行的上述枢轴,两枢轴间形成镂空的空间。优选,该第二枢接件与该枢轴焊固而形成一体,该第一枢接件相对于该枢 轴为可转动设置。优选,该第一梯架的第一枢接部的该对第一枢接件在两枢轴上的位置,是 相较于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的该对第二枢接件呈靠内的一侧,两第一枢接件 间的间距小于两第二枢接件的间距。优选,该第一枢接件呈一长条片状,其焊设固定于第一侧架上,第一枢接件未受焊固的另一端凸伸于第一侧架外并于其上设有枢接孔;该第二枢接件呈一长条片状,其焊设固定于第二侧架上,第二枢接件未受焊固的另一端凸伸于第二侧架外亦在其上设有枢接孔。优选,在两该第一、二侧架间的固定架上表面铺设有金属网体。 优选,该第一、二梯架的第一、二侧架侧腹上形成有长条凹陷的区间。 优选,该第一梯架的第一枢接部近上方位置处焊设有一与第一枢接部平行的长条状垫体。优选,该第一梯架和第二梯架的第一、二侧架相对应位置处各设有握把。 优选,该握把包括横向的握持部及两端立向的扣杆部,而扣杆部伸经第一 或第二梯架侧架所设的穿孔,并于穿孔的另一端形成较穿孔大的挡抵部。因此,本技术的优点是不仅提供两梯架间的枢接构造可以承受较大的承载荷重,同时整体可以减少包装材积及增加梯架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枢接部份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折收供提携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握把安装处构造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握把收纳构造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l第一梯架ll第一侧架12固定架13第一枢接部14抵架15网体16区间2第二梯架21第二侧架22固定架23第二枢接部24扣架25网体26区间3枢接构造31第一枢接件311枢接孔32第二枢接件321枢接孔33垫体34枢轴35空间4握把41握持部42扣杆部43挡抵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本技术实施例包括第一梯架l,其由金属材质制成,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一侧架11,两第一 侧架11间设有固定架12,其依第一侧架11的长度在适当间距下平行设有多个, 第一侧架11 一端设为枢接端并设有第一枢接部13,第一侧架11相对于枢接端 的另一端形成抵地端并设有抵架14,在两第一侧架11间的固定架12上表面铺设有金属网体15;第一侧架11的侧腹上形成有长条凹陷的区间16;第二梯架2,其由金属材质制成,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二侧架21,两第二 侧架21间设有固定架22,其依第二侧架21的长度在适当间距下平行设有多个, 第二侧架21 —端设为枢接端并设有第二枢接部23,第二侧架21相对于枢接端 的另一端形成靠扣端并设有扣架24,在两第二侧架21间的固定架22上表面铺设有金属网体25;第二侧架21的侧腹上形成有长条凹陷的区间26;一枢接构造3,请配合参阅图2,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梯架1第一枢接部13 两对应外侧的第一侧架11上的一对第一枢接件31,该第一枢接件31大致呈一 长条片状,其与第一侧架11的轴线呈适当角度地焊设固定于第一侧架11上,第一枢接件31未受焊固的另一端凸伸于第一侧架11外并于其上设有一枢接孔 311;另外,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梯架2第二枢接部23两对应外侧的第二侧架21 上的一对第二枢接件32,该第二枢接件32大致呈一长条片状,其与第二侧架 21的轴线呈适当角度地焊设固定于第二侧架21上,枢接件32未受焊固的另一 端凸伸于第二侧架21外并于其上设有一枢接孔321;所述第一、二枢接件31、 32的枢接孔311、 321相重叠并形成贯穿的孔;在第一梯架1第一枢接部13近 上方位置处焊设有一与第一枢接部13平行的长条状垫体33;另,在第二梯架2 第二枢接部23近下方位置处的两端各焊设固定有一截与第二枢接部23平行的 枢轴34,两枢轴34间形成镂空的空间35,各枢轴34分别向外凸伸穿经所述相 重叠并形成贯穿的枢接件31、 32枢接孔311、 321,使三者形成连接。第一梯架1及第二梯架2可以以该枢轴34为轴心做掀开呈图1的开张状态, 以利用第一梯架1抵地端的抵架14抵于地面,而第二梯架2靠扣端的扣架24 靠扣卡车载斗的方式斜架跨置,以令拟载运或下卸的车辆经其运送,此时第二 梯架2第二枢接部23恰抵于第一梯架1第一枢接部13所焊设的垫体33。请参阅图3,第一梯架1及第二梯架2亦可以以该枢轴34为轴心做收折成 约略一半的长度,如此可方便地节省其收置于卡车上的空间。所述第一梯架1第一枢接部13的该对第一枢接件31在两枢轴34上的位置, 是相较于第二梯架2第二枢接部23的该对枢接件32呈靠内的一侧,换言之, 两第一枢接件31间的间距小于两第二枢接件32的间距,如此的设计配合使第 二枢接件32的枢接孔321与枢轴34焊固而形成一体,则实际上在第一梯架1 与第二梯架2作开合操作时,第二枢接件32与枢轴34基本上是未发生相对转 动的,只有第一枢接件31相对于枢轴34作转动;同时此种设计也限制了第一枢接件31在受力时不会向外滑而自枢轴34脱落形成破坏。另外,请参阅图1、 4,第一梯架1和第二梯架2的第一侧架11、 21相对 应位置处各设有握把4,可供整体作携行,但在构造上如图4所示,其以安装 于第一梯架1第一侧架11上的握把4为例,安装于第二梯架2的第二侧架21 者同理可推;握把4的构造包括横向的握持部41及两端立向的扣杆部42,而 扣杆部42伸经第一梯架1第一侧架11所设的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登车梯构造,其特征是,包括:第一梯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一侧架,两第一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一侧架一端设有第一枢接部;第二梯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第二侧架,两第二侧架间设有多个固定架,第二侧架一端设有第二枢接部;一枢接构造,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梯架的第一侧架上的一对第一枢接件、设于所述第二梯架的第二侧架上的一对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二枢接件共同与固设在第二梯架的第二枢接部两端的枢轴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福生
申请(专利权)人:和俊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