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8174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8 0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含承载座、受压件、风流产生器和弹性件。受压件包含本体及延伸部。延伸部朝向风流产生器延伸,使得本体和风流产生器间存在一第一距离。弹性件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风流产生器及承载座。风流产生器夹设于受压件与弹性件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模块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散热模块,特别是一种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
技术介绍
在电子装置中的热源附近配置散热组件已是相当普遍的系统设计,而散热组件一般而言是设置在壳体内的散热鳍片及风扇。随着电子装置工作效率提高,发热量也跟着增加,因此散热组件的设计跟着发展而呈现不同的面貌,从散热器的形式、材料的选用至风扇的选用都有明显的改变。利用风扇将热源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对流的方式带离,并且将热量导引至散热鳍片。其中,为了让风扇的气流流道出入口处能有适当的空间来进行空气对流,风扇和电子装置的壳体之间必须保有足够的间距。然而,随着电子装置朝向小型化以及轻薄化发展,壳体也跟着轻薄化。由于壳体轻薄化会使壳体的结构强度弱化,壳体在受到外力推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结构变形而导致风扇和壳体间间距受到压缩,甚至壳体挤压到风扇,进而干涉到风扇运作。如此一来,外力推压所导致的风扇和壳体间间距压缩以及风扇被挤压都会降低风扇的散热效果,甚至会让风扇运转时产生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散热模块,有助于解决壳体在受到外力推压时会干涉到风扇运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散热模块包含一承载座、一受压件、一风流产生器和至少一弹性件。受压件包含一本体及至少一延伸部。延伸部朝向风流产生器延伸,使得本体和风流产生器间存在一第一距离。弹性件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风流产生器及承载座,且风流产生器夹设于受压件与弹性件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散热模块,受压件的本体和风流产生器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并且弹性件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风流产生器及承载座。当受压件受外力抵压时,受压件带动风流产生器一并朝向承载座移动,且受压件与风流产生器共同压缩弹性件。由于弹性件被压缩而能缓冲外力对受压件的影响,减少受压件所需承受的外力大小,有助于避免受压件因外力抵压而产生形变,进而能保持足够大小的第一距离以维持风流产生器的散热效果。此外,当散热模块设置于电子装置内时,弹性件有助于缓冲推压壳体的外力而能降低风流产生器和壳体间间距受到压缩的程度,避免影响到风流产生器的散热效果以及噪音的产生。以上关于本揭露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受压件未被抵压时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散热模块的受压件被抵压时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符号说明1散热模块10承载座110凸柱111锁孔20风流产生器210外壳211顶面212底面213气流流道214侧面220扇叶组件230第二锁耳30受压件310本体311支撑部311a容置开口312分力构件312a肋条320第一延伸部330第二延伸部340第一锁耳40弹性件A中心线D1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F外力2电子装置21上壳体22下壳体23显示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图示中所绘示的比例仅为参考示意用,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以下说明内容中所描述的「上」、「下」、「顶」、「底」指的是图中用以说明的方向或是相对位置,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散热模块的受压件未被抵压时的侧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包含一承载座10、一风流产生器20、一受压件30以及多个弹性件40。弹性件40的数量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其可视设计需求任意调整。承载座10的材质例如但不限于是塑料材料、铝合金或是玻璃。另外,承载座10可具有朝向风流产生器20延伸的多个凸柱110,并且每一凸柱110可具有一锁孔111。风流产生器20设置承载座10的一侧。详细来说,风流产生器20可包含一外壳210和一扇叶组件220。外壳210具有一顶面211、一底面212和一气流流道213。顶面211和底面212位于风流产生器20的外壳210的相对二侧。底面212面对承载座10,且气流流道213连通顶面211和底面212。扇叶组件220设置于气流流道213内,其用以导引气流自气流流道213分别由顶面211和底面212流动至气流流道213内。受压件30的材质例如但不限于是具有良好抗压强度的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其设置于风流产生器20,并且风流产生器20介于受压件30和承载座10之间。详细来说,受压件30可包含相连的一本体310、一第一延伸部320和一第二延伸部330。第一延伸部320和第二延伸部330可以至少其中之一自本体310朝向风流产生器20延伸并且突出本体3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320和第二延伸部330皆朝平行于气流流道213的一中心线A的方向延伸。本体310面对风流产生器20的顶面211以及气流流道213,并且本体310和风流产生器20的顶面211具有一第一距离D1。弹性件40例如但不限于是压缩弹簧或是弹片。每一弹性件40可设置于受压件30的本体310和承载座10之间,并且弹性件40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风流产生器20及承载座10。详细来说,受压件30可包含相对的二第一锁耳340,且风流产生器20可包含相对的二第二锁耳230。二第一锁耳340分别接合于第一延伸部320和第二延伸部330远离本体310的二端,并且二第二锁耳230分别位于外壳210的相对二侧。进一步来说,风流产生器20的外壳210还具有一侧面214。侧面214环绕气流流道213并与其相连通,且二第二锁耳230接合于侧面214。这些弹性件40可分别套设于这些凸柱110。位于第一延伸部320的第一锁耳340以及风流产生器20的其中一第二锁耳230套设于其中一凸柱110,并且第一延伸部320抵靠于其中一弹性件40。位于第二延伸部330的第一锁耳340以及另一第二锁耳230则套设于另一凸柱110,并且第二延伸部330抵靠于另一弹性件40。一外部锁具(例如螺丝,未另标号)锁合于凸柱110的锁孔111,而令第一延伸部320和第二延伸部330皆夹设于外部锁具和弹性件40之间。风流产生器20的底面212和承载座10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D2,并且第一延伸部320和第二延伸部330皆可沿凸柱110移动而压缩弹性件40。因此,当受压件30受外力抵压时,受压件30带动风流产生器20一并朝向承载座10移动,且受压件30的第一延伸部320和第二延伸部330带动风流产生器20共同压缩弹性件40,进而能调整第二距离D2的大小。此外,弹性件40套设于凸柱110而有助于定位弹性件40于承载座10的位置,以避免弹性件40偏移。在本实施例中,风流产生器20以及受压件30经由第一锁耳340、第二锁耳230和外部锁具搭配而能组装于承载座10,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外部锁具可将第一锁耳和第二锁耳相锁合而将风流产生器以及受压件相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散热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承载座;一受压件,包含一本体及至少一延伸部;一风流产生器,所述至少一延伸部朝向所述风流产生器延伸,使得所述本体和所述风流产生器间存在一第一距离;以及至少一弹性件,其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所述风流产生器及所述承载座;其中,所述风流产生器夹设于所述受压件与所述至少一弹性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承载座;一受压件,包含一本体及至少一延伸部;一风流产生器,所述至少一延伸部朝向所述风流产生器延伸,使得所述本体和所述风流产生器间存在一第一距离;以及至少一弹性件,其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所述风流产生器及所述承载座;其中,所述风流产生器夹设于所述受压件与所述至少一弹性件之间。2.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风流产生器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和一气流流道,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分别位于所述风流产生器的相对二侧,所述顶面面对所述本体,所述底面面对所述承载座,所述气流流道连通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3.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本体包含一支撑部和一分力构件,所述支撑部接合于所述分力构件。4.如权利要求第3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支撑部具有一容置开口,所述分力构件包含位于所述容置开口的多个肋条,且每一所述肋条的相对二端皆固定于所述支撑部。5.如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圣杰郭凯琳陈桦锋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