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30152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1 0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属于加热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包括导油管和至少一个加热套管组件,导油管两端分别为进油口和出油口,加热套管组件包括主加热管、辅助加热管和中心管,主加热管上缠绕电磁加热线圈,主加热管的进油端通过导油管与进油口相通,辅助加热管套设在主加热管内,且辅助加热管的出油端通过导油管与出油口相通,中心管套设在辅助加热管内,且中心管与辅助加热管之间形成出油道,辅助加热管与主加热管之间形成进油道,上述进油道相对进油端的一端与上述出油道相对出油端的一端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节能高效,安全性好,加热效率高、效果好,维修、更换方便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热油加热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
技术介绍
导热油,是用于间接传递热量的一类热稳定性较好的专用油品。由于其具有加热均匀,调温控制准确,能在低蒸汽压下产生高温,传热效果好,节能,输送和操作方便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导热油的常用加热方式主要有:燃煤、燃油(气)、电加热等。燃煤,是以煤炭为燃料,导热油为热载体的加热方式;燃油(气),是以燃油或燃气为燃料,利用燃烧器燃烧燃料,以导热油为热载体的加热方式;电加热,对于电加热油炉,热量是由浸入导热油的电加热元件产生和传输的,以导热油为介质,利用循环栗,强制导热油进行液相循环,将热量传递给用热设备,经用热设备卸载后,重新通过循环栗,回到加热器,再吸收热量。然而,不管是燃煤还是燃油(气),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燃烧供热锅炉本身效率可以比较高(燃烧充分),但被介质吸收的效率却低,大量热能从烟道排放。2、燃烧锅炉本身保温困难,管道输送高温介质,能源浪费大,且建造、管道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3、燃油燃煤天然气运输费时耗能,成本高。4、燃烧方式,大量消耗氧气,并排放大量污染气体,不环保。5、燃烧锅炉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定期检查。6、受到原油天燃气供应短缺影响,价格不断上涨。同样,电加热方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存在漏电、渗漏现象,安全隐患较多,若要实现大功率加热,则电热管数量较多,故障率高,结构复杂。2、通过导热绝缘粉或云母,热阻大,电热丝易氧化损坏,寿命短,升温慢的同时降温也慢,加温存在较大的滞后(易出现超调现象)。3、功率密度低,加热管的功率计算与电热管的长度、直径密切相关,如果电热管的设计表面功率密度过高,会缩减加热管的使用寿命,一般来说在空气中加热的话,加热管表面设计功率在3.5W/cm2左右,液体中加热的话,电热管加热管表面设计功率在8-lOW/cm2左右。4、热能使用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传统加热方式安全隐患多,工作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电磁加热结构替代现有的加热结构,结构简单紧凑,节能高效,安全性好,加热效率高;并且采用同心套管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速率以及加热均匀度,进而提高加热效果。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包括导油管和至少一个加热套管组件,所述的导油管两端分别为进油口和出油口,加热套管组件包括主加热管、辅助加热管和中心管,所述的主加热管外围缠绕有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的主加热管的进油端通过导油管与进油口相通,所述的辅助加热管套设在主加热管内,且辅助加热管的出油端通过导油管与出油口相通,所述的中心管两端封闭,并套设在辅助加热管内,中心管与辅助加热管之间形成出油道,辅助加热管与主加热管之间形成进油道,上述进油道相对进油端的一端与上述出油道相对出油端的一端相通。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油道和出油道内分别设置有起扰流作用的螺旋叶片。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主加热管的进油端上与进油口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一过渡倒角。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辅助加热管的出油端上与出油口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过渡倒角。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主加热管的中心轴线与辅助加热管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的辅助加热管的中心轴线与中心管的中心轴线共线。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主加热管与电磁加热线圈之间设置有保温棉层。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架,所述的支架与加热套管组件连接,起到支撑作用。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加热套管组件包括主加热管、辅助加热管和中心管,主加热管外围缠绕有电磁加热线圈,辅助加热管套设在主加热管内,采用这种结构,电磁加热线圈通电后产生交变磁场,进而产生涡流,进而产生热能,主加热管和辅助加热管均处于该线圈的磁场中,均可产生热量进而对导热油加热,提高了加热的速度以及导热油的受热均匀度,更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电磁加热线圈所产生的热能;(2)本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为了防止进油道和出油道内的流体出现层流现象,在进油道和出油道内分别设置有起扰流作用的螺旋叶片,可以增加湍流,使得流体最大程度的冲刷管道表面,提高给热系数,确保加热效果;(3)本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针对流体流动过程中,与进油口、出油口相对的一侧容易形成流动死角,导致流体长时间滞留,局部温度过高,管道表面出现结焦这一现象,在主加热管的进油端上与进油口相对的一侧设置了第一过渡倒角,在辅助加热管的出油端上与出油口相对的一侧设置了第二过渡倒角,采用上述过渡倒角,消除了管道内原有的流动死角,使流体可以更加顺畅的流动,避免了长时间滞留导致局部温度过高甚至结焦的现象;(4)本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取代传统的加热方式,不仅使用及维修成本大大降低,节能率也可达到30%左右,同时还不存在绝缘、渗漏等安全问题,也不存在老化以及耐用性差的问题,加热效率高,速度快;加热温度范围较广,最高甚至可达1400度以上;温控精度高、效率快,有磁场交变就可产生涡流进而产生热源,一旦磁场消失,热源也立即存在,故而基本杜绝了温控方面温度的滞后问题,操作更为精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加热管的进油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辅助加热管的出油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加热套管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主加热管;11、进油端;111、第一过渡倒角;2、辅助加热管;21、出油端;211、第二过渡倒角;3、中心管;4、支架;5、螺旋叶片;6、出油口 ;7、导油管;8、进油口 ;9、进油道;10、出油道。【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包括导油管7和至少一个加热套管组件,导油管7两端分别为进油口 8和出油口 6,加热套管组件包括主加热管1、辅助加热管2、中心管3,主加热管I外围缠绕有电磁加热线圈,主加热管I的进油端11通过导油管7与进油口 8相通,辅助加热管2套设在主加热管I内,且辅助加热管2的出油端21通过导油管7与出油口 6相通,中心管3套设在辅助加热管2内,且中心管3与辅助加热管2之间形成出油道10,辅助加热管2与主加热管I之间形成进油道9,上述进油道相对进油端11的一端与上述出油道相对出油端21的一端相通。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用于对导热油进行加热,包括导油管7和至少一个加热套管组件,导油管7的上下两端分别为进油口 8和出油口 6,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涡磁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油管(7)和至少一个加热套管组件,所述的导油管(7)两端分别为进油口(8)和出油口(6),加热套管组件包括主加热管(1)、辅助加热管(2)和中心管(3),所述的主加热管(1)外围缠绕有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的主加热管(1)的进油端(11)通过导油管(7)与进油口(8)相通,所述的辅助加热管(2)套设在主加热管(1)内,且辅助加热管(2)的出油端(21)通过导油管(7)与出油口(6)相通,所述的中心管(3)两端封闭,并套设在辅助加热管(2)内,中心管(3)与辅助加热管(2)之间形成出油道(10),辅助加热管(2)与主加热管(1)之间形成进油道(9),上述进油道相对进油端(11)的一端与上述出油道相对出油端(21)的一端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伟平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德帝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