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2388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1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通的进料管、预混合管、连接管、中心混料管、收缩混料管、出料管,中心混料管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混料节,混料节的左端外侧壁形成多个固定孔,混料节的右端外侧壁为圆锥面,左端面中形成与上述圆锥面相应的圆锥状装配槽,装配槽槽底形成环状的密封槽、穹顶混合腔,穹顶混合腔中形成周向均布的Ⅰ号进料口、Ⅱ号进料口、Ⅲ号进料口、Ⅳ号进料口、Ⅳ号进料口,混料节的右端面上形成周向均布的Ⅰ号出料口、Ⅱ号出料口、Ⅲ号出料口、Ⅳ号出料口、Ⅴ号出料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拆卸、成本低、混合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混料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
技术介绍
树脂胶是一种应用于特种电机、高低压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灭弧器等多种重要的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中重要生产材料。其质量将直接决定电力电子器件的运行安全。以特种电机为例,使用的为环氧树脂灌注胶,其中的树脂灌注胶的生产过程是:首先将ABCD四种组分均匀混合,其次将混合胶液注入电机中,最后固化成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混料环节存在着以下的问题:混合料混合不够充分,影响固化效果;混合装置清理不彻底、留有杂质,堵塞出料口 ;混合装置不能拆卸,难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通的进料管、预混合管、连接管、中心混料管、收缩混料管、出料管,中心混料管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混料节,混料节的左端外侧壁形成多个固定孔,混料节的右端外侧壁为圆锥面,左端面中形成与上述圆锥面相应的圆锥状装配槽,装配槽槽底形成环状的密封槽、穹顶混合腔,穹顶混合腔中形成周向均布的I号进料口、II号进料口、III号进料口、IV号进料口、IV号进料口,混料节的右端面上形成周向均布的I号出料口、II号出料口、III号出料口、IV号出料口、V号出料口,I号进料口与I号出料口,II号进料口与II号出料口,III号进料口与III号出料口,IV号进料口与IV号出料口,IV号进料口与V号出料口之间均通过倾斜的导液孔连通。I号出料口轴线与混料节的右端面之间的夹角α为100° -150°。收缩混料管的孔径小于预混合管的孔径。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拆卸、成本低、混合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混料节的主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混料节的左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混料节的右视图; 其中: I进料管2预混合管 3连接管4中心混料管 5收缩混料管 6出料管 7固定孔8装配槽 9穹顶混合腔10密封槽 11I号进料口12 II号进料口 13III号进料口14 IV号进料口 15V号进料口16 I号出料口 17II号出料口18 III号出料口 19IV号出料口20 V号出料口 401混料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通的进料管1、预混合管2、连接管3、中心混料管4、收缩混料管5、出料管6,中心混料管4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混料节401,混料节401的左端外侧壁形成多个固定孔7,混料节401的右端外侧壁为圆锥面,左端面中形成与上述圆锥面相应的圆锥状装配槽8,装配槽8槽底形成环状的密封槽10、穹顶混合腔9,穹顶混合腔9中形成周向均布的I号进料口 11、II号进料口 12、111号进料口 13、IV号进料口 14、IV号进料口 15,混料节401的右端面上形成周向均布的I号出料口16、II号出料口 17 JII号出料口 18、IV号出料口 19、V号出料口 20,I号进料口 11与I号出料口 16,II号进料口 12与II号出料口 17,111号进料口 13与III号出料口 18,IV号进料口 14与IV号出料口 19,IV号进料口 15与V号出料口 20之间均通过倾斜的导液孔连通。I号出料口 16轴线与混料节401的右端面之间的夹角α为100° -150°。收缩混料管5的孔径小于预混合管2的孔径。本专利技术中混料节401上的固定孔7为四个,固定孔7为圆周均布,固定孔7中插入两端带螺纹的连接杆,两端通过螺母将多个混料节401固定在一起。预混合管2的孔径中完成液态物料的预混合,中心混料管4中的多个混料节401能够将预混合的液态物料呈螺旋状充分混合,收缩混料管5完成液态物料的最终混合和压力调节。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拆卸、成本低、混合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主权项】1.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通的进料管(I )、预混合管(2)、连接管(3)、中心混料管(4)、收缩混料管(5)、出料管(6),中心混料管(4)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混料节(401),混料节(401)的左端外侧壁形成多个固定孔(7),混料节(401)的右端外侧壁为圆锥面,左端面中形成与上述圆锥面相应的圆锥状装配槽(8),装配槽(8)槽底形成环状的密封槽(10)、穹顶混合腔(9),穹顶混合腔(9)中形成周向均布的I号进料口(11)、II号进料口(12)、111号进料口(13)、IV号进料口(14)、IV号进料口(15),混料节(401)的右端面上形成周向均布的I号出料口(16)、11号出料口(17)、111号出料口(18)、IV号出料口(19)、V号出料口(20),I号进料口(11)与I号出料口(16),II号进料口(12)与II号出料口(17),III号进料口(13)与III号出料口(18),IV号进料口(14)与IV号出料口( 19 ),IV号进料口( 15 )与V号出料口( 20 )之间均通过倾斜的导液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其特征在于:I号出料口(16)轴线与混料节(401)的右端面之间的夹角α为100° -1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其特征在于:收缩混料管(5)的孔径小于预混合管(2)的孔径。【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通的进料管、预混合管、连接管、中心混料管、收缩混料管、出料管,中心混料管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混料节,混料节的左端外侧壁形成多个固定孔,混料节的右端外侧壁为圆锥面,左端面中形成与上述圆锥面相应的圆锥状装配槽,装配槽槽底形成环状的密封槽、穹顶混合腔,穹顶混合腔中形成周向均布的Ⅰ号进料口、Ⅱ号进料口、Ⅲ号进料口、Ⅳ号进料口、Ⅳ号进料口,混料节的右端面上形成周向均布的Ⅰ号出料口、Ⅱ号出料口、Ⅲ号出料口、Ⅳ号出料口、Ⅴ号出料口。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易拆卸、成本低、混合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IPC分类】B01F5/00【公开号】CN105195035【申请号】CN201510742076【专利技术人】姚连波, 王鸣山, 王胜男, 牛洁 【申请人】中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申请日】2015年11月5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态物料组分静态混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通的进料管(1)、预混合管(2)、连接管(3)、中心混料管(4)、收缩混料管(5)、出料管(6),中心混料管(4)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混料节(401),混料节(401)的左端外侧壁形成多个固定孔(7),混料节(401)的右端外侧壁为圆锥面,左端面中形成与上述圆锥面相应的圆锥状装配槽(8),装配槽(8)槽底形成环状的密封槽(10)、穹顶混合腔(9),穹顶混合腔(9)中形成周向均布的Ⅰ号进料口(11)、Ⅱ号进料口(12)、Ⅲ号进料口(13)、Ⅳ号进料口(14)、Ⅳ号进料口(15),混料节(401)的右端面上形成周向均布的Ⅰ号出料口(16)、Ⅱ号出料口(17)、Ⅲ号出料口(18)、Ⅳ号出料口(19)、Ⅴ号出料口(20),Ⅰ号进料口(11)与Ⅰ号出料口(16),Ⅱ号进料口(12)与Ⅱ号出料口(17),Ⅲ号进料口(13)与Ⅲ号出料口(18),Ⅳ号进料口(14)与Ⅳ号出料口(19),Ⅳ号进料口(15)与Ⅴ号出料口(20)之间均通过倾斜的导液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连波王鸣山王胜男牛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