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扇,该风扇具有:马达部;固定于马达部的叶轮;具有筒状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的机壳;以及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的第一电路板。马达部具有:具有线圈的电枢;以及将线圈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路板。机壳包围马达部以及叶轮的外周。并且,机壳具有:上部开口即吸气口;下部开口即排气口;从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以及从外周面突出并与第一电路板接触的电路板固定部。第一电路板与外周面隔着间隔配置。并且,第一电路板在比凸缘部的径向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扩展。由此,能够以不从风扇的凸缘部突出的方式配置较大的电子元件和/或者大型化的电路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扇。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马达技术的革新,使得轴流风扇的用途不断多样化。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用途,控制电路变得复杂化、大型化。例如,在日本技术公告平6-63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用于基本不改变风扇的外形而对与风扇的用途对应的附加特殊功能等进行变更。然而,在日本技术公告平6-631号公报的结构中,由于是只能够在分体壳体侧配置电子元件的结构,因此解决电路板的复杂化以及大型化的对策尚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风扇具有: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部、叶轮、机壳、第一电路板以及多个肋。叶轮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叶片,且固定于马达部。机壳包围马达部以及叶轮的外周,且具有筒状的内周面以及筒状的外周面。第一电路板位于比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与马达部电连接。多个肋连接马达部与机壳。马达部具有:电枢,其具有线圈;以及第二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与线圈以及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机壳具有:吸气口,其是机壳的上部开口 ;上缘部,其包围吸气口 ;排气口,其是机壳的下部开口 ;下缘部,其包围排气口 ;凸缘部,其从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电路板固定部,其从外周面突出,且与第一电路板接触。第一电路板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且与外周面隔着间隙配置,且在比凸缘部的径向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扩展。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以不从风扇的凸缘部突出的方式配置较大的电子元件和/或者大型化的电路板。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纵剖视图。图2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纵剖视图。图3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横剖视图。图4是去掉了罩之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5是去掉了基板、罩以及整流体之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6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纵剖视图。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风扇的立体图。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风扇的横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分别将与风扇的中心轴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与风扇的中心轴线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沿以风扇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作“周向”。图1以及图2是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扇1的纵剖视图。图3是风扇1的横剖视图。另外,图1表示图3中的A-A截面。但是,在图1中,没有剖切表示叶轮2以及马达部3。图2表示图3中的B-B截面。在该风扇1中,通过叶轮2旋转,空气从图1的上侧(即,风扇1的上侧)吸入并朝向下侧(即,风扇1的下侧)送出从而产生中心轴线X方向的空气流。在以下说明中,将中心轴线X方向上的吸入空气的一侧即图1中的上侧称作“吸气侧”或者简称作“上侧”,将中心轴线X方向上的排出空气的一侧即图1中的下侧称作“排气侧”或者简称作“下侧”。“上侦Γ以及“下侧”的定义不必一定与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上侧以及下侧一致。如图1以及图2所示,风扇1具有叶轮2、马达部3、机壳4、第一电路板5以及多个肋8。叶轮2固定于马达部3。叶轮2具有:有盖圆筒状的杯部22 ;以及从杯部2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叶片21。马达部3具有静止部31和旋转部32。静止部31与机壳4相对静止。旋转部32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31能够旋转。马达部3的旋转部32使叶轮2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X为中心旋转。静止部31具有:圆筒状的基底部311 ;固定于基底部311的电枢、即定子312 ;以及第二电路板313。定子312具有:定子铁芯312a;以及多个线圈312b。线圈312b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5以及第二电路板3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路板5经由第二电路板313连接于线圈312b。在定子312的下方,第二电路板313配置在与中心轴线X正交的方向上。在第二电路板313上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旋转部32具有:轴321、转子轮毂322以及磁铁323。轴321是沿中心轴线X配置的柱状的部件。轴321经由轴承33被静止部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X旋转。转子轮毂322是与轴321 —起旋转的有盖圆筒状的部件。转子轮毂322配置于基底部311的上方。在转子轮毂322的外周面固定叶轮2的杯部22的内周面。在转子轮毂322的内周面固定环状的磁铁323。磁铁323与定子铁芯312a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在这样的马达部3中,若从外部电源经由第一电路板5以及第二电路板313向线圈312b提供驱动电流,则在定子铁芯312a产生磁通。然后,通过定子铁芯312a与磁铁323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旋转部32以及叶轮2相对于静止部31以中心轴线X为中心旋转。由此,在机壳4的内部产生从上侧朝向下侧的气流。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机壳4具有包围叶轮2以及马达部3的外周的筒状的主体部40。主体部40具有筒状的内周面401以及筒状的外周面402。机壳4的主体部40的上部开口是吸气口 41,机壳4的主体部40的下部开口是排气口 42。主体部40在上端部具有包围吸气口 41的环状的上缘部410。并且,主体部40在下端部具有包围排气口 42的环状的下缘部420。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上缘部410配置有整流格子90。整流格子90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贯通孔91。通过在上缘部410配置整流格子90,抑制经由吸气口 41从风扇1的上方朝向机壳4的内部空间的气流的回转分量的产生。由此,能够降低由风扇1产生的噪音。如图2以及图3所不,第一电路板5位于比机壳4的外周面40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第一电路板5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50。第一电路板5电连接于马达部3的线圈312b以及第二电路板313。多个肋8连接马达部3与机壳4。具体地说,多个肋8从马达部3的基底部31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至机壳4的内周面401。肋8配置于叶轮2的下方。肋8与马达部3的基底部311的外周面的连接位置同肋8与机壳4的内周面401的连接位置也可以在轴向上错开。肋8与马达部3的基底部311的外周面的连接位置同肋8与机壳4的内周面401的连接位置也可以在周向上错开。接下来,对机壳4的形状和第一电路板5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去掉了罩9的风扇1的立体图。图5是去掉了第一电路板5、罩9以及整流格子90之后的风扇1的立体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扇,具有:马达部,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叶轮,其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叶片,且固定于所述马达部;机壳,其包围所述马达部以及所述叶轮的外周,且具有筒状的内周面以及筒状的外周面;第一电路板,其位于比所述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与所述马达部电连接;以及多个肋,其连接所述马达部与所述机壳,所述马达部具有:电枢,其具有线圈;以及第二电路板,其与所述线圈以及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所述风扇的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具有:吸气口,其是所述机壳的上部开口;上缘部,其包围所述吸气口;排气口,其是所述机壳的下部开口;下缘部,其包围所述排气口;凸缘部,其从所述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电路板固定部,其从所述外周面突出,且与所述第一电路板接触,所述第一电路板安装有多个电子元件,且与所述外周面隔着间隙配置,且在比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扩展。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悬亮太,高冈司,林田良太,东谷厚志,山崎章基,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