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移车梯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80918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向移车梯笼,安装于停车楼电梯升降通道中的双车位载车电梯;单向移车梯笼底端连接在双车位载车电梯的下旋转台支架上,单向移车梯笼中部设有上移车平台,单向移车梯笼底部设有下移车平台,上、下移车平台上均设有移车机;移车机一侧的单向移车梯笼上设有车辆进出口;单向移车梯笼为框架结构。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梯每运行一次,都可以运送两辆车,大大提高了存取车辆的效率,缩短存取时间,方便使用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安装使用,能够在液压摆动缸的带动下灵活地旋转,以对准不同的停车位置,并由移车机将车辆载入或送出电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停车用装置,尤其是一种停车楼电梯用的单向移车梯笼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逐渐进入千家万户,社会上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汽车在城市中密度越来越大,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大难题,成为一个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停车难重要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机动车辆平均增长速度在15%_20%,而同时期城市停车基础设施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_3%,特别是大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停车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因此,各级政府针对城市停车难的问题积极探求解决的措施。作为现代大都市的标志,立体建筑和立体交通都有了显著发展,道路拥挤、车满为患已成为当今快节奏社会中的最不和谐之音,发展立体停车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建设集中停车的停车楼成为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现有的停车楼停车效率较低,电梯梯笼每次只能取放一辆车,司机经常需要等待电梯,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取效率高、停车取车较为方便的单向移车梯Μ?ι O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单向移车梯笼安装于停车楼电梯升降通道中的双车位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双车位载车电梯包括上下间隔对应设置的上旋转台支架和下旋转台支架,上旋转台支架连接有液压摆动缸,液压摆动缸的输出轴向下伸出上旋转台支架并连接单向移车梯笼,上、下旋转台支架结构相同,均包括位于中部的连接架和沿周向均勾连接在连接架上的若干导向杆;单向移车梯笼底端连接在下旋转台支架上,单向移车梯笼中部设有上移车平台,单向移车梯笼底部设有下移车平台,上、下移车平台上均设有用于将车辆移入双车位载车电梯或将车辆由双车位载车电梯送出的移车机;移车机一侧的单向移车梯笼上设有车辆进出口;单向移车梯笼为框架结构,包括矩形上框和若干竖向设置的连接立柱,连接立柱上端与上框相连接,连接立柱下端与下旋转台支架相连接;上框内设有十字加强杆,十字加强杆的中心与所述液压摆动缸相连接。所述上移车平台和下移车平台结构相同,均包括基座,基座中部向上设有两道平行间隔设置的移车平台导轨。所述移车机包括车身,车身中部两侧分别设有行车轮,行车轮与移车平台导轨滚动配合;车身内设有与行车轮驱动连接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连接有驱动控制器;车身前部和后部对称设有承载槽,车身前部和后部的两个承载槽内分别设有载车台,载车台包括设于承载槽内的中板,中板的两侧向下弯折后设有若干水平设置的移车错位承载杆,相邻移车错位承载杆之间设有间隙;承载槽的槽底中部嵌设有用于顶升或落下载车台的托举液压缸,托举液压缸的活塞杆向上与载车台的中板顶压配合。所述载车台的中板向下设有两排承重轮,两排承重轮与移车平台导轨滚动连接;所述移车机的车身于邻近车辆进出口的一端部设有位置传感器。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安装使用,能够在液压摆动缸的带动下灵活地旋转,以对准不同的停车位置(停车平台),并由移车机将车辆载入或送出电梯。本技术的单向移车梯笼采用框架结构,一方面结构简单,重量较轻,便于旋转,成本较低,另一方面非常容易设置车辆进出口 41。移车机14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载车台在托举液压缸14 一 2 — 4的作用下能够升起或降落,从而可以将车辆从停车平台2上托起或将车辆放在停车平台2上。承重轮14 - 4的设置能够增强移车机14的承载力,使移车机14更稳定地承载车辆。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电梯每运行一次,都可以运送(停车或取车)两辆车,双车位载车电梯下层的一辆车停在奇数层,双车位载车电梯上层(上移车平台上)的一辆车停在偶数层;两位司机可以一个在一楼存取,另一个在二楼存取。这种一梯双车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存取车辆的效率,缩短存取时间,方便使用者。双侧车辆进出口的设置能够减少单向移车梯笼的旋转(任一车辆进出口对准停车平台即可),提高存取车辆的效率。停车时,司机只需要将车开至奇数层车辆取放平台(位于一楼)或偶数层车辆取放平台(位于二楼),即可由操作室8内的电控装置自动控制双车位载车电梯和移车机14自动将车移走并停至空闲的停车平台2。操作室8内的工作人员监控并调整电控装置的工作状态。取车时,司机只需要到奇数层车辆取放平台或偶数层车辆取放平台等候取车即可,操作室8内的工作人员通过电控装置控制双车位载车电梯和移车机14自动将车辆由停车平台2取出,运送至奇数层车辆取放平台或偶数层车辆取放平台。液压摆动缸13 - 10体积小、输出的扭矩较大,最大转动角度为270度。只要向两个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角度均不小于180度,则完全可以满足向任一停车平台2对接移车机14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使用本技术的停车楼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D — D向视图;图4是一个角度下使用本技术的停车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另一个角度下使用本技术的停车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图;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图9是使用本技术的双车位载车电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左视图;图11是图10中C处的放大图;图12是图9的俯视图;图13是使用本技术的双车位载车电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移车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左视图;图16是图15的A —A剖视示意图;图17是图14的俯视图;图18是移车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9是上、下旋转台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移车机位于上移车平台上或下移车平台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的左视图;图22是停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2所示(尤其是图9至图19),本技术的单向移车梯笼安装于停车楼电梯升降通道31中的双车位载车电梯,双车位载车电梯包括上下间隔对应设置的上旋转台支架13 - 3和下旋转台支架13 - 9,上旋转台支架13 - 3连接有液压摆动缸13 —10,液压摆动缸13 - 10的输出轴向下伸出上旋转台支架13 - 3并连接单向移车梯笼42,上、下旋转台支架13 — 3、13 — 9结构相同,均包括位于中部的连接架32和沿周向均匀连接在连接架32上的若干导向杆33 ;单向移车梯笼42底端连接在下旋转台支架13 — 9上,单向移车梯笼42中部设有上移车平台13 — 5,单向移车梯笼42底部设有下移车平台13 — 8,上、下移车平台13 — 5、13-8上均设有用于将车辆移入双车位载车电梯或将车辆由双车位载车电梯送出的移车机14 ;移车机14 一侧的单向移车梯笼42设有车辆进出口 41,从而允许移车机14通过车辆进出口 41运送或接收车辆。单向移车梯笼42为框架结构,包括矩形上框34和若干竖向设置的连接立柱35,连接立柱35上端与上框34相连接,连接立柱35下端与下旋转台支架13 — 9相连接;连接立柱35下端侧部与下移车平台13 — 8相连接。上框34内设有十字加强杆36,十字加强杆36的中心与所述液压摆动缸13 - 10相连接。所述上移车平台13 — 5和下移车平台13 — 8结构相同,均包括基座37,基座37中部向上设有两道平行间隔设置的移车平台导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单向移车梯笼,安装于停车楼电梯升降通道中的双车位载车电梯,其特征在于:双车位载车电梯包括上下间隔对应设置的上旋转台支架和下旋转台支架,上旋转台支架连接有液压摆动缸,液压摆动缸的输出轴向下伸出上旋转台支架并连接单向移车梯笼,上、下旋转台支架结构相同,均包括位于中部的连接架和沿周向均匀连接在连接架上的若干导向杆;    单向移车梯笼底端连接在下旋转台支架上,单向移车梯笼中部设有上移车平台,单向移车梯笼底部设有下移车平台,上、下移车平台上均设有用于将车辆移入双车位载车电梯或将车辆由双车位载车电梯送出的移车机;移车机一侧的单向移车梯笼上设有车辆进出口;   单向移车梯笼为框架结构,包括矩形上框和若干竖向设置的连接立柱,连接立柱上端与上框相连接,连接立柱下端与下旋转台支架相连接;上框内设有十字加强杆,十字加强杆的中心与所述液压摆动缸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震虎陈帮军刘扬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