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及其除尘工艺,通过采用干雾除尘、离心螺旋沉降与水膜除尘相结合的方式除尘,使用该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处理含尘气体时,PM100处理效率≥99%,PM10处理效率≥95%,PM2.5处理效率≥85%,可以有效处理粒径小于10μm且含油性、黏性、高湿、带火星或易燃易爆的含尘废气,该装置使用的套接结构节约了占地面积,适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用途广泛的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以及涉及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的除尘工艺。
技术介绍
传统的除尘工艺,有旋风除尘或是喷淋除尘,但只能去除粒径10 μπι以上的、较大的粉尘颗粒,不能除去粒径较小的颗粒物质。处理粒径较小的含尘气体,可以使用其它工艺,例如滤袋、滤芯除尘或是静电除尘,然而滤袋、滤芯除尘器不适用于潮湿、具有黏性的含尘气体,静电除尘器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带火星的含尘气体。现有的除尘装置和工艺,不能很好地处理ΙΟμπι以下且含油性、黏性、高湿、带火星或易燃易爆的粉尘颗粒,是工业除尘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用途广泛的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二级旋风筒和一级旋风筒,所述二级旋风筒设置于一级旋风筒内部且与一级旋风筒同轴设置,所述一级旋风筒的下部逐渐收口形成干料出口,所述二级旋风筒的下部逐渐收口形成湿料出口 ;所述一级旋风筒的上端侧部设置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内部设置干雾管,所述干雾管与进风管之轴线相垂直且其上均布干雾喷吹孔;所述一级旋风筒的内壁和二级旋风筒的外壁之间设置螺旋导流叶片,所述二级旋风筒的上部设置水膜除尘箱、中部设置进风口,所述水膜除尘箱内设置溢流板,所述溢流板为圆锥状结构,其锥角范围为90~130° ;所述溢流板的上方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贯穿水膜除尘箱的外壁连接水源,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喷头,所述喷头位于溢流板的锥角正上方。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的除尘工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干雾抑尘:含尘废气由进风管进入,在干雾管上设置的干雾喷吹孔均匀喷射的干雾的作用下,含尘气体中的粉尘颗粒和干雾抱团结合,使得粉尘粒径增大; 一级旋风除尘:粒径增大后的粉尘颗粒沿着一级旋风筒的内壁和二级旋风筒的外壁之间的螺旋导流叶片进行螺旋沉降,经一级旋风除尘后的粉尘颗粒由干料出口排出; 二级旋风除尘及水膜除尘:一级旋风除尘后的气体由进风口进入二级旋风筒;喷头喷出的水沿着溢流板与二级旋风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流下,由进风口进入的气体在此间隙的出气面积变小,气体流速增大,自下而上冲击从溢流板流下的水流,形成水膜,水膜和气体中的粉尘结合后形成的粉浆沿二级旋风筒的内壁下流,由湿料出口排出; 除雾:水膜除尘后的气体经除雾器除雾后排放到空气中。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干雾除尘、离心螺旋沉降与水膜除尘相结合,使用该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PM100处理效率彡99%,PM10处理效率彡95%,PM2.5处理效率彡85%,可以有效处理粒径小于10 μπι且含油性、黏性、高湿、带火星或易燃易爆性含尘废气,该装置使用的套接结构节约了占地面积,更适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二级旋风筒,2- —级旋风筒,3-螺旋导流叶片,4-水膜除尘箱,5-进水管,6-喷头,7-除雾器,8-溢流板,9-干雾管,10-干料出口,11-湿料出口,12-进风口,13-进风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二级旋风筒1和一级旋风筒2,所述二级旋风筒1设置于一级旋风筒2内部且与一级旋风筒2同轴设置,所述一级旋风筒2的下部逐渐收口形成干料出口 10,所述二级旋风筒1的下部逐渐收口形成湿料出口 11 ;所述一级旋风筒2的上端侧部设置进风管13,所述一级旋风筒2的内壁和二级旋风筒1的外壁之间设置螺旋导流叶片3,所述二级旋风筒1的上部设置水膜除尘箱4、中部设置进风口 12。所述进风管13的内部设置干雾管9,所述干雾管9与进风管13之轴线相垂直且其上均布干雾喷吹孔。所述水膜除尘箱4内设置溢流板8,所述溢流板8为圆锥状结构,其锥角范围为90-130° ;所述溢流板8的上方设置进水管5,所述进水管5的一端贯穿水膜除尘箱4的外壁连接水源,所述进水管5的另一端设置喷头6,所述喷头6位于溢流板8的锥角正上方。所述水膜除尘箱4的上部设置有除雾器7。所述除雾器7中装填硅胶、蒙脱石、分子筛或蓬松毡中的一种。如图2所示,所述湿料出口 11贯穿一级旋风筒2的下部外壁延伸设置。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的除尘工艺,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干雾抑尘:含尘废气由进风管13进入,在干雾管9上设置的干雾喷吹孔均匀喷射的干雾的作用下,含尘气体中的粉尘颗粒和干雾抱团结合,使得粉尘粒径增大; 一级旋风除尘:粒径增大后的粉尘颗粒沿着一级旋风筒2的内壁和二级旋风筒1的外壁之间的螺旋导流叶片3进行螺旋沉降,经一级旋风除尘后的粉尘颗粒由干料出口 10排出; 二级旋风除尘及水膜除尘:一级旋风除尘后的气体由进风口 12进入二级旋风筒1 ;喷头6喷出的水沿着溢流板8与二级旋风筒1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流下,由进风口 12进入的气体在此间隙的出气面积变小,气体流速增大,自下而上冲击从溢流板8流下的水流,形成水膜,水膜和气体中的粉尘结合后形成的粉浆沿二级旋风筒1的内壁下流,由湿料出口11排出; 除雾:水膜除尘后的气体经除雾器7除雾后排放到空气中。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 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干雾除尘与一次离心除尘相结合,再结合水膜除尘与二次离心除尘的工艺过程,大大提高了除尘效率,增强了除尘效果;使用该除尘装置,PM100处理效率彡99%,PM10处理效率彡95%,PM2.5处理效率彡85%,可以有效处理粒径小于10 μπι且含油性、黏性、高湿、带火星或易燃易爆性含尘废气,该装置使用的套接结构节约了占地面积,更适于推广应用。工作时,含尘废气自一级旋风筒2的进风管13进入,进风管13内部设置的干雾管9形成干雾风幕,含尘废气经过干雾风幕后,粉尘颗粒与干雾结合形成更大颗粒的粉尘,再进入一级旋风筒2与二级旋风筒1之间形成的螺旋沉降空间内进行初级分离,通过螺旋导流叶片3将形成的大颗粒的粉尘通过离心力输送到收口部分后从干料出口 10排出;完成初级分离后的气体从二级旋风筒1的进风口 12进入二级旋风筒1内,喷头6喷出的水沿着溢流板8与二级旋风筒1的内壁之间形成的间隙流下,气体在此间隙的出气面积变小,则气体流速增大,自下而上冲击流下的水流,形成水膜,水膜能去除大小为5 μπι~10 μπι的粉尘颗粒,此时粉尘和水膜结合,结合后的粉浆由湿料出口 11排出,除雾器7由不与除尘气体发生反应的干燥物质或干燥剂构成,如硅胶、蒙脱石、分子筛或蓬松毡等,处理后的洁净气体通过除雾器7除雾后排放到空气中。当湿料出口 11与干料出口 10同轴设置时节约干-湿一体含尘废气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当湿料出口 11贯穿一级旋风筒2的下部外壁延伸设置时,实现干湿粉尘的分别收集,互不影响。【主权项】1.一种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包括二级旋风筒(I)和一级旋风筒(2),其特征是:所述二级旋风筒(I)设置于一级旋风筒(2 )内部且与一级旋风筒(2 )同轴设置,所述一级旋风筒(2)的下部逐渐收口形成干料出口(10),所述二级旋风筒(I)的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干雾水膜双离心除尘装置,包括二级旋风筒(1)和一级旋风筒(2),其特征是:所述二级旋风筒(1)设置于一级旋风筒(2)内部且与一级旋风筒(2)同轴设置,所述一级旋风筒(2)的下部逐渐收口形成干料出口(10),所述二级旋风筒(1)的下部逐渐收口形成湿料出口(11);所述一级旋风筒(2)的上端侧部设置进风管(13),所述进风管(13)的内部设置干雾管(9),所述干雾管(9)与进风管(13)之轴线相垂直且其上均布干雾喷吹孔;所述一级旋风筒(2)的内壁和二级旋风筒(1)的外壁之间设置螺旋导流叶片(3),所述二级旋风筒(1)的上部设置水膜除尘箱(4)、中部设置进风口(12),所述水膜除尘箱(4)内设置溢流板(8),所述溢流板(8)为圆锥状结构,其锥角范围为90~130°;所述溢流板(8)的上方设置进水管(5),所述进水管(5)的一端贯穿水膜除尘箱(4)的外壁连接水源,所述进水管(5)的另一端设置喷头(6),所述喷头(6)位于溢流板(8)的锥角正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纪东,陈丛良,付江洪,王波,杨玲,闫峻,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蓝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