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9295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3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其包括两端分别具有头端部与螺纹部的辐条本体,而所述头端部下方设有一颈部;一设于颈部下方位置处的第一扁平部;以及一设于第一扁平部下方位置处的第二扁平部,且所述第二扁平部与第一扁平部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使辐条本体与轮毂及轮圈组装时,利用第一扁平部与第二扁平部的配合,将辐条本体装设于正确的位置与方向,以致辐条本体在运用时有效吸收或转移所传递的震动波,进而显著强化辐条本体的抗疲劳度,并大幅降低辐条本体断裂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设计,尤指可使辐条本体与轮毂及轮圈组装时,利用第一扁平部与第二扁平部的配合,使辐条本体装设于正确的位置与方向,以致辐条本体在运用时有效吸收或转移所传递的震动波,进而显著强化辐条本体的抗疲劳度,并大幅降低辐条本体断裂的几率。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自行车或机车使用的辐条6(如图7所示),其包括有一弯头部61与一螺纹部62,而所述弯头部61具有一固定的角度a,所述固定的角度a依本领域常规设定,当辐条线径为2.0mm时,弯头部61的角度a须为95度,如此弯头部61角度的一致,确实简化辐条6生产制造的流程,也使辐条6组装快速且连带减少工厂库存。然而,当辐条6穿过轮毂4的穿孔41与轮圈5的螺接部51进行组装时(如图8所示),至少需要两种不同的弯头部61角度,因为实际组装时,不同的轮径需要不同的弯头部61角度,而不正确的弯头部61角度会影响辐条6的强度,导致辐条6的抗疲劳度明显降低,连带造成弯头部61易有断裂的情形产生。因此,另有现有的辐条A与B (如图9与图10所示),为在其中段部Al、BI与头部A2、B2之间连接设有一扁状弯折部A3、B3,借以改进上述辐条6的缺陷;当实际进行测试时,将传统的辐条6、现有的辐条A及现有的辐条B,在180kgf/10Hz (180公斤力/10赫兹)的设定条件下进行抗疲劳测试(即持续拉、放、拉、放的动作),验证得知其抗疲劳测试平均分别为11,632次、21,133次及6,472次,且传统的辐条6易自弯头部61处断裂;而现有的辐条A的扁状弯折部A3虽然抗疲劳度佳,但不易与轮毂进行组装,且与轮圈之间产生异常的角度,造成螺纹部易断裂;另现有的辐条B其扁状弯折部B3极易断裂,且抗疲劳度较传统的辐条差。经由上述的测试,可知传统的辐条6、现有的辐条A及现有的辐条B,三者在组装使用上皆有缺陷且不妥之处。由于实际情况中存在的上述些问题,而且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产品或者方法出现,因此确有作出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使得辐条本体与轮毂及轮圈组装时,利用第一扁平部与第二扁平部的配合,使辐条本体装设于正确的位置与方向,从而使辐条本体在运用时有效吸收或转移所传递的震动波,进而显著强化辐条本体的抗疲劳度,并大幅降低辐条本体断裂的几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升抗疲劳能力的福条,包括有: 一辐条本体,其一端具有一头端部,另一端具有一螺纹部,且所述头端部下方设有一颈部; 一第一扁平部,设于所述颈部下方位置处;以及 一第二扁平部,设于所述第一扁平部下方位置处,且所述第二扁平部与第一扁平部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颈部呈弯折状。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颈部为呈一直条状。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第一扁平部的两侧为分别设有一扁平面,而所述各扁平面与所述头端部呈垂直状态。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第一扁平部两所设扁平面间的厚度介于1.4mm ?1.8mm 之间。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第二扁平部的两侧为分别设有一第二扁平面,而各所述第二扁平面与头端部呈水平状态。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第二扁平部所设的两所述扁平面间的厚度为介于1.0_?1.6_之间。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第一扁平部的底部与第二扁平部的顶端连接。上述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所述第一扁平部底部与第二扁平部顶端之间具有一距离,使所述第一扁平部与所述第二扁平部呈分离状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辐条本体与轮毂及轮圈组装时,利用第一扁平部与第二扁平部的配合,使辐条本体装设于正确的位置与方向,从而使辐条本体在运用时有效吸收或转移所传递的震动波,进而显著强化辐条本体的抗疲劳度,并大幅降低辐条本体断裂的几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组装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7为传统辐条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传统辐条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9为另一现有的辐条示意图。图10为又一现有的辐条示意图。其中: (本专利技术部分) 辐条本体1、Ia 头立而部11、I Ia 螺纹部12、12a 颈部13、13a 第一扁平部2 扁平面21、22 第二扁平部3 第二扁平面31、32 轮毂4 穿孔41 轮圈5 螺接部51 (现有部分) 轮毂4 穿孔41 轮圈5 螺接部51 辐条6 弯头部61 螺纹部62 辐条A、B 中段部Al、BI 头部A2、B2 扁状弯折部A3、B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专利技术”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专利技术,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专利技术或专利技术构思。请先参阅「图1与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与本专利技术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其至少由一辐条本体1、一第一扁平部2及一第二扁平部3所构成。所述辐条本体I的一端具有一头端部11,其中,又如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升抗疲劳能力的辐条,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辐条本体,其一端具有一头端部,另一端具有一螺纹部,且所述头端部下方设有一颈部;一第一扁平部,设于所述颈部下方位置处;以及一第二扁平部,设于所述第一扁平部下方位置处,且所述第二扁平部与第一扁平部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瑄
申请(专利权)人:协达车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