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63693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2 1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卷芯、外壳、正极集流片和负极集流片;所述卷芯包括相互绝缘卷绕的正极活性层和负极活性层,并且:在正极引出端,所述正极活性层凸出于所述负极活性层以使所述正极集流片焊接至所述正极活性层;在负极引出端,所述负极活性层凸出于所述正极活性层以使所述负极集流片焊接至所述负极活性层;所述正极集流片与所述外壳电连接以引出正极,所述负极集流片与所述外壳绝缘并电连接至一铜盖以引出负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加工极耳来引出正、负极,从而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现有的动力电池一般采用极片和极耳引出正负极(正负极均采用多极耳的引出方式,分别焊接在正负两端极柱上),此方式需要裁切出极耳,工序复杂且集流体边缘容易产生毛边(刺),毛边(刺)容易刺穿极片(隔膜),造成电池短路,严重时产生发热爆炸等危险;另一方面因电化学电位的原因,现有锂电池负极端需要采用铜集流片和铜质盖板,铜质盖板由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氧化,不利于与极柱焊接,同时电池的欧姆内阻会大幅提升,容易导致电池负极发热现象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卷芯、外壳、正极集流片和负极集流片;所述卷芯包括同心卷绕且相互绝缘的正极活性层和负极活性层,并且:在正极引出端,所述正极活性层凸出于所述负极活性层以使所述正极集流片焊接至所述正极活性层;在负极引出端,所述负极活性层凸出于所述正极活性层以使所述负极集流片焊接至所述负极活性层;所述正极集流片与所述外壳电连接以引出正极,所述负极集流片与所述外壳绝缘并电连接至一铜盖以引出负极。在本技术方案中,正、负极活性层绝缘卷绕并且在高度上错开,使得正极活性层在正极引出端凸出于负极活性层,方便与正极集流片焊接,避免正极集流片同时焊接到负极活性层;同理,在负极引出端也使得负极集流片焊接到负极活性层而接触不到正极活性层,再通过与负极集流片电连接的铜盖将负极引出,同时通过将正极集流片与外壳焊接使外壳带正电而将正极引出,从而,无需裁切极耳来引出正负极,避免了切边的工序及其所带来的毛刺刺穿极片的缺陷,使得动力电池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得以提高。优选地,所述铜盖外侧设有铝盖,所述负极集流片焊接至所述铜盖,所述铜盖焊接至所述铝盖,所述铝盖向外凸出形成负极极柱以引出负极;在所述负极集流片、所述铜盖以及所述铝盖三者的边缘包覆有第一密封圈以使负极与所述外壳绝缘。通过在铜盖外侧加设铝盖,可以防止铜盖被氧化而降低电池的可靠性;另,第一密封圈不仅起到正、负极电隔离的作用,还起到了对电池内部密封的作用,从而防止电解液渗漏到铜盖与铝盖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优选地,所述铜盖与所述负极集流片之间预留有空间。该预留的空间能够存储电池内部的残气,防止爆炸等,提高了安全性。优选地,所述外壳为一端开口而另一端有底部的圆筒状,所述底部凸出形成正极极柱,所述正极集流片与所述外壳过盈配合并焊接至所述外壳以通过所述正极极柱引出正极。直接通过外壳底部的极柱引出正极,而外壳底部极柱的加工较为简单,也不会对电池本身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另外,圆筒状的电池容量相对较大。优选地,所述正极极柱中央开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通过一胶塞进行密封,所述胶塞外压有铝塞,所述铝塞焊接至所述正极极柱。在胶塞外增设一个与正极极柱焊接的铝塞,能够防止胶塞被电池内部释放的气体冲开。优选地,所述底部设有用于泄压的安全阀,所述安全阀外覆盖有防护罩。底部设有安全阀,当电池内部有大量气体产生时,能从安全阀泄出,防止电池爆炸。优选地,所述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有底部的圆筒状,所述底部设有凸出的极柱孔,所述正极集流片凸出形成正极极柱,所述正极极柱位于所述极柱孔内并与所述极柱孔焊接以引出正极。直接在正极集流片上加工极柱,并通过外壳底部的极柱孔将极柱引出,从而引出正极,此种方式加工工序较为简单,也不会对电池本身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另外,圆筒状的电池容量相对较大。优选地,所述正极极柱中央开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通过一胶塞进行密封,所述胶塞外压有铝塞,所述铝塞焊接至所述正极极柱。在胶塞外增设一个与正极极柱焊接的铝塞,能够防止胶塞被电池内部释放的气体冲开。优选地,所述正极极柱上套设有与所述极柱孔过盈配合的第二密封圈。优选地,所述底部设有用于泄压的安全阀,所述安全阀外覆盖有防护罩。底部设有安全阀,当电池内部有大量气体产生时,能从安全阀泄出,防止电池爆炸。综上,本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加工极耳来引出正、负极,从而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能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动力电池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图1的动力电池的负极剖视图;图3是图1的动力电池的正极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动力电池的正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外壳10、卷芯20、正极集流片31和负极集流片32,卷芯20包括层层同心卷绕且相互绝缘的正极活性层和负极活性层,并且:在电池的正极引出端,所述正极活性层(一般为铝箔)凸出于所述负极活性层(一般为铜箔)以使所述正极集流片31焊接至所述正极活性层;在电池的负极引出端,所述负极活性层凸出于所述正极活性层以使所述负极集流片32焊接至所述负极活性层;正极集流片31与外壳10电连接以从外壳10引出正极,负极集流片32与外壳10绝缘并电连接至一铜盖33以引出负极。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铜盖33的外侧设有铝盖34,负极集流片32与铜盖33焊接(例如采用激光焊)实现电连接,铜盖33焊接(例如采用超声波焊或摩擦焊)至铝盖34实现电连接,铝盖34向外凸出形成负极极柱341从而引出负极。为了实现正、负极之间的绝缘,在负极集流片32、铜盖33以及铝盖34三者的边缘包覆有第一密封圈35,第一密封圈35优选地与外壳10过盈配合,不仅起到使负极与外壳(即正极)绝缘的作用,而且也起到密封电池内部的效果,能够防止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渗漏到铜盖33与铝盖34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如图2所示,在铜盖33与负极集流片32之间预留有空间S,该预留的空间S能够存储电池内部的气体,防止电池爆炸等。如图3所示,外壳10为一端开口、另一端有底部的圆筒状(即柱状电池的外壳),所述底部凸出形成正极极柱101,正极集流片31与外壳10过盈配合并且通过穿透焊将正极集流片31的边缘焊接至外壳10上,从而,由正极极柱101带正电而引出正极。另,在正极极柱101中央开注液孔102,通过胶塞103对注液孔102进行密封,为了防止电池使用过程中胶塞103可能被气体冲开,将一铝塞104压在胶塞103外部并焊接至正极极柱101。在更加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外壳10的底部还设有用于主动泄压调节的安全阀105,安全阀105外覆盖有防护罩106。本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在加工时,无需裁切极耳,将正、负极集流片分别焊接到卷芯的正、负极活性层,再装入到外壳10中。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如图4所示的动力电池,与实施例1提供的动力电池类似,区别在于正极引出端: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极柱107是加工在正极集流片31上,正极集流片31凸出形成本实施例的正极极柱107,在外壳10的底部上开设有供正极极柱107穿过并与之电连接的极柱孔108,通过将正极极柱107焊接至极柱孔108的内壁实现正极引出。正极极柱107的中央开有注液孔109。另,在正极极柱107外套有与极柱孔108过盈配合的第二密封圈,用于密封电池内部。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卷芯、外壳、正极集流片和负极集流片;所述卷芯包括同心卷绕且相互绝缘的正极活性层和负极活性层,并且:在正极引出端,所述正极活性层凸出于所述负极活性层以使所述正极集流片焊接至所述正极活性层;在负极引出端,所述负极活性层凸出于所述正极活性层以使所述负极集流片焊接至所述负极活性层;所述正极集流片与所述外壳电连接以引出正极,所述负极集流片与所述外壳绝缘并电连接至一铜盖以引出负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湘杨绍福倪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今朝时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