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崇兴专利>正文

隔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7375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7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隔震器,包括:呈间隔设置的第一载座及第二载座,于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的相向面相对应地分别凹设有呈凹弧面形态的滑动导槽;滑动盘以可滑动形态设于第一载座的滑动导槽且于朝向第二载座方向的侧面设有呈凹弧面形态的滑动凹槽;滑动体以可滑动形态设于该滑动盘与该第二载座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隔震器的第一载座与第二载座之间形成三个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的隔震减震手段,有效地以最精简的结构大幅提高隔震速度及减震效率,解决现有隔震器由于结构过于复杂或隔震减震效率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吸收或消除水平及垂直方向振动能量的隔震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简化且具备三个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的隔震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高楼建筑、桥梁或精密机械设备等大型结构物体,通常会设置隔震器或减震器来吸收地震时产生的能量与震动。针对建筑物及机器设备的隔震及减震的需求,申请人陆续开发设计出如中国台湾公告第554124号「地震能量转换器」及中国台湾公告第585955号「建筑物的避震器构造」等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隔震装置。现有隔震装置主要是由第一载座、第二载座及滑动块等构件组成,于第一载座顶面及第二载座底面相对应地设有呈凹弧形曲面状的滑动槽,滑动块以弧形曲面接触方式设置于两滑动槽之间,利用滑动块与上、下凹弧形滑动槽形成可以自动回归原位的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设计,在发生地震或受到振动时,能够产生相对应的水平及垂直移动而隔绝震动的传递及吸收震动能量,借以产生隔震及减震的效能。现有的隔震装置虽然已经能够利用设置在第一载座与滑动块之间及滑动块与第二载座之间的凹弧形曲面滑动机制产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器包括:一第一载座及一第二载座,所述第一载座与所述第二载座以相对应方式间隔设置,并于相向面相对应地分别凹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滑动导槽;一滑动盘,其设有一弧凸盘面,所述弧凸盘面以能滑动地抵靠接触于所述第一载座的滑动导槽,且所述滑动盘于朝向所述第二载座方向的侧面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滑动凹槽;以及一滑动体,其以能滑动地设于所述滑动盘与所述第二载座之间,所述滑动体的两个端面均设为一弧凸面,且两所述弧凸面对应匹配抵靠接触于所述滑动盘的滑动凹槽及所述第二载座的滑动导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器包括:
一第一载座及一第二载座,所述第一载座与所述第二载座以相对应方式间隔设
置,并于相向面相对应地分别凹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滑动导槽;
一滑动盘,其设有一弧凸盘面,所述弧凸盘面以能滑动地抵靠接触于所述第一载
座的滑动导槽,且所述滑动盘于朝向所述第二载座方向的侧面设有一呈凹弧面形状的
滑动凹槽;以及
一滑动体,其以能滑动地设于所述滑动盘与所述第二载座之间,所述滑动体的两
个端面均设为一弧凸面,且两所述弧凸面对应匹配抵靠接触于所述滑动盘的滑动凹槽
及所述第二载座的滑动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盘于所述滑动凹槽的
边缘设置一呈围框形状的限止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载座和所述滑动盘
之间、所述滑动盘和所述滑动体之间,以及所述滑动体和所述第二载座之间的其中一
个以上的接触面设有一阻尼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载座和所述滑动盘
之间、所述滑动盘和所述滑动体之间,以及所述滑动体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崇兴
申请(专利权)人:蔡崇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