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行驶的运输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2565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1 19:13
一种能由手移动的、能与相同的设备堆叠的运输设备(1),具有配设有纵向支承件(3)的底架(2),所述底架承载安放装置(11),所述安放装置以能围绕各一个水平轴线(13)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底架(2)上并且贴靠在至少一个支架(15)上。在安放装置(11)的前部端部上设有支撑元件(22)并且在运输设备(1)的后部区域(9)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的碰撞面(24),所述碰撞面倾斜向后地下降并且规定用于相同的另一运输设备(1)的支撑元件(22)驶上,所述另一运输设备能够推入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1)中。在每个支架(15)旁边形成至少一个空腔(20),其中在运输设备(1)的水平视图中并且沿着其纵向方向观察,每个碰撞面(24)图示地位于空腔(20)中。在两个运输设备(1)的堆叠过程中,一个运输设备(1)的每个碰撞面(24)利用或需要另一运输设备(1)的配属于此的空腔(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行驶的运输设备,所述运输设备能与相同的运输设备节约空间地堆叠并且具有配设有纵向支承件的底架,所述底架承载至少一个规定用于安放物品的安放装置,其中每个安放装置以能围绕各一个水平轴线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底架上并且贴靠在至少一个位于底架上的支架上,并且其中在安放装置的前部端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并且在运输设备的后部区域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的碰撞面,所述碰撞面倾斜向后下降并且规定用于相同的另一运输设备的至少一个支撑元件驶上,所述另一运输设备能够推入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中。
技术介绍
这种类型的运输设备通过在文献DE 82 14 932 Ul中描述的运输车已知。为了能够将这种配设有安放装置的运输设备节约空间地推入到彼此中、即堆叠,其底架从上部观察具有梯形的平面图,缺少所述平面图的较长的平行的行驶框架侧。构造成装载平台的安放装置在前部具有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在运输设备的后部端部上设有倾斜向后下降的碰撞面,以便简化堆叠过程。从该文献中不可知的是,安放装置如何在前部支撑在底架上。在已知的既不具有支撑元件也不具有碰撞面的运输车中,支撑元件位于安放装置的相对高地构成的下侧上并且安放装置支撑在底架上。高的支撑元件在两个堆叠的运输设备之间产生大的堆叠间距,所述堆叠间距由于空间原因是不期望的。在文献DE 20 2011 003 780 Ul中描述一种以购物车的优选形式的运输设备。所述运输设备也具有梯形的底架,然而所述底架构成为,使得配设有这种底架的运输设备能够比至今为止可能的情况紧密得多地堆叠。当然,所述运输设备既不具有开始描述类型的支撑元件、也不具有碰撞面。类似内容也适用于根据文献EP I 775 193 A3的运输集装箱。在所述运输集装箱中,为每个安放装置既不设有碰撞面、也不设有支撑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刚刚提到的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开始提到的类型的运输设备,使得所述运输设备能够与相同的另一运输设备极其紧密地堆叠。力求的是,如在根据DE 20 2011 003 780 Ul中的运输设备中的堆叠间距是可能的。目的的解决方案在于,在每个支架旁边形成至少一个空腔,并且在运输设备的水平视图中并且沿着其纵向方向观察,每个碰撞面图示地沉入到空腔中,并且在两个运输设备的堆叠过程中,一个运输设备的每个碰撞面利用或需要另一运输设备的配属于此的空腔。本专利技术的重要优点表明,例如将配设有两个支架的运输设备推入到相同的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中,以便能够将两个运输设备以节约空间堆叠的方式安放。在推入彼此的过程中,要推入的运输设备的两个支架在右侧和左侧经过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的碰撞面。在支架之间的净距大于碰撞面的宽度,使得在运输设备的推入彼此的过程中,其碰撞面和支架不会造成阻碍。在此,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的碰撞面利用要推入的运输设备的空腔进而允许,能够将相同的运输设备比至今为止可能的情况更紧密地并且在没有任何相互阻碍的情况下以节约空间的方式堆叠。相同的优点也在如下文描述的情况下出现:至少一个支架以及碰撞面和支撑元件在考虑所提出的本专利技术构思的条件下与刚刚所描述地不同地设置。【附图说明】根据实施例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附图示出:图1示出以运输车的形式的运输设备的侧视图,所述运输设备的安放装置构成为装载平台;图2示出相同的运输设备的沿运输车的纵向方向定向的视图;图3示出具有三个平台状的安放装置的运输设备的侧视图以及暗示地示出另一相同的运输设备;图4示出具有两个支架和向下延伸的空腔的横向件;以及图5示出具有支架并且具有两个向下延伸的空腔的横向件。【具体实施方式】共同地在图1中和在图2中在示意图中示出的相同的运输设备I具有底架2。底架2例如具有如在DE 20 2011 003 780 Ul中描述的两个纵向支承件3。在纵向支承件3的自由端部上设置有前部的和后部的行驶轮4、5。前部的行驶轮4的轮距小于后部的行驶轮5的轮距。在前部的行驶轮4旁边,纵向支承件3通过横杆6连接。在因此能行驶的运输设备I的后部区域9中,从每个纵向支承件3开始,各一个梁21向上引导。底架2支承呈已知的装载平台的构造的安放装置11。安放装置11在后部区域9中以能围绕水平轴线13运动的方式支承在底架2上。在该示例中,为此规定的轴承14位于梁21上。在前部区域10中,安放装置11贴靠在两个支架15上,所述支架固定在底架2上并且指向上。每个支架15具有水平的贴靠部段16。贴靠部段16彼此反向地设置并且向外指向运输设备I的两个纵边7。在贴靠部段16上能够存在减震部件17,安放装置11贴靠在所述减震部件上。虚线示出的视图表明安放装置11的可移动性。以已知的方式需要所述可移动性,以便能够堆叠相同的运输设备I。在该示例中,支架15借助其下部端部固定在各一个纵向支承件3上。但是,所述支架也能够设置在横杆6上。支架15的保持间距的垂直的部段18能够通过横向件19连接。在部段18之间,如从视图中可见的那样,形成空腔20,所述空腔在该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紧随横架23a开始并且在下部在横向件19处终止。因此,在每个支架15旁边形成至少一个空腔20。支架15关于运输设备I的竖直的中轴线8对称地设置,这也适用于下面的实施例。以位于中轴线8上的方式,在安放装置11的前部端部上设有呈能围绕水平轴线转动的滚轮的形式或以至少一个位置固定地设置的滑动件的构造的至少一个支撑元件22。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22以已知的方式用于:当将两个运输设备I以节约空间的方式推入彼此时,驶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的碰撞面24上。碰撞面24位于安放装置11的后部端部12之后。碰撞面24倾斜向后下降地指向下。碰撞面24 (也能够是两个碰撞面)在该示例中固定在水平的横架23a上,所述横架与水平轴线13间隔开地设置,要么将两个纵向支承件3连接,要么将两个梁21连接。在该示例中,两个梁21支承规定用于其他物品的锥形的篮25,如这在能堆叠的购物车中常见的那样。在篮25上设有如把手的机构26,所述机构能够实现由手移动运输设备I。运输设备I也能够构成为不具有篮25。那么,两个梁21继续向上引导并且在其端部处支承设为用于移动运输设备I的机构26。在相应的构造中,机构26也能够通过梁21本身形成。从根据图2的沿运输车I的纵向方向选择的视图(前视图)中得知,至少一个碰撞面24图解地位于两个支架15之间,即位于每个支架15旁边进而位于空腔20中。因此,每个碰撞面24图示地沉入到空腔20中。在此,两个支架15的净间距进而空腔20的宽度大于至少一个碰撞面24的水平测量的宽度。同样地,也可参见图4,空腔20构造为深至使得在两个运输设备I推入彼此的过程中,不出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的碰撞面24与要推入的运输设备I的邻接于其空腔20的部件的碰撞。借此,所述或每个指向下的空腔20沿竖直方向比至少一个碰撞面24的下部边界24a终止于后续更深的尺寸a,还可参见图1以及图4。因此,在将运输设备I推入彼此时,要推入的运输设备I的两个支架15也不碰撞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的至少一个碰撞面24上。在推入彼此的过程中,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I的碰撞面24利用要推入的运输设备I的空腔20。相同内容也类似地适用于下述实施例。通过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措施,可能的是,将相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行驶的运输设备(1),所述运输设备能与相同的运输设备以节约空间的方式堆叠并且具有配设有纵向支承件(3)的底架(2),所述底架承载至少一个规定用于安放物件的安放装置(11),其中每个安放装置(11)以能围绕各一个水平轴线(13)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底架(2)上并且贴靠在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底架(2)上的支架(15)上,并且其中在所述安放装置(11)的前部端部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元件(22),并且在所述运输设备(1)的后部区域(9)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倾斜的碰撞面(24),所述碰撞面倾斜向后下降并且规定用于相同的另一运输设备(1)的至少一个支撑元件(22)驶上,所述另一运输设备能够推入到位于前方的运输设备(1)中,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支架(15)旁边形成至少一个空腔(20),并且在所述运输设备(1)的水平视图中并且沿着其纵向方向观察,每个碰撞面(24)图示地沉入到空腔(20)中,并且在两个运输设备的堆叠过程中,一个运输设备(1)的每个碰撞面(24)利用或需要另一运输设备(1)的配属于此的空腔(2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丁·埃伯莱因
申请(专利权)人:马丁·埃伯莱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