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换挡器,该换挡器包括底座、内衬套和换挡旋转组件,底座上开设有圆柱凹槽、选挡臂过孔和换挡臂过孔,所述内衬套嵌入所述圆柱凹槽内,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底座可拆装地连接,所述内衬套的侧壁与所述圆柱凹槽的槽壁相贴合,其上端通过压板压紧于所述圆柱凹槽内;所述内衬套上开设有球形孔、选挡臂避让孔和换挡臂避让孔,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球头转动安装于所述球形孔内。这样,底座与内衬套为分体式结构,并通过连接件可拆装地连接,使得底座与内衬套可以分别加工后再行装配,降低了底座的开模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部件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换挡器。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换挡器的汽车。
技术介绍
驾驶手动挡汽车需要变更挡位时,驾驶员通过操纵换挡器来选换挡位。如图1所示,现有的手动换挡器包括底座101、与底座101 —体成型的内衬套102,以及套设于内衬套102中的旋转球头103,旋转球头103上安装有操纵杆104、选挡臂105和换挡臂106,其中核心运动部件为旋转球头103。但是,现有内衬套102和底座101为一体结构,经同一套模具加工而成,复杂的底座加上同样复杂的内衬套,造成底座模具极为复杂,模具制造成本较高;同时当需要更改内衬套尺寸时,整个模具需要发生更改,更换模具费用巨大;另外,内衬套和底座的整体开模方式,限制了内衬套不能贴合底座,内衬套上端面悬空,而此处正为换挡运动受力部位,需要增设压盖107,压盖107通过压板108压装固定在底座101上,压盖107和内衬套102的配合处为换挡器的关键运动部件,各项尺寸精度较大,造成配合难度的增加,成本的上升。因此,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换挡器,以期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结构合理性,降低各部件精度要求,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换挡器,以期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结构合理性,降低各部件精度要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挡器的汽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换挡器,包括底座、内衬套和换挡旋转组件,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圆柱凹槽、选挡臂过孔和换挡臂过孔,所述内衬套嵌入所述圆柱凹槽内,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底座可拆装地连接,所述内衬套的侧壁与所述圆柱凹槽的槽壁相贴合,其上端通过压板压紧于所述圆柱凹槽内;所述内衬套上开设有球形孔、选挡臂避让孔和换挡臂避让孔,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球头转动安装于所述球形孔内,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换挡臂由内至外依次穿过所述换挡臂避让孔和所述换挡臂过孔,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选挡臂由内至外依次穿过所述选挡臂避让孔和所述选挡臂过孔。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卡槽和卡接于所述卡槽内的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内衬套两者中的一者,所述卡槽开设于两者中的另一者上。可选地,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内衬套上,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底座之圆柱凹槽的内壁上。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三组,各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圆柱凹槽的周向分布。可选地,所述内衬套的侧壁还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贯通所述内衬套的侧壁。可选地,所述内衬套的顶端所在平面与所述底座的安装平面相平齐。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换挡器,所述换挡器为如上所述的换挡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挡器用于汽车,该换挡器包括底座、内衬套和换挡旋转组件,其中,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圆柱凹槽、选挡臂过孔和换挡臂过孔,所述内衬套嵌入所述圆柱凹槽内,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底座可拆装地连接,所述内衬套的侧壁与所述圆柱凹槽的槽壁相贴合,其上端通过压板压紧于所述圆柱凹槽内;所述内衬套上开设有球形孔、选挡臂避让孔和换挡臂避让孔,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球头转动安装于所述球形孔内,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换挡臂由内至外依次穿过所述换挡臂避让孔和所述换挡臂过孔,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选挡臂由内至外依次穿过所述选挡臂避让孔和所述选挡臂过孔。这样,底座与内衬套为分体式结构,并通过连接件可拆装地连接,使得底座与内衬套可以分别加工后再行装配,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底座的开模成本,从而降低了换挡器的加工成本;同时,内衬套的侧壁和圆柱凹槽的槽壁相贴合,二者贴合密切,不存在现有技术中内衬套和底座中间悬空,从而省略了压盖结构。提高了结构合理性,降低了各部件精度要求。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挡器中,其连接件包括卡槽和卡接于所述卡槽内的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内衬套两者中的一者,所述卡槽开设于两者中的另一者上;这样,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内衬套与底座的可拆装连接,结构较为简单,且操作方便,从而提高了操作便利性。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挡器中,其内衬套的顶端所在平面与底座的安装平面相平齐,则压板可设计为规则的板状形状,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加工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换挡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换挡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换挡器的分解图;图4为图2所示换挡器中底座的部件图;图5为图2所示换挡器中内衬套的零件图。附图标记说明:在图1中:101-底座102-内衬套103-旋转球头104-操纵杆105-选挡臂106-换挡臂107-盖板108-压板在图2-图5中:1_底座11-圆柱凹槽12-选挡臂过孔13-换挡臂过孔14-卡槽2-内衬套21-球形孔22-选挡臂避让孔23-换挡臂避让孔24-凸起25-通槽3_压板41-球头42-换挡臂43-选挡臂【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换挡器,以期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结构合理性,降低各部件精度要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挡器的汽车。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的换挡器,包括底座(1)、内衬套(2)和换挡旋转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圆柱凹槽(11)、选挡臂过孔(12)和换挡臂过孔(13),所述内衬套(2)嵌入所述圆柱凹槽(11)内,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底座(1)可拆装地连接,所述内衬套(2)的侧壁与所述圆柱凹槽(11)的槽壁相贴合,其上端通过压板(3)压紧于所述圆柱凹槽(11)内;所述内衬套(2)上开设有球形孔(21)、选挡臂避让孔(22)和换挡臂避让孔(23),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球头(41)转动安装于所述球形孔(21)内,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换挡臂(42)由内至外依次穿过所述换挡臂避让孔(23)和所述换挡臂过孔(13),所述换挡旋转组件的选挡臂(43)由内至外依次穿过所述选挡臂避让孔(22)和所述选挡臂过孔(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果,司志明,徐顺,李青章,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